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日,是华夏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我国地域辽阔,族众人多,节俗各异,丰富

多彩。本文不能广泛涉猎多地正月十六日的节俗,而重点探讨我的故乡——四川巴中市“登

高节”的由来。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宗源,事有成因。旧历每年正月十六日,是四川省巴中市民的“登

高节”。这个节日的历史悠久,但目前尚属巴中一地的民间节日。“登高节”的由来和涵盖的

活动内容,一直众说纷纭,尚无定论。下面仅为笔者个人的探讨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巴人缅怀鼻祖伏羲、纪念其诞辰说

伏羲,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太昊等,《史记》写作伏牺,为华胥氏之

子,少典之父,炎黄之祖。伏羲出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当地人称伏羲为“人

宗爷”),他和女娲同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之一,百王之先 ①。他所处时代约为新

石器时代中晚期。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这是中国古文字的发端,结

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创造历法、教民渔猎、驯养家畜、婚嫁仪式、始造书契、发明

陶埙、琴瑟乐器,创作了《驾辨》曲子、任命官员等。因此,深受中华儿女的共同敬仰。

据传农历正月十六为伏羲氏生日(另两说其诞辰分别为正月十四日、三月十八日)。

伏羲,巴人的鼻祖。巴人,古巴国人的简称,是古华夏民族中的一支,和蜀人有着密不

可分的关系。《山海经·海内经(补)》曰:“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

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②罗泌《路史·后纪》云:“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釐,是司水

土,生后照;后照生顾相,降处于巴,是生巴人。”由此可知,伏羲氏(姓风)的后裔后照,

定居于巴水 ③,即今四川省东部一带,其子孙以巴水为姓,即姓巴。

后照之子顾相到了巴地,于夏朝之前建立巴部落。夏朝时称“巴方”,商朝时称“巴奠

(甸)”。因助周武王灭商纣王有功,受封为子爵,称巴子国。据《辞源》所载:“巴国,古国

名,位于今重庆、湖北、四川、贵州一带地方。”鼎盛时期的疆域之辽阔,囊括了今重庆全

境、北到陕南的汉水上游,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有所扩展。战国初期,迫于楚国

的势力,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重庆立国建都。前 316 年,秦

灭巴国。〔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巴郡南蛮本有五姓:巴、樊、瞫、相、郑氏,

共立巴氏子务相为廪君,四姓皆臣。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君长,世尚秦女。”

鉴于伏羲是华夏儿女共同的人文始祖,又是巴人的鼻祖,在其诞辰之日,缅怀他对人类

① 《汉书·律历志》引刘歆《世经》云:“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三皇”

所指一般是燧皇(燧人氏)、羲皇(伏羲氏)、农皇(神农氏)。还有多种组合。

② 详见《山海经·海内经(补)》六卷本第 500 页《巴国·太昊·咸鸟·乘釐·后照》。

③ 巴水有东西二源:东源曰东河,亦曰宕水,源出陕西镇巴县西北大巴山,西南流至四川通江县西南;西

河自陕西南郑县界米仓山发源,西南流来会,即巴水西源也,亦曰诺水,二源既会,南流至巴中县东南,

会南江水为巴江。

1文明的贡献和不朽功绩,纪念他的诞辰就成为必然。据巴中日报社记者李秀东在《巴中十六

登高的历史文脉和现实意义》文中介绍,相传农历正月十六为伏羲氏生日。这一天,巴中市

民自发集会游山祭奠,祈求新一年国泰民安,家庭幸福安康。据巴中老人传说,古巴州建有

伏羲庙,庙内古柏参天,庄严肃穆,香火旺盛。当时按照六十甲子顺序排列,循环进行,每

年在大庙院内选出其中一棵柏树“当值”,即为伏羲旨意的直接体现者,参拜者蜂拥而至,

焚香烧纸,三拜九叩,祈求治病驱邪,平安祥和、开枝散叶,千秋永续、家兴业旺,财源广

进。然后在“值班”树上贴“纸人”灸病。纸人以红纸为原料,剪成人形状,大小均可(可

自备或购买)。带病者可以为自己灸,不带病者为亲友灸,哪个部位伤痛灸哪个部位。也有

的人在“值班”树上挂红布条,在红布条上写上家人名字和祈愿,然后心安理得地离开。这

些行为仅是一个良好的心里安慰,不必过问结果!

