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元丰三年,即公元1080年的新年,汴京城里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新年的喜庆氛围中。

然而,四十三岁的苏轼,却刚从昏暗的牢房释放,在御史台差役的押解下,灰头土脸地踏上被贬官黄州的旅途,这是苏轼过得最糟的一个新年。

节日的爆竹喧天,在此刻的苏轼听来,分外刺耳。

苏轼,生于公元1037年,四川眉州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然而,世事难料。

苏轼才华盖世,本该在不惑之年,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理想,谁曾料到,却由于一场无妄之灾,不幸沦落到妻离子散,贬官流放的凄惨境地。

公元1080年正月,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即现湖北黄冈,担任团练副使,这个有名无实的小官,实际上,苏轼是被划归为朝廷的监管人员,不能随意离开黄州。

于是,在万家团圆的新年之际,苏轼却背井离乡,在御史台差役的押解下,从京城出发,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最终在二月初到达黄州。

然而,由于是犯官身份,初到黄州的苏轼,竟然连一个体面的容身住所都没有,只得暂时借住在黄州城东,一座名为定慧院的山间旧庙里。

人到中年的苏轼,上有老下有小,非但没有功成名就,还落得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自生自灭,一下坠入人生的最低谷。

在黄州落脚之后,苏轼就赶紧提笔给亲友写信,一来报平安,二来也想通过书信获得些许人间温暖,然而,结果却令苏轼倍感心寒。

苏轼虽然生性豁达,但是“乌台诗案”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无可避免地使他的身心遭受重创。

初到黄州的苏轼,潦倒落魄,本想通过书信交流,从亲友那获得一些安慰和鼓励,却没想到,发出去的信件,竟无一人回复!

备受打击的苏轼,在《答李端叔书》里记述了自己被谪贬后的处境:“得罪以来,深自闭塞。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世态炎凉,可见一斑。

这段时间,苏轼经常做噩梦,巨大的精神压力,让他濒临崩溃的边缘,他几乎每天都在自我反省,他时常在夜深人静的夜晚,仰望星空思考命运和人生。

一个春寒料峭的夜晚,弯月如钩,苏轼独自来到江边散步。

忽然,一只孤雁从头顶飞过,徘徊在光秃秃的梧桐树枝头,最后,悄无声息地停落在远处的沙洲上。

苏轼心想:这只孤零零的大雁,不正如自己的处境一般,离群索居,孤独地栖息在这荒凉的沙洲吗?

顿时,苏轼感觉自己的灵魂,和这只孤雁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于是,他狂奔回寺庙,提笔写下一首意味深长的词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那一晚,苏轼看着天空的残月,一点一点从眼前消逝,直到天明,一时陷入极度孤寂的境地。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由于苏轼的人品和诗名远扬,定慧院里的僧人们对他都很仰慕,平日里多有照顾,这也使苏轼能够暂放世事恩怨,闭门静心读书。

这种远离尘嚣的淡然生活,也让身处逆境的苏轼,内心逐渐恢复平静,好在接下来发生的事,总算给苏轼绝望的人生注入一丝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