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

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水浒传》

比起春节档的内地电影,笔者更想聊聊台湾金马奖作品《周处除三害》。这部电影观感不错, 故事结构也很清晰。它讲述了台湾第三大通缉犯陈桂林被黑道医生欺骗已经肺癌晚期,因此决定在临死前除掉前两大通缉犯,成为“周处除三害”中周处的故事。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 取材自《世说新语》,说的是西晋大臣周处年轻时为害乡里,与山里的老虎、水里的蛟龙并称为“三害”。后来周处击杀老虎和蛟龙,自己也改过自新成为“忠臣孝子”,流传为一段佳话。 《世说新语》成书于南朝,且带有一定寓言性质。因此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 传递的价值观——“改过”与“忠君”。 周处形象的内涵在于:虽然周处做过不少坏事,但只要他积极改过, 大节无亏,就仍然能做皇帝的好臣子。

那么顺着这个思路去设想电影版《周处除三害》,故事的结局应该是陈桂林积极改造,回归社会做一个好公民的happy ending。然而,导演并没有这么安排,电影在主角陈桂林如猛兽般杀戮了两个小时后,就在他的死刑中戛然而止了。 换言之,这部电影超出了《世说新语》的故事框架,没有给“周处”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法不容情,虽然“周处”已经洗心革面,重新感受到了人间大爱。 但不好意思 ,“周处”依然需要接受法律的审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当下不少喜欢《周处除三害》的观众其实并不理解这部电影的用意。他们 错误地认为,导演是想把陈桂林塑造成一个惩恶扬善的大英雄。诚然,电影中陈桂林闯龙潭灭虎穴,一枪一个邪教徒的爽快剧情。确实容易使观众误解这是一部反主流的英雄爽片。

但事实上,导演从来没有把陈桂林设定为英雄的意思,反倒是明确把他跟香港仔、牛头并列为三大恶人,分别对应着佛家的“痴”“嗔”“贪”三毒,象征着人性中的贪婪、暴怒和迷惘。那么, 在观 众痛恨香港仔 的暴怒 , 牛头的贪婪的同时 ,也就 不能在主观上美化陈桂林的迷惘。 这头迷途的羔羊在电影 中横冲直撞,幡然醒悟时已经 背负了几十条人命。正如布朗宁说:“无知并非纯真,而是罪恶”, 无论陈的迷茫中掺杂了多少快意恩仇与江湖豪情,都不能改变他犯下罪恶的事实 。

当然,也有不少人拿 《 周处除三害 》和 《杀死比尔》 作比较,认为陈桂林是台湾版的”The Bride“,但很显然这种类比并不成立。“The Bride”在婚礼上被仇人害得家破人亡,因此她有充分的动机大开杀戒、报仇雪恨。对于这种转变,观众有足够的心理预期,也会给予充分的同情与支持。最后导演安排Bride带着女儿远走高飞的happy ending,也就不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可反观 陈桂林呢,全片没有交代他受到了什么不公正的待遇,他的杀人动 机仅仅是想要 出名, 最开心的时刻就是自首时对着记者大喊“我叫陈桂林!”,这种神经质的做派,就压根称不上什么“惩恶扬善”,而是“恶人还需恶人磨”,因此陈桂就不能像The bride一样和小美远走高飞,而是必须迎接法律的审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桂林伏法的结局还牵扯到一个结果正义和程序正义的问题。陈虽然惩罚了恶,形成了结果正义,但他缺乏程序正义,也就不可能达到善的目的。假设人们都模仿陈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行为,那么社会秩序荡然无存,只会引起更大的恶。 一个现代的周处,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一个现代的周处,也不能因为幡然悔悟就逃避审判。从这个角度讲,《周处除三害》并不是一部宣扬以暴制暴的爽片,而说是一部讲述恶有恶报的法制宣传片。我想这也是它能过审的主要原因。

说完了陈桂林,我想电 影中另一个角色 张贵卿也很值得谈谈 。张是黑道 医 生, 半辈子都在为坏人做事 , 临终前想做点好事,却 阴 差阳错使 三个罪犯火并,除掉了三害。在“你也是个医生”的灵魂拷问中,导演 给她安排了一个医者不能自 医的结局 。如果真要从电影中找个“周处”来对应主题,那我想张贵卿可能更像那个“周处”。正是通过这个角色,电影 《周处除三害》完成了对古代寓言的超越。它清晰地划出了一条法律的红线,表示哪些人能改过自新,哪些人则无权改过自新。

总之,《周处除三害》就是这样一部看上去先锋,实际上很保守的片子。它冷静地诉说了一个“恶有恶报”“法不容情”的法制故事。 联系到近年来沸沸扬扬的 台 湾死刑存废问题 , 《周处除三害 》也是一个具有现实关怀的当代寓言。 /

作者:自由的海豹,历史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