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何时,能源都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最为看重的资源之一。

而煤被誉为黑色的金子,是许多工业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能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煤矿数量众多,煤的需求量也大,许多地方因煤炭而出名,也因为开采煤炭支撑起整个城市的发展建设。

煤的开采较为困难,需要的人力巨大,而且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

正因为如此,矿工的工资也比普通工人要高一些,相应的也承担了很多安全风险。

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煤矿的开采越来越专业化,安全性也在提升。

煤矿开采不断完善的背后,除了归功于技术发展,也隐含了许多血泪教训。

最轰动一时的莫过于山西煤矿连环爆炸案,震惊中外,死伤惨重。

但这一案件却尘封了38年后才公布出来,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的?为何要隐瞒近40载才公之于众呢?

一、煤矿开采

在介绍这一案件之前,不得不先提及我国的煤矿开采史。

其实在古代,古人就已经能够对煤矿进行开采,只是在当时受到科学文化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并不能达到现在的工业化开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的煤矿开采开始的非常早,早在东周时期,古人就已经能够开采和正确使用煤。

但当时没有工业化的开采,只有小规模的人力开采,非常简单。

煤的用处也没有现在广,主要就是为了取暖和用来冶炼金属、烧制工艺品。

等到清朝和民国时期,随着世界范围的工业革命和人们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煤矿开采也逐步走向了机械化。

这时的煤矿开采逐渐走入正轨,并且能够达到简单工业化的水平。

如果这时专心进行煤炭的开采和运输建设,那么我国的能源水平会提升一大截。

但是由于那时时局动荡,战火纷飞,许多煤矿产业难以为继,所以煤矿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的速度那么快,反而受到了很多阻碍。

让煤矿产业有了质的飞跃的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

那时我国正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需要的能源量非常大,中国煤矿产业终于可以为国家建设投入自己的力量。

国家首先支持和引领煤炭行业的发展,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煤矿为新中国注入了强大的工业血液,也为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提供能量。

当然,新中国成立以后,煤矿开采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也经历了许多波折,暴露了一些生产安全方面的问题。

震惊中外的山西煤矿爆炸案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二、山西煤矿爆炸案

山西煤矿爆炸案,发生于1960年的山西大同的老白洞煤矿。

大家都知道,山西的煤矿资源丰富,大同更是煤炭产量的佼佼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白洞煤矿在那时可以说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大煤矿,每一年的煤炭产量都在稳步提升,为国家建设和城市发展贡献了难以估计的力量。

一个战果累累的煤矿,到底是怎么发生如此巨大的灾难呢?

