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梁家辉咖位越来越低?
梁家辉的咖位是他自己拉下来的,不能像早期梁朝伟那样解释为荧幕魅力的问题。
首先,梁家辉一直是金牌配角这个印象就不太对。
至少92年,梁家辉能靠自己单扛出黑玫瑰这样让周星驰哭着去找刘镇伟的电影,新龙门客栈能压住周润发的辣手神探、侠盗高飞。
93年玫瑰玫瑰我爱你还能靠着耍贱进入票房榜前列,新难兄难弟还能压过白发魔女传、抢钱夫妻、水浒笑传、黄飞鸿铁鸡斗蜈蚣这样真正的大咖片。
尤其是玫瑰玫瑰我爱你,这片类似这些年爆火的黑金,抛开梁家辉的个人魅力,你都找不着这片能爆起来的原因。
92,93年是香港电影市场最大,制作实力最巅峰,市场内部最内卷的两年,在这两年里梁家辉不仅能逆势上升,还能纯靠自己扛出这种极度依赖个人魅力的电影,哪怕在不算东成西就这种品牌电影的情况下,这个水平已经是实打实的第二梯队了。
而且这还是刚刚发力的前两年,如果给他一定程度的酝酿时间,追上当时第二梯队过的最舒服的张国荣,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市场成绩是非常有明确界限的,如果真的没有个人荧幕魅力,决难爬到这种地步。
而之所以大家今天完全注意不到这件事,是因为梁家辉的扛片期太短,实际上在94年就无形中失去了这种抗片能力。
这完全不可能是市场自发的竟争行为,对于这种量级的明星,市场竞争再怎么样,也不可能一年的容错率都不给。
后面刘德华,郑伊健互相冲击的时候,又是互相替代性强,又是市场寒冬,还前后挣扎了两三年才淘汰掉一个。
细究梁家辉迅速失去这种扛票房能力的原因,其实也不难想,原因几乎是明摆着的。
在那两年以后包括那两年,梁家辉接了大量的根本扛不起来票房的电影,而且还在相当多的电影里以并非客串的方式为人做配,做配的对象则千门百样什么人都有。
所谓扛票房能力,说到底就是一种预期管理,在投资商那,他算一种投资信心,在观众那他算一种品牌形象,但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细心经营和小心保障。
别说只是梁家辉,就算在香港之内的许冠杰,周润发,香港之外的成龙,李小龙,如果见年的刷票房三四流的电影,那么观众和投资商也很难对这个人寄予靠他就可以让哪部电影票房如何如何的期待,这也是周润发周星驰爆火之后,为什么迅速收敛了接片数量的原因。
举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在95年的时候,张敏因为香港电影的寒冬试图自立,搞了一个电影项目,这个电影同一个本子最终有两部电影,一个高配版《追女仔95之绮梦》,一个低配版《一千零一夜之梦中人》,一个大制作,一个小制作。
梁家辉演的是那个低配版小制作,刘青云演的则是那个高配版大制作。
虽然可以说这背后肯定有种种隐情,但是那是95年,梁家辉的咖位怎么也不可能比不过刘青云。
抛开梁家辉,你还找得到第二个人有这么狂野的接片方式吗。
这种完全一个样的电影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上映两部,那个低配版就是把周润发换过来,也不可能把票房扛起来。
所以梁家辉星光怎么没的根本就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事,就他这个接片的方式能有星光已经是能力魅力双过硬的体现了。
那你要是说梁家辉没有经验,不懂得维护自己,可90年代又不是80年代,梁家辉又不是刘家辉,香港社会已经有那么多为他打好的样。那么多试错样本,除非梁家辉人际关系疏漏到谁都不认识,或者完全不懂社会基本规则,否则但凡跟周润发这样的唠两句,也不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事。
而且梁家辉不止干了一年两年,他是一直在这条道路上就没有改悔,一路狂飙了几十年。
所以排除掉所有不可能的选项,剩下的那个可能哪怕再不可思议,也八成是真的。
那就是梁家辉有意的在这么做,他明知一切后果。
而从意愿上来解释梁家辉这些年的所作所为,那真就只有一个解释能说通。
那就是梁家辉真的是那种虽然被吹的好像满地都是,但实际上非常少有的,能从演戏这件事本身感受到快乐的从业人员。
如果你用这个角度去审视梁家辉的行为,把他接戏看成都是打游戏,你就很能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了。
因为演戏很快乐,所以要疯狂的接不同的戏,就像我们在steam上买不同游戏一样。
因为演戏很快乐,所以完全不能接受王家卫那样不让他自我发挥,还把他拖在那整整一年的情况,相当于我一年本来能玩20个游戏,结果现在只能玩一个,你这游戏还没那么好玩。
因为演戏很快乐,所以完全不在乎你这个项目怎么样,只要你这个角色我演的够过瘾,那不比啥都强。
因为演戏很快乐,所以没戏演的时候,宁可摆地摊,也留在这个圈,但只要有的选,才不在乎所谓咖位,所谓星光。
如果从这个逻辑来讲,包括他当年坚持被台湾封杀,也要演大陆的戏,其第一原因可能也不是爱国,而是忍不住。
而这种态度,才是他相貌、荧幕魅力、所处时代都颇有利的情况下,依旧没有形成主角星光的最重要原因。
而我作为一个在工作中没有办法汲取能量的人,对于他这个态势,也只有四个字。
我好羡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