而今巴中的伏羲庙早已没了踪迹,也不曾见诸“史志”,但是,始于唐代之前的正月十

六登高游山,拜祭远古祖先伏羲的惯例,一代一代的巴中人却用心传承,虔诚缅怀!

二、缅怀唐高宗太子李贤说

李贤(653—684) ①,字明允,〔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在祭拜太宗昭陵途中,诞生的第

二子,是高宗的第六子。高宗上元二年(675)被立为太子,留京监国,是高宗所立的第三

位皇太子 ②。高宗永隆元年(680)遭其母后武则天废为庶人,贬到巴州。684 年 2 月 22 日

被逼令自杀,时年 31 岁,葬于巴州南龛山麓 ③。垂拱元年(685),武则天诏令恢复李贤雍王

爵位。中宗李显神龙二年(706),追加李贤司徒官爵,迎其灵柩返回西安,以亲王身份陪葬

于西安乾陵。景云二年(711),睿宗追加李贤为皇太子,谥号“章怀” ④,与太子妃房氏合

葬于今章怀太子墓。朱锡谷纂修的《巴州志·杂纪志》(卷十)记载:“人第知章怀太子(李

贤)徙巴州,而不知尚有纪王、悼王,亦徙巴州。盖章怀太子有德于巴,而以冤死,故民思

念之不忘,……!”

李贤为太子期间,是武后众多子女中唯一敢与其顶撞的皇子。当时皇宫中有流言,说李

贤不是武后亲生,而是武后的姐姐韩国夫人与高宗的儿子。李贤顿生疑虑,感到恐惧。武后

又送《少阳政范》和《孝子传》给李贤,以责备他不懂得为人子、为太子,还曾亲手书信斥

责,李贤越发感到不安。高宗调露元年(679),明崇俨 ⑤被强盗杀害,却又迟迟抓不到凶手,

武后因此怀疑是太子所为,便派人严查此案,结果人赃俱获。高宗永隆元年(680),武后派

人揭发太子阴谋,在东宫马房里搜出数百具铠甲,被认定为谋反凭证,命令薛元超、裴炎、

①与章怀太子李贤有关事件的年月日,在《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国通史》《大唐故雍王墓志之

铭》《大唐故章怀太子并妃清河房氏墓志铭》《唐陇西李氏清河太夫人之碑》《赠兵部尚书房忠公神道碑并序》

等的记载中,与其它碑铭史料记载都不尽相同,以上给出的时间记载,也仅供参考。

②《资治通鉴》之《唐纪·高宗上元二年》:章怀太子“容止端重,少为帝爱。”上元二年“六月,戊寅,立

雍王贤为皇太子,赦天下。”

③ 据《巴中县志》记载:中宗嗣圣元年(684),太后命人杀贤,葬于城南二里南龛山下。……现在巴州城

南章怀太子坟是衣冠冢,巴中人习惯称太子坟。

④〔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左右,当地官、民为缅怀祭祀章怀太子踊跃捐款捐物,在原天坪山皇庄寺的

基础上重修庙宇,同时将原山名和寺名分别改为“章怀山”“章怀寺”。而今已经开发成旅游名胜风景区。

⑤ 《新唐书》卷八十一:“时正谏大夫明崇俨以左道为武后所信,崇俨言英王类太宗,而相王贵,贤闻,

恶之。……调露中,天子在东都,崇俨为盗所杀,后疑出贤谋,遣人发太子阴事,诏薛元超、裴炎、高智

周杂治之,获甲数百首于东宫。帝素爱贤,薄其罪。后曰:‘贤怀逆,大义灭亲,不可赦。’乃废为庶人,……

开耀元年(681),徙贤巴州。”

