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地缘冲突、健康因素、流行的生活方式以及其他现代社会的问题对人类的膳食结构带来影响,从而对我们传统种植的作物和未来可能需要的作物产生影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以下简称粮农组织)近期发布了一份题为《滋养世界、支持生计的植物》(The plants that feed the world)的报告,解析了影响人类“食物篮”的四大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 ©粮农组织/Manan Vatsyayana

迄今为止,人类一直依靠少数几种作物来满足我们大部分的热量需求,如小麦、玉米和大米。但还有超过7000种植物也被认为是人类可食用的食物来源,甚至可能有3万种之多。

历经七年的修订,2001年11月3日,联合国粮农组织第31届大会正式通过《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该条约针对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特殊性质建立了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多边系统,旨在确保对人类膳食最重要的植物遗传资源在世界各地得到保护和公平利用。《条约》具有法律约束力,其中附件1列出了构成人类“食物篮”的64种主要作物,其遗传资源由基因库通过《国际条约》多边系统进行交换。

联合国粮农组织新发布的《滋养世界、支持生计的植物》报告指出,当前有四大趋势正在影响着人类消费植物性食物的方式,这些趋势也恰好印证了遗传资源对更好生产、更好营养、更好环境与更好生计的重要意义。

图片来源: ©粮农组织

01粮食安全的概念已经拓展

与过去相比,现在我们的“食物篮”里要放入更多的植物,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对粮食安全的理解正在发生变化。20多年前,当《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最初起草时,重点几乎全部集中在保障构成基础膳食和消除饥饿所需的热量。我们现在越来越明白,营养的重要性亦不容忽视,对微量营养素和宏量营养素的研究不断深入。

在许多国家,由于膳食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传统食品逐渐被加工食品所取代,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的挑战并存。超重和肥胖成为和饥饿一样令人担忧的问题。因此,除了能提供高热量的植物,营养丰富的植物也需要纳入我们的食物篮。

显然,我们需要丰富人类赖以生存的“作物篮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粮农组织/Cristina Vega

02世界各国在作物品种方面的相互依赖日益加深

气候变化正对植物遗传资源产生新的更高需求。一些作物的国家和国际育种计划已面向适应新出现和未来气候压力的新品种。这些为应对当前和未来挑战而培育必要性状的努力,可能会增加对多样化植物遗传资源的总体需求。虽然对此类资源的需求是全球性的,但资源自然分布仅限于作物原产地中心或多样性中心,或限于各大洲的特定次区域。

随着气候危机不断加剧,全球降水模式和温度变化越发剧烈,一些作物在原先赖以生存的良田沃土上突然变得水土不服。比如,就在几年前,又有谁会想到玉米已经无法在非洲的部分地区生长了呢?然而事实却是这些地区的农民已经开始寻找小米等其他作物来适应当地降雨量减少的状况。天气模式的不断变化意味着各国更加需要从世界其他地方获得植物品种,这样才能保持或提升作物产量。

事实上,气候变化只是加深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各国本就需要互相依靠才能获得原产于其他地区的作物。例如,来自非洲的咖啡品种如今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但就马铃薯而言,南美洲的品种仍然多于其他地区。因此,《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中促进国家间合作的多边做法才愈加重要。

图片来源:© 粮农组织/Cristina Vega 气候变化正在影响作物的生长

03品味和潮流正在催生对作物新品种的需求

口味和潮流的演变也催生了对作物新品种的需求,激励着想要改善生计的农民紧随其后,比如开始种植藜麦或者木豆。还有一些领域也在创造新的需求,比如,有的厨师特别热衷于探索传统谷物的口感和品位,而这些谷物往往还更具可持续性。来自塞拉利昂的厨师Fatmata Binta就对福尼奥小米情有独钟,这种小米的烹煮不需要放太多的水,而且营养价值还高。

最初进行《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的谈判时并未考虑到这些需求,但这股新潮流已变得越发突出。粮农组织的《滋养世界、支持生计的植物》报告汇集了355种作物的数据,将为政策讨论提供关键信息,包括更新《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附件1中的作物篮子;同时,也为人类探索成千上万种其他植物品种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满足我们未来的粮食需求。

