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摇,是我国古代女性非常钟爱的一种饰品。

这是一种固定在发际的头饰,随着脚步的移动,下面挂着的流苏挂件都会不停地摇晃或者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无论是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是一种享受。

晋代以前,步摇都是贵族礼制内的首饰,在佩戴的时候有着很严格的等级制度,对于平民百姓而言,这就是一种禁物,是绝对不可能在民间流通的。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步摇已经自然而然地从宫内流传到了民间,一些女子都将步摇当作自己最为贵重的饰品,宫中的禁令已经是形同虚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所流行的步摇有两种,一种是“步摇花”,通常是女子头上的饰物,一般流行在中原地区。魏晋诗人的诗词之中,步摇就经常被提起,说明不仅仅是女子,文人士大夫也很欣赏这种特殊的装饰品。

不过对于中原士大夫而言,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冠冕制度,那是祖宗留下来的制度,这是文化人心中的正统,所以步摇不可能被中原的男性戴在头上,他们也不需要黄金步摇去体现自己的身份地位。

步摇花,从出土文物的形制来看,呈现出花团锦簇的状态,需要插在发髻上面,所以一定要和簪子配合在一起使用。

至今发现的最早的步摇花的形象,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墓主人辛追夫人生前的画像上面。这座汉墓出土了一幅巨大的帛画,在画面之中,辛追老妇人拄着拐杖,她的头上是装饰着白色珍珠的长簪,这就是一支较为简单的步摇。

这步摇上面有几根花枝,花枝上面装饰着白色的珠子,辛追夫人是第一代长沙王吴芮的女人,曾经被汉廷封为“公主”,以她的身份,头戴着金步摇是一种地位的象征

还有一种叫做“步摇冠”,这种步摇冠男子和女子都是可以佩戴的,一般流行在燕代地区,也就是我们现在山西、河北北部、内蒙古和辽宁一带,这里就是北方少数民族聚居处。

这两种步摇都是以黄金作为基本原料制作的。

提到步摇的流行,就不得不提到慕容鲜卑族。

南北朝时期的墓葬,有很多金步摇出土,这种金步摇冠大多出土在内蒙古和辽宁一带,也就是鲜卑族聚居的地方。

当时不仅仅是女子戴金步摇,男子也会戴,这是鲜卑贵族地位的象征,这也是贵族下葬之时必须佩戴的重要饰品。

南北朝鲜卑族的金步摇的制作技艺已经是非常精致的了,使用了掐丝、金珠焊缀、镶嵌等等成熟的技艺。

慕容鲜卑的步摇和汉族人的步摇还不相同,鲜卑族的步摇装饰是一种步摇叶片(摇叶),他们酷爱金器,黄金加上步摇的造型,成为他们相当喜爱的装饰品。

摇叶曾经流行于中亚和我国西北的草原地带,慕容鲜卑族吸取了这种文化,又和汉族的步摇相结合,结合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根据《晋书》记载:燕代少年多冠步摇冠。可见在三燕时代,年轻人将步摇视为重要的装饰品。

据说步摇这个词还和慕容部落的得名有关系。

鲜卑族一个部落首领莫护跋因为立下了战功,被封为率义王,定都大棘城。莫护跋很向往汉文化,有一次看到汉人头上戴着步摇,感觉相当羡慕,就让人去给自己定制了步摇冠,每天都要戴着。

时间久了,族人见到他也不喊他自己的名字,而是喊他“步摇”。而在古代鲜卑语之中“步摇”和“慕容”的读音是很相似的。

久而久之,莫护跋都被喊作“慕容”,后来部落的名字也就成了“慕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步摇对于慕容鲜卑族生活习俗也有比较大的影响,说慕容部落“敛发袭冠”,戴步摇成为了他们的服饰特征,他们原来的装饰习惯被改变了,也开始区别于其他的鲜卑族部落。

除了慕容鲜卑的步摇冠之外,其实拓跋鲜卑也有着戴步摇的习俗。

1981年,内蒙古乌兰察布盟曾经出土过一座拖把鲜卑人的墓葬,墓中的陪葬品之中就有两对金步摇,无论是拓跋鲜卑的步摇冠,还是慕容鲜卑的金步摇冠,都是一种“树步摇”,考古专家认为,鲜卑族人的祖先原本都居住在大兴安岭的群山之中,过着狩猎的生活。这种对于深山的崇拜是深深烙印在他们的骨子里面的。

进入辽西之后,慕容鲜卑本身还保存着自己的原始宗教信仰,他们对树有着非常强烈的崇拜之情,这种崇拜都始于萨满教。萨满教认为,树有灵气,树可以勾画宇宙的形状,萨满死后,就要进行树葬,就是想要借着“神树”的力量,重新回到天空。

树形的步摇冠以昂贵的黄金制作而成,摇叶的形状和树叶十分相似,又制作成了树形,这就非常具有鲜卑族的民族特色,体现了他们的原始信仰。

在学习模仿汉人的步摇的同时,他们也将自己对“美”的理解融入进步摇之中,这是他们对于祖先在森林之中开拓奋斗的怀念。树枝上面悬挂着金色的树叶,说明他们一直对原始森林留着很深的眷恋,也希望“神树”的力量能够庇佑自己。

除此之外,慕容鲜卑还把属于汉族文化的凤凰纹样大量使用在金步摇冠上面。凤凰是祥瑞的象征,汉族人将其视为幸福的瑞兽,在古代统治者的审美之中,龙凤都是国运昌盛的象征。相对于龙,慕容鲜卑对凤纹更加喜爱,这种步摇冠佩戴在逝者头上,也是借助汉族人的文化力量,希望死者可以成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慕容鲜卑”对步摇的改造和崇尚,“步摇”这种饰品在中国东北流行了四百多年,甚至在辽代的一些墓葬的遗物之中,也能可能到“摇叶文化”。

鲜卑人虽然对自己也进行过深入的汉化改革,但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服饰的理解和坚持总是会留下痕迹,不可能完全消亡,而是在和汉文化融合之后更好地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