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家巴尔扎克说:

“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

太热闹的社交,反而让灵魂走向荒芜,真正的智者,懂得远离喧嚣。

人到了一定年纪,不再讨好,不再强求,而是习惯孤独,顺从内心。

余生很长,与其追逐他人的脚步,不如把岁月过得随心所欲。

宁可孤独,也不违心

作家周国平写道:

“孤独和喧嚣都难以忍受。如果一定要忍受,我宁可选择孤独。”

村子里有位周伯,他一生独居,住在山上的土砖房里,平时给寺庙扫地做饭。

屋前种菜,砍柴挑水,缺米缺盐就去市集上买,半个月下山一次。

亲戚们觉得他日子太凄凉,决定凑钱给他在镇上买个房子住。

结果周伯拒绝了,他说:“我独来独往惯了,到人多的地方反而不适应。”

历经沧桑后,宁可孤独清静,也不愿违背内心。

不是所有人都在一个频道,也不想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

《内向思考》这本书提到一项脑科学研究:

只有当我们完全放松、不被打扰时,大脑皮层中的清扫功能和修复功能,才会发挥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独处一段时间后,常常会灵光闪现,感觉自己充满了能量。

与人保持社交距离,是最好的充电方式。

看书、运动、冥想…那些看似枯燥寂寞的时光,实则在无形中充盈了灵魂。

《百年孤独》里有这么一句话:“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是成长。”

独处,能带来思想的升华,身体的疗愈。

成年人的世界,不一定非要热闹合群。你可以两袖清风,也可以自在独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宁可看淡,也不执着

1931年,林徽因被病魔缠身,医生说她肺部出现空洞,无法治愈。

丈夫梁思成知道病情后,既心痛又担忧,连续很长时间失眠。

那时,林徽因已无法起床,心态却是云淡风轻,反过来安慰梁思成,要他看开一点。

她每天睡前读《拜伦诗选》,白天跟病友们聊时事政治,也坚持给朋友们写信。

林徽因在信中写道:

“我告诉你们我为什么来住院吧。别紧张。我是来这里做一次大修。只是把各处零件补一补,用我们建筑业的行话来说,就是堵住几处屋漏或者安上几扇纱窗。”

就这样,林徽因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光,顺利做完手术,病情也一天天好转。

命运把她推到了悬崖边,她选择坐下来看风景。

太执着,太较劲,最终伤害的是自己。看淡得失,坦然接纳,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远。

当我们变得强大,不再死磕到底,而是懂得淡然处之。

杨绛说:

“即使世界偶尔凉薄,内心也要繁花似锦。浅浅喜,静静爱,深深懂得,淡淡释怀。”

人生是一场长跑,一步有一步的精进,一站有一站的收获。

你只管埋头奔赴远方,心事渐忘,往事如烟,自有好运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宁可放下,也不强求

听过一个禅宗故事。

有个年轻人去寺庙里算命,高僧跟他说:

“你的古董花瓶会碎了。”

年轻人听了后很担心,因为他家里确实有个价值几万的花瓶。

回家后,他把花瓶抱在怀里,生怕摔了。

那几天,他吃饭抱着花瓶,睡觉也抱着花瓶,整个人变得疑神疑鬼,黑眼圈都熬出来了。

他老婆很气恼,拿起花瓶就砸在地上。

“终于碎了,终于碎了。”

花瓶碎了一地,年轻人如释重负,压在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下。

凡事不要强求一个结果,学会放下才能活得通透。

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总会走。万物皆有归期,万事皆有因果。

路过,走过,扛过,不如放过。

很喜欢这莫言这句话:

“除了生病之外,你感受到的痛苦,都是你的价值观带来的,并不真实存在。”

人生苦短,比起乘风破浪,更希望风平浪静。

躺平也好,随缘也罢。一个人最好的修炼是,放下执念,放过自己。

心理学中有一个“不值得定律”:

当你在思考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的时候,就已经不值得了,与其内耗,不如退出。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在取舍之间。

对余生,宁可孤独,也不违心。

对烦恼,宁可看淡,也不较劲。

对因果,宁可放过,也不强求。

生活很苦,但你可以加糖,以豁达待自己,以坦然待别人,就能遇见这世间的美好。

-END-
最顶级的活法:读闲书,交高人,见世面

人生如茶,悲喜自渡,先苦后甜

言寡者贵,性柔者富,德厚者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