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战争中,刘邦距离死亡最近的一次,应该是公元前206年的鸿门宴。

当时的刘邦,和项羽实力差距巨大,如果没有项羽的叔叔项伯的仗义相助,刘邦就算插了翅膀,也难逃这场生死劫。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和项羽更亲的项伯为何会帮刘邦脱险?刘邦取得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后,项伯的结局又如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项伯,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位居楚国的贵族公子之列。

项伯有两个哥哥,一个是项羽的父亲,另一个就是项梁,也就是后来带着项羽发起反秦斗争的那位领头人。

虽然出身优越,但随着秦灭六国,天下统一,项伯之前的风光都成了过眼云烟,甚至还因为触犯秦律而被迫走上了流亡之路。

在逃亡的途中,项伯认识了同样在外流亡的韩国贵族张良。

张良聪明绝顶,为人仗义,多次帮助项伯躲避秦兵的追捕,两人结为了莫逆之交。

一直到哥哥项梁和侄子项羽举起反秦大旗,复兴楚国时,项伯才和张良挥手拜拜,加入到哥哥军中,被哥哥封为左尹,相当于副丞相。

张良这边看到楚国复国很是羡慕,便也找来韩王的后人,开启了复兴韩国的大业。

这期间项伯没少给张良帮忙,共同的志向和目标让二人的友情更加深厚了。

只可惜两人的宏图大志都没能进行到底。一年后,项梁被秦军所杀,项羽接了项梁的班,项伯由哥哥的部下变成了侄子的部下。

张良这边的事业同样不顺利,无奈之下,他只好曲线救国,投奔到了刘邦旗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良对刘邦的帮助是巨大的,打入关中后,他劝说刘邦将咸阳城封起来,不杀秦王室,对百姓秋毫无犯,废除秦朝严苛的刑罚,还提出了著名的“约法三章”,美誉度直接拉满。

只是,刘邦同时做了另一个决定,为汉军埋下了祸患,那就是让人封了函谷关,想要独占关中。

这一决定让刘邦大大得罪了项羽,因为当时项羽的实力远在刘邦之上,秦国的主力军也都是项羽在死磕,刘邦捡了个便宜先入了关,居然还想独享胜利果实,实在有点儿贪心不足。

果然,等项羽西进函谷关,冲着咸阳而来的时候,发现刘邦的军队据关把守,不让其他军队入关,顿时勃然大怒,命令士兵对函谷关发起攻击,一举击溃了刘邦的守军。

接下来,项羽直接奔赴和刘邦的驻地仅有咫尺之遥的戏水河畔,一心要杀掉刘邦而后快。

刘邦闻知此消息后差点吓死,此时的他,只有大约十万兵马,而项羽则握有四十万雄兵,和项羽PK,基本上是有去无回。

关键时刻,张良又出来献计了:“主公不用担心,我有一旧相识,或可助我们一臂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张良所说的这个旧相识,当然就是他的好兄弟——项伯。

通过张良的联络疏通,项伯和刘邦终于见面了。刘邦放下一切面子,对项伯连解释带恳求:

“我入关以来,不敢动咸阳的一草一木,就是在等着项将军来接收。派兵守函谷关,是为了防范盗贼,不是为了阻挡项将军进关。烦请左尹大人将此事转告项将军,千万不要对在下有所误会呀!”

为了表达诚意,刘邦还提出,想和项伯结为儿女亲家。

项伯被刘邦的诚意深深打动,当场同意帮刘邦求情,还为刘邦支招说:“明天请到鸿门当面和项羽解释,消除误会!”