2高智周办理此案。武后说:“为人子心怀谋逆,应该大义灭亲,不能赦免罪行。”李贤虽是高

宗皇帝宠爱的贤能之子,但贵为天子得高宗李志,却无力左右皇后武则天救下自己宠爱的太

子,同年 8 月 22 日被武后废为庶人,幽禁在长安。收缴的铠甲在天津桥焚毁,借以昭告天

下。高宗开耀元年(681)十一月初八日,幽禁年余的庶人原太子李贤,被流放到偏僻的巴州,

走时妻儿仆从,衣缕单薄,在阵阵凄风苦雨之中痛别长安,黎民纷纷赶到“灞桥”送行。皇

太子李显为此上书,恳请帝后怜悯,方才稍赐春冬衣物。李贤一行途经今四川旺苍县木门镇

时,在木门寺居留数日,与木门寺住持一起在寺侧一石面上翻晒经书,写下“明允受谪庶巴

州,身携大云梁潮洪,晒经古刹顺母意,堪叹神龙云不逢”的诗句,惋惜自己。

李贤一行历尽艰辛来到巴州,受到州城官、民的热情接待,并在巴城宕梁公园左侧修葺

了“贤乐堂”(时称“太子宫” ①),作为李贤一家的住所。

为感谢巴州官、民的盛情接待和安置,太子李贤不顾体弱多病,四处奔走,查访民情。

据唐朝国师杨筠松(字救贫)所著《青鸟经·田赋篇》记载:高宗永淳元年(682)正月十六

“雍王李贤太子在巴州城南化成山(南龛坡)梓潼宫设讲劝农 ②,以后每年此日不分男女老

幼登山游玩,畅游百病,遍插翠柏至午后方散,开始投入春耕。”“劝农歌”词如下:

正月十五是上元,新春佳节已过完。

十六大众游南龛,男女老幼听我言。

各行各业早打算,年初筹备要周全。

常言光阴忙如箭,日月如梭在循环。

农夫第一要勤俭,春耕夏耘不可闲。

要造田大圹和堰,五亩之宅花果园。

秋收冬藏要保管,全家才不少吃穿。

妇女绩麻又纺线,多喂鸡鸭赶喂蚕。

儿童学下把书念,书中才能化愚顽。

女儿挑花学做饭,三从四德不能偏。

孝顺父母第一件,孝子必有孝顺男。

全家和睦总为善,不可打骂出恶言。

堂前教子是正传,枕边慢慢教妻贤。

对待朋友讲义气,和气才能生财源。

别人求你三冬暖,你去求人六月寒。

遵守律条有规范,一切国课要早完。

只要无人道长短,饔飱不济有余欢。

本得与众长久叹,眼望金乌往西还。

遍插翠柏归家转,年年此日又团圆。

高宗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丁巳(初四或二十七)日,高宗驾崩,噩耗传到巴中,李贤

