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四岁就大放异彩,他的故事被收录于中国传统国学经典《三字经》。

长大后的孔融,先后历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国相,时称孔北海。孔融能诗善文,位居建安七子之首,是东汉名士,文学家。这么一位家喻户晓的大咖,为何最终被曹操杀死了呢?究其原因还是祸从口出,抨议时政,胡乱吐槽让曹操抓住了把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说东汉末年组织吐槽大会的话,那孔融一定是当仁不让的首席嘉宾。而且他吐槽的对象跟翻来覆去都是同一个人,那就是独揽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丞相曹操。

孔融这个人举贤任能刚正不阿,唯一的缺点就是管不住嘴巴,自己瞎得瑟。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的好友祢衡也是位吐槽专业户,最厉害的表演是光着膀子击鼓骂曹。

《后汉书·祢衡传》有载:“衡始弱冠,而融年不惑,遂与为交友。”“忘年之交”这则成语就出自于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祢衡击鼓骂曹不留脸面,骂得曹操体无完肤。曹操还得晒出礼贤下士的表情包,其实内心早就一万个草泥马按耐不住。

孔融早看出曹操心怀不轨阴谋篡权,所以时不时就给曹操上眼药,各种讽刺各种挖苦,从来不留面子。

这位高人,大大有名,估计大家刚会说话没多久的时候,就听过他的名字。小
时候吃东西老抢着吃大的,父母会教训我们:“古时候有个孔融,他吃梨的时候就
吃小的,你看人家多有礼貌啊?’

孔融和雷锋一样,成了大家挥之不去的心头阴影,但凡碰到吃东西之类的选择
问题,良心就会让我们想到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记录在《世说新语笺疏》中之后!在独尊儒术的汉代,孔子后人那可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他4岁的时候,和哥哥一起吃梨,只挑小的吃。人问为啥?他说小孩子嘛,理应吃小的!乖乖仔,真听话啊!

不过历史上的孔融,可不止乖乖仔这一个形象,绝对是一个足够丰富、足够多
面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我想,假如我们的父母能真的了解孔融到底都干了些啥,估计就不会让我们可着劲儿学习他了。

孔融小时候是个很能说谎的孩子,而且说谎不脸红,他不但说谎,还顶撞
大人。

据《世说新语.言语》篇记载,孔融10岁的时候,和爸爸一起到了洛阳城,
那时候还没有爆发“党锢之祸”,士大夫们还很有声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士人领袖李膺任司隶校尉,整日宾客不断,来往的都是名流贵胄,一般
人到李府门口,连通报的机会都没有。孔融很想看看这个李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就骗李府的门迎说:“快去通报,我是你们老爷的亲戚。”老爷的亲戚来了,自然是要通报的,然后孔融就得以见到李膺。

李膺一看这么一小屁孩,不认识啊,就问孔融:“你跟我是什么亲戚啊?”结果孔融说:“我姓孔,你姓李。我祖先是孔子,你祖先是老子。我祖先孔子曾经拜会您祖先老子为老师,所以咱们是世交的关系。”这话要换了今天,能被人骂死,但在当时出自一个10岁孩子的口中,就有些新奇。

在场的宾客都夸赞他了不起,李膺也大为叹服。有个叫陈韪的大夫,就有点不喜欢这孩子,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时候聪明,长大不一定怎么样,结果孔融立刻反唇相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就是说,想来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言下之意您现在混得不怎么样啊!结果羞得陈韪无话可说。你看,要放到现在来说,这可一点都不乖。牙尖嘴利,伶牙俐齿,老师期末批语一定会写“华而不实”。对这种既没礼貌又顶撞大人的孩子,老师家长可很不喜欢呐,大人们心中让梨的孔融可不是这样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呢,孔融擅做主张,甚至差点引来灭门之祸!党锢之祸爆发后,有名望的士人都遭到追杀,名士张俭就被逼四处逃亡。孔融的哥哥孔褒(就是吃大梨那位)和张俭是好朋友,张俭就去投靠他。碰巧孔褒不在,16岁的孔融迎客。张俭看孔融太小,就没说实话,但是孔融见张俭神色慌张,便猜了个八九不离十,于是擅自做主把张俭藏下。