然后项伯一路狂奔回项羽军营,为刘邦说了不少好话,劝项羽不要与之为敌。

项羽对亲情还是比较看重的,听叔叔这么一说,便逐渐消了气,同意给刘邦一个解释的机会。

第二天,刘邦如约来到项羽军营赔罪,说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话,姿态拉得很低。

项羽看刘邦还算有诚意,便表示挑拨离间的话是刘邦的属下曹无说的,否则也不至于把关系搞得如此尴尬。

接下来,项羽为刘邦安排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宴会——鸿门宴。

宴会开始后,项羽的谋士范增多次提醒项羽,这是杀死刘邦的最佳时机。但是项羽觉得既然误会说开了要把酒言欢,断没有在宴席上杀客人的道理,所以十分犹豫。

范增见项羽不配合,干脆自己出手,安排精通剑术的将军项庄舞剑助兴,其实是想借舞剑之名杀死刘邦。

项庄将剑舞得虎虎生风,每一剑都直指刘邦要害。眼看着刘邦即将小命不保,项伯又出现了。他也起身舞剑,和项庄见招拆招,处处以保护刘邦为目标。

有项伯这一“人肉盾牌”挡在刘邦前面,项庄的舞剑刺杀计划正式告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良这会儿也没闲着,偷偷出营告诉性格和张飞一样的樊哙:主公有危险!

樊哙不顾一切地带着剑和盾牌冲了进去,对项羽说:“秦王杀人无数,所以天下都背离了他。沛公如此功高,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赐,却要死于非命,我认为大王您不会这样做!”

一番话合情合理,把项羽说得目瞪口呆,场面也逐渐缓和了下来。

趁此良机,刘邦赶紧以上厕所为借口溜之大吉,只安排张良留下来和项羽道歉。

张良估摸着刘邦已经跑远了,便向项羽请罪说:“沛公喝多了先走了,这双白璧是沛公送给您的礼物。”

就这样,这场让刘邦命悬一线的鸿门宴,最终以刘邦幸运逃脱而告终。

毫不客气地说,没有项伯的仗义相助,就不会有后来的汉高祖刘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之后的楚汉战争中,项伯又帮过刘邦一次大忙。

那是在成皋之战的后期,项羽逼着刘邦出来应战,刘邦坚决不肯出来。

项羽一怒之下,抓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吕雉,威胁刘邦:“不投降,我就煮了你老爹!”

刘邦听后,说了一句流传千古的“混账话”:“咱俩曾经结拜过,那么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煮你爹,待会顺便给我送碗汤喝!”

项羽虽然残暴,但对自己的亲人们一向关爱有加,万万没想到这世上居然有刘邦这样无赖的人。

为了给刘邦一点颜色看看,项羽当场拔出了剑,准备砍掉刘邦父亲的脑袋。

千钧一发之际,又是项伯在旁劝说道:“刘邦志在天下,他才不会管自己亲人的生死呢。你现在杀掉这些人,刘邦丝毫不受影响,反而会连累你被天下人指责!”

项伯曰:“天下大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被项伯说动,没有杀刘邦之父和吕雉,后来楚汉之间划定楚河汉界后,还把两人送回到了汉军营中,还了刘邦一个圆满。

不得不说,刘邦又欠了项伯一个天大的人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

楚汉战争进行到后期,项羽因为过分张扬跋扈,逐渐丢掉了前期的优势地位,被刘邦逼到了乌江边含恨自刎,留下了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的末世悲歌。

项羽死后,项伯带着族人投降了刘邦,还被刘邦封为射阳侯,赐了刘姓。

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 《史记.项羽本纪》

之后,项伯又安安稳稳地生活了十多年,一直到汉惠帝三年时,项伯才寿终正寝,享年72岁。

纵观项伯的一生,除了帮助侄儿的敌人刘邦脱险,他几乎没有做过什么坏事、恶事。

但也正因帮了刘邦,项伯千年以来饱受争议。

有不少人批评他是个吃里扒外,通敌叛国之人,因为他身为项羽的叔叔,身在楚军的阵营,却一次次地出手帮助劲敌刘邦,以及刘邦的亲人们脱离危险,最终导致了亲侄子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

但在我看来,项伯会这么做,或许只是因为,他是个胸无大志,却心地善良的老实人。

鸿门宴助刘邦脱险,是因为感激张良曾经的帮助,成皋之战帮助刘邦家人逃过一死,是因为他不想看着无辜之人惨死。

因为有项伯的仁义,比项羽更有格局,更有治国能力的刘邦才得以成为最终的胜利者,才能开创汉朝数百年的基业,留下了让无数中华儿女为之自豪的文化传奇。

这样看来,项伯对中华民族的延续其实是有着巨大贡献的。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我们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