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全膜双垄沟高产栽培技术
陈 成
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具有固土蓄墒、就地入渗、降水聚集等作用,该技术的应用有效缓解了因气候干旱而导致玉米减产的问题。利用这种技术进行栽种,有效抑制了土壤中含水量的挥发问题,双垄面可以将降水集流到玉米的根部,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全膜覆盖还可以提高田间的温度,同时还能够抑制田间杂草的生长,该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定陶区的玉米产量及质量。
一、玉米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概述
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控制土壤中水分的流失,将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往土壤表层集聚,提高了表层土壤的含水量,该技术具有十分明显的保墒效果,全膜覆盖后地膜的阻渗作用会将水分聚集到栽种沟,水分会沿着栽种沟中的栽种孔渗入到玉米根部,用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地膜的透光度可以提高土壤层的温度,阻拦了水分的流失,地温会有明显的升高。采用全膜双垄沟栽种技术种植的玉米,相较于裸地种植玉米或半膜覆盖种植玉米的产量与玉米粒的质量都明显更高,提高了种植人员的经济效益,利用该方法进行覆膜,后期残膜的清理工作会更加便利,明显提高了绿色生态效果。
二、全膜双垄沟高产栽培技术
(一)选地
选地是玉米栽培过程中的基础环节,选地工作十分重要。土壤的质量会影响到后期玉米的生长发育速度及其最终的产量与质量。要优先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透气性强、疏松度高、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另外要对土壤的酸碱度进行测定,确保其符合玉米的生长需求。对于地块条件较差的地区,以坡地为例,坡度要尽量小于 15°。平整、大面积的种植地块更有利于后期覆膜机、播种机、无人机等农用机械开展工作,机械化作业可以明显提高种植效率,同时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
(二)整地施肥
当上一茬作物收获完成后要开展整地工作,通过整地可以有效解决土壤板结问题,同时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这是下一茬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基础条件。种植人员可以先利用旋耕机对土壤进行处理,经过处理后土壤的颗粒会更加细小均匀,旋耕之后要对土地进行深翻,翻耕的深度要尽量控制在 25cm左右。在整地的过程中要施加基肥,要优先选择腐熟的有机肥,并配合使用生物菌肥以及有机肥,合理控制各类肥料的用量,通过施肥来进一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的通气性与透水性,让土壤具备更强的保水保肥能力。通常情况下一亩地需要施加 3000 ~ 3500kg的有机肥,对于较为贫瘠的土地,有机肥的施加量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加,通过施肥来改善土壤的肥力,更有利于后期玉米的生长发育。
(三)选种
种子的质量对于玉米后期的长势及最终的产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选种时要优先选择产量较稳定且产量较高的品种,要根据当地的生长条件选择适应能力更强的品种。另外要注意品种的抗病性能,种植人员要对当地的病虫害发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当地病虫害的流行情况针对性地选择抗病性更强的玉米品种。在播种之前要对种子进行处理,要对种子进行筛选,挑出干瘪、霉变、虫蛀、破损的种子,经过挑选种子的大小会更加均匀饱满,不仅出苗率会提高,出苗时间也会更加集中,更有利于开展田间管理工作。之后要对种子进行晾晒,经过晾晒后,种子的活性会更强,同时在晾晒的过程中,可以杀死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有效降低了后期病虫害的发病概率。要选择在晴朗的天气进行晾晒,在晾晒过程中要注意翻动,这样可以让种子晾晒得更加均匀。之后要进行拌种或包衣处理。经过包衣处理的种子,幼苗根系会更加发达,长势更强,病虫害的发病概率也更低。如果是采取药剂拌种的方式,就要根据当地流行的病虫害合理选择拌种药剂。