① 在“贤乐堂”侧设有“栓马亭”“上马石”。在原州衙东侧保存了太子的住地“贤乐堂”“拴马亭”“上马

石”等遗迹。

② 据〔清〕朱锡谷纂修《巴州志·古迹》记载,〔东晋〕梁州刺史桓宣在南龛山下的南坝有“美农台”遗

址,是桓宣刺史“劝农”所筑。

3悲痛欲绝,抱病出门,登上王蒙山,跪望长安。一望就是大半天,临到下山的时候,总是双

眼流泪。久而久之,人们就编出一首歌谣:“太子山上望

长安,可叹相隔万重山。虎狼尚无食子意,时盼回朝护

民安。”过了一些时日,人们发现山顶上的树木也被感动

了,都是弯着腰,低着头,朝着长安的方向“垂首低眉”。

章怀太子被杀 22 年后,又将他的灵柩迎回京都长安陪葬

乾陵,人们又上山顶去望雍王章怀太子。于是附近的老

百姓就把这座“王蒙山”改名叫“望王山”。

李贤被废为庶人后,武则天仍然惧怕李贤在巴州城聚众启事,威胁于她,就又差人到巴

州,将李贤赶到穷乡僻壤、不毛之地的茶坝“天坪山”,筑茅庵草舍以栖身,餐野果山泉以

裹腹。尽管如此,李贤太子仍不荒废学业,日夜苦读圣贤群书。他有感于父皇的崩逝,母后

的乖情,便作了流传千古的《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

瓜稀。三摘犹可为,四摘抱蔓归。”这首辞不久就传入长安,武则天知道后,认为触犯了她

的威严,忌恨心骤增,遂遣金吾将军邱神勣赶赴巴州茶坝天坪山,逼令李贤自尽。

〔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684),上官婉儿前往巴州看望李贤,行至旺苍县木门镇木门

寺时,惊闻太子已经被害,就在木门寺旁李贤曾经翻晒经书的“晒经石”上修建一座亭子(此

亭 1933 年毁于战火),并题写《由巴南赴静州》:“米仓青青米仓碧,残阳如诉亦如泣。瓜藤

绵瓞瓜潮落,不似从前在芳时”的诗句于亭上,以怀念李贤。

1960 年 3 月 22 日,郭沫若在春暖花开游乾陵时所写《吊章怀太子墓》一诗,除了描

述沿途看到的景物变化外,末句也巧妙地阐述了自己对武则天和儿子李贤母子亲疏关系的看

法。诗云:“春至渭滨我亦来,郊原四处杏花开。歧途旧毁灞桥柳,公路新栽国际槐。保卫

均田思武后,注笺汉书吊章怀。乾陵陪葬恩殊渥,母爱深浅莫漫猜。”

唐太子李贤被贬巴州后,时常登山,北望长安,祈盼早归京都。他恤民情,重农桑,并

于正月十六在南龛山设“劝农台”,鼓励百姓种桑养蚕,传授农耕技术,巴州百姓感念交集。

因此,万众相邀尾随,纷纷登山到劝农台聆听教诲,其后相约入寺,叩拜神灵,祈免灾咎,

于是久之成俗,历代不衰。

三、摸“印盒石,开金榜”说

巴州丹梯山有“印盒石”,又名“印斗石”,在金榜山前岩畔。传说印盒石是殷商朝晚期

古巴国国王放王印的印盒。巴国国都曾设在巴州城。那時很多诗人常聚

会于此,吟风彩、祈太平。旧時传说,文光射斗,当年必发科名。所以

又名印斗石。

在印斗石左侧观音岩旁的石璧上,有“天开金榜”四个大字,光照

四方。可见巴中地灵人杰,历代科名甲第之盛。在镌刻“天开金榜”四

个大字的石璧上,原是〔唐〕秋官张衍题有“金榜山”三字。年代久远,

“金榜山”三字风雨剥蚀,逐渐模糊不清了。〔清〕道光年间,時任四

川提督的张必禄,感于此地人杰地灵,便首倡捐资重开先人之贤,大书

“天开金榜”四字,镌于“金榜山”旧址山崖上,希望后世学子奋发进取,能够继承前人之

4美,为巴中增光添彩。

从此,欲求取功名者、读书升学人等,尤其是每年正月十六,凡到此登山者,都要上前

伸手摸一摸“印盒石”和“天开金榜”四个大字,祈求好运降临到自己头上,金榜题名!

四、“游百病”说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天,过完元宵节之后,一切生活都该回归常态了。按旧

俗春节期间有很多禁忌,有些话不能乱讲,有些事情不能乱做,家人们都有些不自在!但是

从正月十六日起,禁忌就少了很多,孩子们放开了,大人们的讲究也有很多解禁了!

