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您的认真阅读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感谢您的支持。

  • 来源/洞鉴地理
  • 作者/洞鉴地理

在当今层出不穷的古装影视剧中演绎的情节中,相信大家对于皇帝颁布圣旨的桥段并不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历经19个封建王朝,权力的斗争从未停止。

但是,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时刻谨记着“圣命难为”的宗旨。

这以皇帝名义颁布的文书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决定着朝代苍生的生死,尽显尊贵威严。

这一个小小的卷轴在诸多历史朝代中都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赏黄金万两、可诛一门九族、可为百姓赐福、也可降灾万民。

那么,既然拥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却为何从古至今,都无人敢伪造圣旨、假传圣谕,借此飞黄腾达呢?

毕竟自古以来,见圣旨如见圣上,极少有人斗胆前往皇帝面前质疑、斥责。

一、圣旨的地位

要知道,作为皇家御用之物,圣旨的地位极其崇高。

从携带圣旨的宫廷太监或侍卫踏入领命家族的府门时起,接旨大臣便会带领一家老小,叩拜在早已备好的香案前噤声聆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待到圣旨宣读完毕,臣子必须双手接旨并叩谢圣恩、三呼万岁,以表示对于圣上旨意的恩赐与感激。

并且,已经传递皇上圣意、结束重要任务的圣旨也不能随意放置。

必须要放置在楠木或者樟木制作的精致木匣中妥善保管,并以黄绫包裹、悉心收藏。

平日里,装有圣旨的木匣一般储存在密室中,偶尔定期通风晾晒,避免受潮或虫蛀。

一旦重大节日来临,接旨大臣便要再度摆案焚香,将圣旨请出木匣供于案头,携家眷跪拜。

倘若圣旨一旦不慎污染、残损或是遭到损毁,接旨大臣将面临“藐视圣上”的处罚——轻则罚俸革职、重则施刑丧命。

而圣旨之所以不能被伪造,根本原因便出自它的“问世”过程中。

二、不可伪造的秘密

原来,圣旨并不是通篇由笔墨书写,而是暗含玄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圣旨开篇的第一个“奉”字是由训练多年、经验丰富的宫廷专职刺绣大师用特殊技艺手工缝制上去的。

这种针法从未外传,仅有世代从事这一职责的家族世袭或皇上钦点的人员可以学习。

并且,学习这种技巧的官员子女必须自幼时便入宫进行私密练习,并全天被暗卫监视。

而这种监视一直持续到十几年后,他们可以独立进行刺绣圣旨时,也不会停止——为了防止这项特殊的针法遭到泄漏。

除了针法的巧妙,每一份圣旨上“奉”字的位置都会有所不同——由于圣旨丝绸面料的特殊性,该字必须与绸缎上第一朵祥云相呼应。

至于为什么说“面料特殊”,则是因为圣旨上的花纹全部是由匠人们精心制作的。

他们会使用金、银两种颜色的丝线将精心设计过的龙、风、星、云、日、月等图案用特殊绣法纹便圣旨,其两端还会有腾飞的银色巨龙,以此寓意皇帝的威严与祥瑞。

而出自不同工匠手中的圣旨还会拥有个人的记号——在并不显眼的位置金银双线交错或在圣旨角落留有丝线记号,借此便于追查圣旨出处、来源以及追究落实责任。

以及,圣旨所使用的绸缎面料极其昂贵稀有,就连达官显贵们也必须通过得到皇帝允许,使用专门的“采买许可证”,并进行购买登记、采买用途等相关登记。

三、圣旨的制作、颁布

从圣旨颁布的繁杂工序来看,想要伪造圣旨也难如登天。

首先,由皇帝亲自起草的圣旨手稿会被交给内阁大臣或亲信审核,斟酌文字、用词等相关内容,然后交由专门制作圣旨草稿的人员进行起草。

经反复的推敲、修改,最终敲定的圣旨草稿,便会移交到制作“真本”的相关人员手中。

并将文字内容誊录到已经完成纹绣的圣旨专用面料上,并加盖皇帝的专属印章。

此时,圣旨文书的内容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将圣旨的两头按照官员品级加装不同轴柄。

最终,再经过皇帝与内阁等层层机构的审核敲定,一道圣旨才得以踏上“征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运送圣旨前往朝臣家中的路途上,运送的人员、随行的护卫、使用的通行工具均由朝廷专门设立管理。

并且拥有特殊的名称、标记,在各地边界进行移交时也十分复杂,需要进行相关移交证明。

在圣旨的用料、制作与运送来看,这样复杂的进程是圣旨拥有极高的真实性与权威性的原因。

而其层叠严谨的工序也大大增加了伪造的困难程度,使有心之人变得“有心无力”。

因此,在这套完整的体系中,伪造圣旨几乎等同于天方夜谭。

原创首发,严禁搬运!搬运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