图片来源:©粮农组织/Zinyange Auntony

04传统的小众作物或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除了出于营养考虑而多吃蔬菜、水果、坚果和种子外,人们也开始注重植物性蛋白质的摄入,比如豆类。原先默默无闻的营养谷物,如小米和高粱,还有像藜麦和苋米这些不含麸质的替代品(也称假谷物)也更加为人青睐。诸如此类未经充分利用的小众作物目前正走在粮食趋势的前沿,一方面是营养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中许多作物对环境更加友好。

以小米类谷物为例,过去几十年里,相比其他谷物,小米的重要性未得到充分重视。2021年3月,联合国大会第七十五届会议宣布2023年为“国际小米年”,引导人们进一步认识小米的营养和健康价值,以及小米在恶劣和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并促进政策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粮农组织/Aldo Youssouf

小米是多种小颗粒旱地谷物的总称,包含粟米(foxtail millet)、稗子(barnyard millet)和福尼奥米(fonio)等品种。作为全谷物,小米能够提供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

小米种植主要分布于亚洲和非洲,其中印度是最大的生产国,其次是尼日利亚、尼日尔和中国。小米是人类最早驯化的作物之一,因为营养价值较高,所以通常被称作“纽崔-谷类”。小米能够抵御气候变化,可以在干旱的土地上生长,目前仍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亚洲数百万农民的传统主食作物。在中国,小米有着八千多年的种植历史,我国的黄河中上游地区为主要栽培区。2023年国际小米年的中文口号定为“历史悠久,潜力无穷”。

图片来源:©粮农组织/Jeanette Van Acker

小米所提供的必要营养元素不仅对于健康膳食意义重大,同时还是气候韧性作物,生产过程只需最低限度的投入和维护,给小农带来福音。为促使价格合理的小米食物为健康膳食和健康环境做出贡献,2023年“国际小米年”提出了小米应在我们的膳食结构中拥有一席之地的六个关键理由。

图片来源:©粮农组织/Issouf Sanogo

1.小米能为其他作物所不能为

在气候情况紧急、自然资源枯竭且不断增长的全球人口需要获取充足且健康的粮食的情况下,小米可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小米类谷物生命力顽强,可以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在旱季,小米往往是能够收获的唯一作物,因此可以作为易受粮食不安全冲击群体的重要食物来源。

2.小米有助于健康膳食

小米是抗氧化剂、矿物质和蛋白质的来源。作为全谷物,各类小米品种还提供不同类型和数量的膳食纤维,具有调节肠道功能、血糖和血脂的作用。此外,小米不含麸质,血糖指数低,使其成为乳糜泻或麸质不耐受、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的绝佳膳食选择;小米同时也是具有成本效益的铁质来源。将小米纳入膳食,可替代全球市场上常见的精制谷物,是营养而健康的选择。

3.小米具有气候韧性

小米作物抗旱,对病虫害具有耐受性,可以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小米只需少量投入和维护即可生长,并能适应气候冲击,扩大小米生产规模可以推进转型,建设更高效、更有韧性和更包容的地方农业粮食体系。小米可在贫瘠、退化的土壤中生长,通过在干旱地区提供土地覆盖,可以减少土壤退化,支持生物多样性。

4.小米对于增进小农生计机遇大有可为

随着其他谷物的普及,人们的膳食偏好发生变化,导致小米的产量和需求都有所下降。鼓励消费和生产小米,推广这一未被充分利用的作物,我们可以帮助小米重新获得消费者青睐,并为小农创造更多机会。

5.小米贸易可以增进全球粮食体系的多样性

目前,小米在全球谷物贸易中占比不到3%。一旦突如其来的冲击波及粮食市场,小米作为难能可贵的替代品,可提供常规贸易谷物之外的选择。这可有助提升全球贸易市场的韧性,减轻对其他谷物的依赖。

6.小米的创新用途众多

小米的遗传多样性有助于在治疗和制药等领域获得多种创新应用,其创新用途为区域和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多市场机会。

图片来源:©粮农组织/Ana Gil

源:东方君和Pro-CSR™团队综编自联合国粮农组织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