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大陆,地球上最后被探索的神秘之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被称作第七大洲。这片广阔的冰雪世界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极端,它还是从古老的大陆板块分裂而来,与非洲、印度、南美等地曾经紧密相连。

这里是自然界的孤岛,由于地处偏远,被世界三大洋环绕,远离了人类社会的喧嚣,成为了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存在。然而,这里的环境条件极其严酷,远非人们想象中的世外桃源那样宁静美好。

谈到南极,不得不提的就是它那令人震撼的风暴。这里的风力强劲至极,几乎全年都在风暴中度过,平均风速可以达到每秒20米,而这仅仅只是平均水平。曾经记录下的最高风速更是高达每秒100米,这样的风力足以将重物吹得无影无踪,其威力之大难以用言语形容。

南极不仅因其狂野的自然环境而备受瞩目,这片冰封的大陆还蕴藏着丰富的科研价值。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被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极端的气候条件所吸引,冒着极大的风险来到这里进行研究。他们在寒冷和狂风中工作,试图揭开这片未知世界的秘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极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还是地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对于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科研人员在这里的每一项发现,都对于理解地球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具有重大意义。

总之,南极大陆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地方,它既是自然界的奇观,也是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对于勇敢的探险者和科研工作者来说,南极不仅是对自然极限的探索,更是对人类知识边界的拓展。

南极,这个地球上最后被人类探索到的荒凉大陆,不仅以其狂野的风暴闻名,还以极端的寒冷刻画了地球的冷极。这里的温度平均达到零下25度,极端情况下甚至会降至零下93度,成为地球上已知最冷的地方。然而,在这冰封的世界中,也有生命的火种以惊人的韧性顽强生存,比如企鹅,它们在这苛刻的环境中繁衍生息,展现了生命的奇迹。

南极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极端,还在于它能展现如极光这样绚丽的自然景观,给这片寂静的冰雪世界增添了几分神秘和美丽。但是,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南极这片纯净之地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臭氧层的破损让这片大陆和地球上的生命面临着严重的紫外线辐射危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这样的环境挑战,国际社会开始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来保护南极。《南极条约》的签署标志着全球对南极保护的共识和努力,中国作为80年代初期加入该条约的国家之一,也表达了对南极环境保护的支持和承诺。

然而,在南极保护的国际讨论中,中国长期未能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国力和科研能力尚未达到与西方国家相匹配的水平。在《南极条约》体系内,国家分为协商国和签约国两个等级,协商国享有更多的决策权力,而中国作为签约国之一,面临着参与深度和影响力的限制。

在1983年,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的签约国。代表我国前往参加会议的郭琨以及其他两位代表,抵达现场时便意识到,他们与其他国家的代表所享有的待遇并不相同。这种差异,尽管令人遗憾,但考虑到加入时间的先后,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当会议进入关键的表决阶段,他们却被告知无权参与表决,这一消息无疑是冰冷的。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中国,竟在南极条约会议中无法发声,这一现实令人难以置信。郭琨他们的心情可以想象,不仅是当时满腔热血,即使是今日回想起来,依然让人感到不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中国,尽管心怀抱负,却面临着实际的困难——缺乏前往南极探险的物质基础。没有破冰船,没有远洋船队,这些都成了实现南极梦想的障碍。也因此,郭琨等人被请出场外喝咖啡,不被允许参会,郭琨和他的同僚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但他们心中立下誓言:一定要建立属于中国的南极科考站。

这一决心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对国家荣誉的承诺。他们回国后立即着手准备,发起了建设中国南极科考站的倡议。历经三年的艰苦准备,终于在1985年,中国的南极科考梦想开始成为现实——“向阳红十号”科考船扬帆出海,中国在南极大陆上的第一个科考站——长城站落成。

这一历程,不仅仅是中国在南极科考领域的一大步,更是中国科技实力和国际地位提升的象征。从一个无权参与表决的新成员,到在南极建立自己的科考站,中国在南极事务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是一个关于坚持与努力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如何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与话语权的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