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和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携程是卖鞋的吗?二十年前,你跟别人提起我要上“XIECHENG”订机票,别人会一脸困惑:鞋城还管卖机票。

央视刚播完的开年大剧《南来北往》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牛大力发财后坐上了火车软卧,在自己的铺位上吃着自带食物,引起了上铺一位“老干部”模样的乘客的不满,“老干部”把列车员叫来质问:“现在什么人都能坐软卧了吗?他是什么级别?什么单位?有没有介绍信?”乘务员笑着回答:“现在还真是只要有钱就能坐软卧了。”这个片段在林看来似曾相识,林也是在那个时代走出大学校园参加工作的。她还依稀记得第一次坐飞机是因为出差,周边也有几位老年乘客看到“年轻的林”感慨道:现在什么人都能坐飞机,都不用开介绍信了?不过,那时候虽然不需要介绍信,但是购买流程还是比较复杂的,需要到航空公司的营业部,查询该航空公司的航班信息,选定班次后,营业部会出具一张纸质机票;如果需要改签,也必须持票去航空公司的营业部改,而且一家航司在一个城市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营业部。坐个飞机出行老费力了!预订住宿倒不需要跑腿,只要翻开每家必备、厚如康熙词典的黄页或者打114查号台找出你要预订的酒店电话,然后打电话给酒店预订好。

然而,这一切不便和低效有一天都被一种叫OTA(线上旅游平台)的互联网服务改变了。

二十多年前,诞生于上海的携程逐渐兴起,有一天,林受邀参加一个测试,测试内容是只能借助携程完成预订前往北京的机票和住宿,并顺利入住酒店。这个放在如今5分钟就能搞定的过程,对于当时包括林在内的几位参加测试的记者来说,却是个充满新鲜感的冒险。带队的携程公关姑娘也心怀忐忑,只邀请了三四位“熟人”,全程手把手指导操作,生怕万一失败起了反作用。

林首先打开IE浏览器,输入携程的网址,携程的首页缓慢地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林随后在购买机票一栏找到预先选定的航班。公关姑娘告诉林,完成预订后,只要在出发前提前到机场的航空公司柜台出示预订记录,航空公司就会出具纸质机票,预订酒店也是类似的步骤。

林当时是怀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到达机场的,当顺利拿到三联式纸质机票后,心里不禁泛起一阵小激动。飞抵首都机场后,林掏出记在小本本上的酒店地址和预先查询好的交通路线,搭上机场大巴,又转乘市内公交车,晃晃悠悠地到达酒店,兴奋地拿出身份证到前台办入住。“我是在携程上预订的”,林告诉前台,前台接待发出一声高昂拖着长尾音的“哦……”,让林感觉到,当时通过携程预订的客人是很稀罕的。

林拿着房卡找到自己的房间入住后,用房间里的电话拨打了公关姑娘的电话报平安,电话那一头传来:“哦,成功了”的欢呼声。按照当下的习惯,这时候,应该打开“大众点评”APP搜一家网红餐厅,吃一顿好吃的犒劳庆祝一下。但是那时候,只能跟前台或者出租车司机打听,哪里能吃上有特色的北京菜。

时间眨眼来到2007年,已经是携程资深用户的林计划和友人去河南山西自助游,由于部分目的地位于县城乡镇,还没有被携程覆盖,只能到现场临时寻找落脚地,这让旅途徒然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林感慨说,当时,多么希望类似携程的“线上预订服务”能遍及每一个角落。再之后,林在一些县城的火车站遇见了携程的市场推广员,也就是俗称的“地推”,当听到林说已经是“携程”的金卡用户后,这些市场推广员无不觉得“惊奇”,因为他们遇见的每一百个人甚至一千个人中也许只有一个人知道携程是干什么的,99%的人直接拒绝了他们的“推广”,虽然推广员祭出住店折扣省钱大法,但是绝大多数人依然不愿意伸手接下这张蓝色的携程会员卡——试着向一种崭新的旅行生活方式跨出一小步。

又一年,林在山西大同,在当地一家颇负盛名的餐厅邂逅了大众点评的“地推”,

“地推”并不知道林来自大众点评的诞生地上海,是一个吃饭前早已习惯先看点评的用户,“地推”非常热情地给林介绍使用大众点评的好处,在给林介绍了点评上的餐厅折扣套餐后,又转向另一桌客人……林看着他一桌一桌的介绍……

如今,这些服务已经成为现在的时尚年轻人的主流生活方式,没有人知道这些服务曾经无人理解,更没有人在意其中筚路蓝缕的过程。

携程们不卖鞋,但费鞋,是地推人员用鞋子一步步丈量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