后来事情败露,张俭逃走,孔融孔褒被逮捕入狱。官员问责,孔融说人是他留下的,该他负责。孔褒说他是来求我的,和弟弟没关系。孔母也跟着起哄,说自己是家长,她该负责。结果闹得"一门争死”。官员无法断案上报朝廷,朝廷一看,得了,不愧是老孔家后人,就认定是孔褒负责。孔融因此名声大振。

后来孔融做官,屡屡得罪权贵,都是因为名声在外得以幸免。董卓入住洛阳的时候,孔融任职虎贲中郎将。董卓凶蛮成性,动辄杀人,孔融是少有的几个反抗者之一。尤其是在飞稍低立献帝的事情上,孔融言辞激烈极力反对。董卓一气之下把他贬为北海相。

孔融任北海相后,起兵讲武,训练军队,主动讨伐黄巾军,设立学校、举荐人才,时人称为“孔北海”。后来黄巾军果然大肆进攻,包围孔融,孔融请太史慈求救于刘备。

刘备听后受宠若惊,说:“呀!孔融居然还知道我刘备!”于是赶忙发兵救援,解了黄巾之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后来,袁绍的儿子袁谭为了抢夺地盘,发兵打败了孔融。这时候是196 年,大谋士荀彧给曹操支了一招,建议把可怜巴巴的汉献帝迎请到许昌安顿。曹操依计而行,汉献帝得以新都许昌,是年,就是建安元年。

这一招为曹操赢得前所未有的声望,天下士子纷纷前来许昌。曹操听说了大名
士孔融的处境后,就奏请汉献帝发诏书,征辟孔融为大匠-相当于现在建设部副
部长,负责掌管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就这样,孔融又来到了许昌。

汉室倾颓,大家心思各不相同。有人幸灾乐祸,有人冷眼旁观,有人伺机而
起,有人悲观绝望。而孔融,则属于真正实心眼操心着急的那一类,他骨子里纯粹是尊崇汉室,希望汉朝国祚能够长久。

所以当曹操奉迎汉献帝到许昌后,孔融还是非常感激曹操的一一因为曹操把濒
临死亡的汉献帝救了出来,汉祚得以延续。这是当时很大一部分士人的心态,也是孔融积极来到许昌做官的原因。

荀彧给曹操支的这一招确实高妙!来到许昌后,孔融对曹操的印象还是很好的,认为曹操真的就是大汉肱骨之臣,中兴栋梁之才,为此,他还写了三首《六言诗》,来赞扬曹操的所作所为。汉家中叶道微,董卓作乱乘衰,僭上虐下专威,万官惶怖莫违,百姓惨惨心悲。(其一)孔融的六言诗在当时是最好的,直接继承《诗经》《乐府》的传统,直白洗练,凝重古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第一首诗意思很明白,讲的是董卓专权,全国上下官员百姓都心惊胆战、凄凄惨惨。郭李纷争为非,迁都长安思归。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其二)
这三首诗有前后顺承关系。第二首就接着写董卓之乱之后的“李催、郭汜之
乱”,通过描写战乱难宁,引出人们都盼望能救黎民于水火的的英雄一一“曹公”。

从洛到许巍巍,曹公忧国无私,减去厨膳甘肥。群僚率从祁祁,虽得俸禄常饥,念我苦寒心悲。(其三)
第三首,就是直接对曹操进行赞美。说从洛阳迁都到许昌,曹操忧国忧民没有
私心,甚至为了节省出奉迎天子所需的财物,他都缩减自己的饮食。而跟随曹操的这些臣属,也都非常了不起,支持曹操减少开支的举措。他们虽然能得到俸禄,却根本不够吃喝。每每想到这些以曹操为代表的好人、汉朝的中兴大臣,我都觉得心里好难受啊!

后代许多学者都在考证,说以孔融的个性,不可能写这样的诗歌赞美曹操,这
一定是别人的附会。孔融嫉恶如仇怎么会写出这样的文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