(四)起垄、施肥、覆膜
对于全膜双垄沟种植技术而言,起垄与覆膜是播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常情况下要在土壤解冻深度达到 15cm左右时开始起垄。双垄种植模式通常是指大小垄双行种植,大垄的高度控制在 10cm左右,宽度控制在 70cm左右,小垄的高度控制在 15cm左右,宽度控制在 40cm左右,整个的长宽要控制在 110cm左右,在起垄时要注意垄与垄沟的宽窄必须保证均匀,垄高的高低度要保持一致,在起垄时要同时开展施肥工作,在小垄底部开沟用于施加肥料,为了提高土壤的肥沃程度,要优先选择测土配方施肥方法,根据测土结果针对性地进行施肥,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是一项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该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玉米的产量以及质量,因此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施肥量要比常规的种植方法稍高,尤其是土壤较为贫瘠的地块。为了提高产量,化肥的施用量也要适当增加。每亩地磷酸二铵的施用量要控制在 30kg左右,尿素的施用量要控制在 25kg左右,硫酸钾的施肥量要控制在 20kg左右。在实际种植的过程中,种植人员要根据土壤的肥沃程度进行适当调整。为了避免杂草与玉米植株争夺养分,在起垄后要施加除草剂,优先选择土壤封闭除草剂。每亩地使用乙草胺乳油 60mL、异丙甲草胺乳油 150mL、噻吩磺隆干悬浮剂2g。为了进一步提高除草的效果,当药剂喷施完成后,种植人员要立即对其进行覆膜,为了保持土壤的湿度,种植人员要合理控制起垄、施肥及覆膜的时间,上述工作要尽量同时进行。土壤的湿度越高就越有利于后期的出苗。覆膜时要优先选择白色的普通透明薄膜,这种地膜的成本相对较低,对环境的污染也相对要小。目前主要有人工覆膜以及机械覆膜这两种方式,如果采取人工覆膜法,首先要顺垄挖出深度 5cm左右的浅沟,将地膜的最边侧置于浅沟内,之后使用土壤压实地膜。地膜的另一边侧使用土壤压实在大垄的中间部位。为了更好地防范大风天气,避免因风力过大而刮起薄膜,每间隔2 ~ 3m就要在地膜上压土。第一张地膜覆盖完毕后,要将第二张地膜的其中一边与第一张膜连接起来,用土壤压实。利用这种方法铺满整个地块的地膜。机械覆膜法的覆膜效率、质量与覆膜的平整度、牢固度都比人工覆膜更高,可以根据实际的地形条件选择覆膜机来完成覆膜工作。当覆膜工作完成后,种植人员要定期到田间进行检查,如果因大风天气或其他外力因素而损坏,要及时进行修补。
(五)播种
各个地区玉米的播种时间并不固定,具体的播种时间要根据土壤的温度进行确定,通常情况下 5cm左右土壤层的温度稳定在 10℃时就可以进行播种,这时是最佳的播种时期。如果播种时间过早就容易因倒春寒而使种子受冻,导致无法正常出芽。种植人员就需要重新进行播种,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全膜覆盖的播种方法地温相对更高,播种时间相较于裸地播种可以适当提前 3天左右。要优先选择机械播种法,在播种之前对于播种的深度要提前确定,通常情况下播种深度要控制在 3cm左右,如果播种深度过深,就不利于后期种子的发芽。如果播种的深度过浅,种子就容易被晒干。确定播种深度后要对播种机械进行调整,之后就可以开展播种工作。根据实际的土壤情况、种子类型等条件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如果是密植品种,每亩地的种植密度要控制在4500 株左右。如果土壤较为肥沃,种植密度可以适当增加,但是要注意尽量不要超过 5000 株。如果种植密度过大,玉米植株的透气性、通风性就会较差。玉米植株之间会互相争夺养分,不利于整体的发育。如果种植密度过小也会导致产量降低,因此必须要合理进行控制。
(六)苗期管理
玉米从出苗之后一直到拔节之前这一阶段都称为苗期。幼苗的质量对于玉米最终的产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玉米的苗期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在开展苗期管理工作时,首先要重点关注幼苗根系的生长发育情况,另外要培育出更强壮的幼苗。通过查苗、补苗以及加大病虫害防控力度等措施来提高整体的幼苗质量。当玉米出苗后种植人员要及时到田间进行查苗,对于缺苗、断垄的位置要及时进行补种。补种之后要立即补充水分,孔眼处要添加少量细土进行覆盖。在苗期管理过程中要重点关注病虫害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七)中期管理
