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有42万人,而挺进大别山只有七万?虽然我军捷报频频,但仍旧面临严峻的挑战。
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人民解放军凭借灵活的作战策略和国民党多方周旋,屡次突破危机。
紧接着,山东和陕北成为国民党主要进攻目标,刘伯承、邓小平带领晋冀鲁豫军区战士和国民党进行顽抗,势必要打破敌方的围堵。刘邓两位优秀将帅制定了“外线歼敌”策略,也成就了中国历史上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刘邓大军的前身是129师,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在刘伯承将军的带领下,这支队伍广纳精英人才,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了4倍,抗战结束时期竟达到了42万人。刘邓大军在多年的作战中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更有基层武装优势,比很多正规军队伍更有实力,也被称为野战军。
1946年,解放战争正式打响,蒋介石凭借着兵力优势,又有美国先进武器装备的支援,因此态度十分傲慢,但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被我军狠狠打击,伤亡人数突破百万。国民党军队空有花架子,但军队质量堪忧,遭遇打击后军队更是士气低落,一部分人表现出缴械投降的颓势,因此即便当时敌强我弱,我军仍旧信心满满。
但解放军队伍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觑,1947年太行山附近发生了大量火灾,紧接着旱灾频发,颗粒无收,即便我军捷报频传,但边区的人民和解放军也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仅仅一年时间,这里的鸡鸭等家禽数量锐减。
刘伯承、邓小平开始对队伍紧急做出修整。
先是调整了作战策略,把主力打到外线,在国民党的区域内战斗。
他们下一步的任务就是跃进大别山,这样一来既减少了我军后方的战争损耗,又能为华东战区转移炮火。
这项决定算得上一步险棋,很多士兵表示不理解,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之下,我军果断南下跨越大别山,也让蒋介石误以为我军队伍遭遇重创。
殊不知是刘邓两位大将率领7万精锐战士故意与之周旋。
经过20多天的跋涉,在军队从开封转移的过程中与国民党的数十万军队碰面,经过激烈搏斗,我军将敌军一举击溃,蒋介石顿时乱了阵脚,针对陕北、山东的进攻也受到了影响。
1947年8月,在刘邓大军的配合下,西北军打响了玉林战役,国民党对陕北的进攻也就此覆灭。
可以说,挺进大别山的七万战士是刘邓大军精神的凝结,他们抱着必胜的决心拿下了最后的胜利。
剩下的35万士兵中除了牺牲的烈士,还有一部分听从安排留在了已经解放了的县城,做好最后的保卫和巩固工作,以防敌方力量卷土重来,帮助当地百姓恢复生产,也能看出刘邓两人思虑周全、心系百姓。
同时,刘邓麾下的陈赓在作战中屡破奇功。
大别山行军过程中队伍不断扩大,于是陈赓便听从组织安排,带领一部分战士重新组建了一个独立的团,把刘邓大军的队伍优势再次扩大,并积极与其他野战军合作共赢。
杨得志则被分派到了华北,和当地军队进行了整合,杨得志在华北的多场战役中继续发挥指挥才能,凭借着出色的作战技巧也成为了日后响当当的英雄人物。
刘邓大军42万人在挺进大别山的队伍中,通过不断的调整、融合、分流、精简,最后留下了最精锐的7万人,他们就像是插进敌人心脏的尖刀,带着锐不可当的霸气拿下了最后的胜利,大别山一战也成了解放战争中的里程碑,值得后人永远纪念和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