闹完元宵后,正月十六就要登山,“走百病”,这本就是华夏民族多年以来实兴的节日。

如北京人多以元宵日出游,摸正阳门的门钉,以除不祥,名曰“走百病”(《帝京岁时纪胜》

记载:“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辟人,曰‘走百病’。”)〔清〕道光十三年,

朱锡谷在《巴州志·风俗》中说:“走百病”也称“游百病”。古巴州人以农历正月初九到望

王山烧香,正月十六登高南龛“走百病”。

原因是大家为了过一个丰盛祥和的大年,忙着办年货、大扫除等,除夕后又忙不迭地走

亲访友,加上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又缺乏锻炼,身体健康方面难免有些不适!正值甩开膀

子投入新一年的工作前夕,迎着初春的暖阳,览名胜,登名山,逛公园,锻炼身体,甩掉“包

袱”,轻装上阵!

五、“感恩红军,不忘英烈”说

巴中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一个故乡。1932 年 12 月 18 日,红四方面军翻越风雪大巴山,

由陕南长驱直入川北重镇——通江县两河口,兵分三路,相继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等广

大地区。1933 年 6 月,川陕省委机关从通江迁至巴州城。1935 年 3 月强渡嘉陵江,挥师西

进策应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将近 3 年的时间里,巴中市 120 万人口中,踊跃参加红军队伍

的多达 12 万。“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红四方面军的将士们以“党指挥枪”

为指导思想,以“赤化全川”为工作目标,以血肉之躯,与敌人展开殊死奋战,开创了以“通、

南、巴(含平昌)”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一省两道 24 市县的工农红色政权,巴

州城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1935 年 5

月,红四方面军奉命参加长征,临行时红军将士挥手告别乡亲们,并宣告“我们一定会回来

的!”老百姓为了远远目送红军,纷纷登上山头,依依不舍地告别红军将士,同时盼望红军

将士多打胜仗,革命早日成功,胜利凯旋!

在巴中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开国元帅朱德、徐向前,以及陈昌浩、张琴秋、廖承志、李

先念、王树声、王维舟、周纯全、王宏坤、陈再道、许世友、王近山、傅钟、曾传六等老一

辈无产阶级革命家,446 位共和国将军,以及 4 万多名垂千古的红军英烈光辉的革命功迹,

被巴中人民永远传颂,每年正月十六,受万民缅怀、拜祭。

为了纪念和缅怀红四方面军将士的丰功伟绩,1993 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川

陕苏区省委,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历史文化名城巴中市巴州区城郊南龛山顶的 200 余亩土

地上建起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

目前已建成:将帅碑林纪念馆、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碑林长郎、红军将士英名纪

5念碑、刘伯坚烈士纪念像、红军陵园、奉献碑、标牌碑,安放飞机一架,共嵌碑 2288 块,刻红

军英名 8.5 万个。内有 1932 名将士立单碑,他们分布在 29 个省、市、区,包括四川 494 人,北

京 338 人……。其中有:元帅 1 人,国家领导 13 人,大将 3 人,上将 24 人,中将 71 人,少将

209 人,省军职 584 人,地师职 1063 人;有女红军 148 人,夫妇红军 108 人,刻入英名纪念碑的

8.5 万人中,有省军职 948 人,地师职 2898 人,27—37 年牺牲的师团职烈士 1124 人,红军烈士

7.7 万人,知名女红军 138 人。现在,将帅碑林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中国碑林

史上又一宏大景观,迄今是中国最大的红军碑林。

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了,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而今我们过着幸福美

好的生活,他们却长眠于地下。我们不能忘记为劳苦大众打江山、建家园而英勇献身的党、

国家和军队领导人,不能忘记所有为国家、为民族而献身的革命先烈!感恩红军,继承遗志,

祭拜英雄,砥砺前行!

“登高”项目不是孤立的,完全可以同时进行,各择其需,各取其好,各得其所!

2024 年 3 月 1 日 于贵州省安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