玉米生长的中期阶段主要是指拔节期到抽雄期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玉米的生长发育速度较快,根系会快速扩展,雄穗与雌穗会在这一阶段完成分化,因此该阶段的管理重点就是要保证玉米植株的营养供应,及时补充玉米生长所需要的各类营养成分以及水分,让玉米植株能够快速发育。要及时补充肥料,当玉米长出 10 ~ 12片叶时进行追肥,这一时期玉米的生长速度最快,需肥量相应地也最大。追肥时要优先施加氮肥以及钾肥。每亩地施加尿素 10kg左右,氯化钾 6kg左右。另外也要重视玉米这一阶段的病虫害问题,常见的主要有玉米螟、黏虫、蚜虫、大斑病、锈病等疾病。
(八)后期管理
玉米的后期阶段主要是指抽雄期到成熟期这一时间段,这一阶段对于玉米的产量与质量极为关键,因此种植人员要重点关注玉米植株的早衰问题,通过追肥来加速玉米的灌浆速度,提高玉米的粒重,这样才能够提高最终的产量及质量。通常情况下,如果玉米植株没有出现早衰症状,那么就不需要追肥。如果玉米植株已经开始逐渐发黄就说明已经出现早衰症状,种植人员要及时进行追肥,每亩地施加尿素 5kg。这一阶段依然要重视病虫害的防范工作。
(九)采收
种植人员要密切关注玉米的成熟情况,当玉米的产量与品质达到最佳水平时,要适时进行采收。当玉米完全成熟时收获,整体的产量大约可以提高 10%左右。如果当地的气候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延迟收获时间。种植人员要根据玉米的苞叶、籽粒、乳线等特征来判断玉米是否已经完全成熟。收获完成后,要先对玉米果穗进行晾晒,降低果穗的水分,通常情况下当果穗的含水量降至 13%以下时就可以入库储存。在保存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玉米受潮或淋雨,否则玉米籽粒容易发生霉变。除了玉米果穗之外,玉米秸秆也可以作为青贮饲料使用。
三、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一)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也叫做煤纹病或枯叶病。大斑病主要危害玉米植株的叶片,随着病情的发展会逐渐蔓延到苞叶,叶鞘甚至整个玉米植株。为了更好地预防该病,在种植时要选择抗病性能更强的品种,种植人员要对种植环境进行改善,通过轮作倒茬、清理杂草等方式来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虫害的能力。当玉米植株感染大斑病后,种植人员要立即摘除病叶与黄叶,同时要喷洒杀菌剂。目前常用的药剂主要有百菌清、苯菌灵乳油、代森锰锌等药物,都具有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
(二)小斑病
小斑病也被叫做斑点病,玉米植株在感染长蠕孢菌后就会引发该病,该病会危害玉米植株的多个部位,在抽雄期与灌浆期是该病的高发期,如果不能及时控制会造成严重的减产。在防治该病时,为了降低该病的发病率,首先要选择抗病性能更好的品种,通过轮作倒茬、深翻等方式杀死部分病菌。治疗该病常用的药物主要有代森联、丙环 · 嘧菌酯悬浮剂、嘧菌酯等药物。
(三)矮花叶病
矮花叶病也被叫做黄绿条纹病,玉米植株在感染矮花叶病毒后就会引发该病。苗期是该病的高发期,玉米植株在感染后心叶处会出现椭圆形的斑点或斑纹,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会逐渐变黄干枯,植株发育较为迟缓。该病的防治首先要通过轮作、选择抗病性更强的品种来控制发病率。其次当疾病发生后,种植人员要及时清理田间的患病株,在播种之前用药剂进行拌种,另外也可以通过喷洒啶虫脒乳油、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等药物来进行控制。
(四)玉米螟
玉米螟也被叫作玉米钻心虫,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较为常见,是一种褐色的小飞虫,在拔节孕穗期及抽穗阶段较为常见。玉米螟会啃食玉米的茎、叶、穗等部位,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与质量。为了更好地防治玉米螟,首先要对秸秆进行焚烧或使用机械进行处理,利用这种方式来消灭越冬的幼虫,也可以利用黑光灯、高压汞灯来诱杀成虫,还也可以选用毒死蜱、辛硫磷颗粒等药物进行防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膜双垄沟栽培技术适用于气候较为干旱的地区,利用该技术可以有效缓解因干旱而导致玉米减产的问题。该技术的应用,对于玉米种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