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名臣主父偃是汉武帝身边的红人,他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推恩令”,帮助汉武帝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解决了削藩的难题。

也因此,主父偃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和器重,迅速来到了人生的巅峰,一年之内升迁了四次。

可就在他功成名就之时,却被汉武帝关入牢狱,惨遭族诛。为什么主父偃的下场会如此凄惨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主父偃出生于齐国临淄,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书生。

他通晓纵横之道,学习了《周易》《春秋》等儒家经典,同时对诸子学说也兴趣十足,在当时算是一位非常少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但是如此博学的一个人却命运不济,屡受排挤。

无论是在齐国、燕国、赵国还是中山国,主父偃都像一块无人识得的璞玉一般,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堪称“被嫌弃的主父偃的前半生”。

为了生存,主父偃想尽了各种办法拓展人脉,还曾托关系找到了平民出身的外戚卫青的门上,而卫青是少有的热情招待主父偃的人之一。

只可惜那时候卫青还未立下军功,在汉武帝面前也没什么话语权,虽然不遗余力地多次推荐主父偃,可也没能起到什么效果。

眼看着年华将逝,主父偃决定靠自己的力量拼死一搏。公元前134年,他给汉武帝上了一道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关的长长的奏章。

汉武帝阅读后大喜,当天晚上就召见了主父偃等三人,激动地说:“你以前在哪里?我们真是相见恨晚呐!”

(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

从此,主父偃逐渐成为了汉武帝身边的重臣,成为汉武帝解决疑难杂症的一把“利刃”。

比如主父偃曾提出了大名鼎鼎的推恩令。推恩令就是在诸侯国的国主去世后,不再单纯由嫡长子继承王位,改换成所有的儿子都可以分到一部分地盘。

通过推恩令,汉武帝成功地将汉帝国和诸侯王的矛盾,转化成了诸侯国内部的矛盾,解决了前几任皇帝颇为头疼的一道大难题。也因此,推恩令有“千古第一阳谋”之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扬眉吐气的同时,主父偃也产生了极强的报复心理。

第一个被主父偃报复的,是燕国的国王刘定国。

刘定国确实恶名昭著,他先是霸占了父亲的小妾,之后又把弟弟的儿媳妇抢到了手里,被很多人告发。

主父偃之前在燕国时饱受刘定国苛待,见此情形知道时机到了,便主动请缨要去审理燕王之案。

审理过程中,主父偃除了燕王真实的罪行外,又捏造出来很多不存在的“案底”,全部上报给了汉武帝。

汉武帝看着卷宗大为恼怒,不仅处死了燕王,还灭掉了燕国。

事情传出去后,很多人都怕成为主父偃的下一个报复对象,于是想方设法贿赂和讨好主父偃。主父偃对这些礼物照单全收,权当是对前些年过贫贱日子的补偿。

有人劝主父偃:“小心物极必反,遭到反噬。”

主父偃却不屑一顾地说:“我这些年受的苦还少吗?男子汉大丈夫,活着的时候不能像重臣一样在皇家大鼎中吃肉,死了也要死在大鼎中。否则人活这一辈子是为了什么?”

疯狂敛财的同时,主父偃报复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他把目标瞄准齐王。对汉武帝进言说:“齐国这样物产富饶的大国,陛下应该交给自己的儿子来掌管,才能免除后患。”

汉武帝被说动,便任命主父偃为齐国相国,让他前去监视齐王的一举一动。

主父偃此后便开始对齐王进行各种控告,使得汉武帝对齐王产生了疑心,命令主父偃全权负责审查。

齐王知道落到主父偃头上,这辈子算是完了。极度地恐惧之下,齐王索性直接选择自尽了事。

其他诸侯王见主父偃行事如此疯狂,知道接下来自己也很难避免重蹈燕王和齐王的覆辙,所以索性和主父偃鱼死网破,向汉武帝告发主父偃行贿。

这回被审查的成了主父偃。一番审理后,主父偃的罪行一桩桩暴露了出来,最终被汉武帝判了族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从汉武帝身边的红人到死囚犯,主父偃的命运堪称大起大落。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介绍主父偃的结局:“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

意思是,主父偃受宠的时候,家里的门客数以千计,每个人都想方设法地赞美他,后来灭族身死,却没有一个人收葬他,每个人都骂他罪有应得。

主父偃用他凄惨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人生际遇如何,切不可心怀仇恨,不可内心扭曲,不可言行举止过于极端。

就像俗语中说的: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祸。做人与做事,千万别太过。饱谷总弯腰,智者常温和。行走人世间,低调没有错。”

不显山露水,不张扬跋扈,不任性妄为,才是做人的大智慧。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