其实主要原因是时代背景。

1960年的我国处于特殊时期,从1958年,老白洞煤矿的产量就在不断的扩大,错误路线也促使矿产步入激进冒进的漩涡之中。

老白洞煤矿为了能够扩大产量,加大了开采力度,雇佣的矿工人数众多,并且实行三班倒政策。

早中晚班轮流开采,工人们有休息,但是煤矿却一直在穷尽自己的所有。

爆炸发生的那天是5月9号,虽然老白洞煤矿有着明确的三班排班,但是管理却并不到位。

工人们上工时间也并不完全按照排班制度。

所以当天就导致了上一个班的工人还没有结束工作,下一个班的工人已经就位,煤矿开采的井下瞬间变得拥挤不堪。

我们都知道煤矿开采通常在地下进行,井下条件恶劣,在当时安全防护并不严格的时候,危险因素就更多。

在如此狭窄的巷道中,矿工们既要进行开采工作,还要保证自己的安全。

井下变得拥挤后,空气流通不顺畅,而且容易发生透水事故。

煤矿矿体结构复杂,不确定性多,拥挤的井下也容易发生坍塌,冒顶等事故。

当天下午,老白洞煤矿爆炸案的事故核心区域是14号井。

14号井是煤矿开采工作的中心,也是矿井的指挥中枢和咽喉,14号井发生爆炸和危险,直接关乎整个巷道的所有矿工的生命安全。

霎时间,喷出的火焰和毒气灌满了各个工作区域,井下的工人瞬时间生死不明。

其壮烈程度常人难以想象。

除了井下,井口的房屋及周围的建筑物也随着爆炸声轰然倒塌,临近的15号井口喷出的火焰威力,不亚于12级台风。

正是由于管理的疏漏以及工人安全知识的匮乏,两班交接工作没有完成好,两个排班的工人全部困在井下。

这也导致了此次矿难死伤惨重,死亡人数高达684人。

这一惨案的发生夺去了这些矿工的生命,也夺去了一个个家庭的希望。

这一灾难的发生,也暴露出许多安全问题,管理的疏漏和操作的不严谨,让伤亡人数如此之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白洞矿难也成为了建国后的规模最大的一次矿难,也是中国煤矿开采史上让人最惋惜的矿难之一。

三、尘封的档案

老白洞矿难发生以后,由于规模之巨大、伤亡人数之多,导致各方协同救援持续了很长时间。

救援队伍的到来给了被困矿工们生的希望,但是由于现场环境实在恶劣,救援速度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而且救援人员也无法与井下的被困矿工取得联系,救援难度更大,越是这样大型的灾难,救援就越要争分夺秒。

因为持续的爆炸,矿场的供电系统已经被破坏了,井下的氧气供给严重不足,时间越是流逝,被困矿工们生还的几率就越小。

而且在救援时使用工具和搜寻工作都要格外小心,避免产生明火,发生二次爆炸。

专家们对老白洞煤矿的地形和井下情况做了严格的分析,决定先恢复井下的通风设备,保证被困人员呼吸顺畅。

随后开展了紧张激烈的救援,当救援队伍到达井下时,环境十分恶劣,煤尘、毒气四溢,而且井下空间狭窄,救援人员很难施展工作。

整个巷道都有着二次爆炸和坍塌的危险,救援人员们拼尽全力,一点一点的扫清障碍,冲破困难。

争分夺秒、不眠不休的营救了七天七夜。

但最终只救出了228名矿工,有600多人当场死亡,还有几十人救出后没有抢救回来,失去了生命。

这场事故发生后,省级领导和国家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的调查组,整整调查了十个多月。

但是这份调查档案却尘封了起来,没有公布于众。

这是因为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矿难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赶生产、扩大开采力度,那是当时的各行各业都有的常态。

而且煤矿发生事故是很常见的,无论是各级领导还是机关部门,都不希望这件事带给社会的影响进一步扩大,造成恐慌。

所以这一悲惨的矿难被列为了绝密档案,尘封在档案库里。

当灾难发生,只有受难者才会永远的铭记这一灾难。

当大众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遗忘时,只有受害者的家属还在铭记申诉,本该就此沉睡的档案在38年后的1998年迎来了光明。

这一年,该档案终于公诸于众,然后大家都知道了这场震惊中外的大型矿难。

档案公开后,人们才知道这场矿难的事故原因是煤尘爆炸。

因为当时开采煤矿的技术并没有现在这样发达,在开采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许多煤尘,也就是煤的小颗粒物分布在空气中。

当空气中的煤尘达到一定浓度时,只需要一点明火就能迅速点燃,发生爆炸。

在那样狭小的空间里,煤尘含量不断累积,最终才发生了人们不想看到的结果。

不只是煤尘,其他小颗粒物也在空气中快速累积聚集,也很容易发生爆炸。

比如面粉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聚集时,只需一点明火就能引爆。

档案公布以后,大家除了惋惜以外,还有许多反思,于是在2005年,大同为了纪念受难者建成了五九事故纪念馆。

旨在纪念被矿难夺去生命的矿工以及警醒后人,铭记历史,永远不要忘记注重安全问题。

教训的代价是惨痛的,我们铭记历史是为了让历史不再重演,让那些生命不再轻易消逝。

所以纪念这场灾难是有意义的,以此来敦促企业提高安全水平,规范开采,不让历史重演。

结语

如今提及这场矿难,依旧让人扼腕叹息,无数鲜活的生命永远沉睡于狭小的巷道之中。

这样的血泪教训,让煤矿企业越来越重视安全生产,现在我们的开采越来越规范合理。

当时人们为了扩大生产,一味的低头蛮干,如今大家也逐渐养成了安全意识。

相信未来在煤炭开采领域,安全系数会越来越高,安全隐患越来越少。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