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娄德平的煤矿情怀]

来源:中国煤炭报 / 作者:刘维久

50多年前,我就与娄德平相识。那时,他是原鸡西矿务局小恒山矿二区工会的宣传干事,我是一名中学生。由于有共同的爱好写诗,有时会在一起聊点“文化事儿”,我们就成了文友。再后来,他走出小恒山矿,成了有名气的“文化人”,在很多时候和场合,我也称他“先生”。可私下里,我还是叫他“德平”,他还叫我“维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娄德平1942年出生,长我14岁,江苏邳州人,是著名书画家、诗人,现任东西方艺术家协会主席、法国书画篆刻家协会执行主席等。他长期活跃在国际艺术文化交流舞台,推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称为“东西方艺术文化使者”。

这样一位“使者”居然出身矿工,在有些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娄德平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便与书法结缘。然而,旧中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他的家庭也像其他不幸家庭一样,亲人四散,他七八岁时便失去了亲人的照顾。动荡的环境和不幸的经历,并没有影响他的求知欲,反而锤炼出他坚强的性格和顽强的毅力,他自己一直坚持认字习字,用知识抚慰受伤的童年。

1957年,娄德平背井离乡,投奔黑龙江省密山县(现密山市)的哥哥。1962年秋,他到鸡西煤矿当上了一名矿工。凭着从小磨炼出的坚强意志,他很快成长为一名井下生产好手。虽然井下工作繁重、劳累,但他依然会挤出时间看书、练字、构思文章和创作诗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娄德平命运的改变颇具戏剧性。那一年他因生病要休息几天,于是就交了张病假条。这张病假条上工整而不失神韵的字迹引起了领导的注意。不久,他便被调至井区工会,成为一名宣传干部。后来,凭借扎实的书法基础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他很快在鸡西市文化界出了名,成为市里少有的年轻书法家和诗人。同时,曾在井下工作过的他,也没有忘记那些朝夕相处的矿工兄弟,他创作的一首首歌颂矿工的诗歌出现在矿区的黑板报、简报上,后又发表在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上。

娄德平还培养了四个优秀的孩子,他的一子三女都走上艺术道路,其女娄正纲在书画领域的造诣颇深,作品蜚声国内外。就连原本文化程度不算高的夫人在书画方面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他的家庭也被称为“艺术之家”。目前,娄德平本人已创作3万多首汉俳,被誉为中国汉俳第一人,在国内外多家出版社出版诗集60多本。

娄德平1980年离开了鸡西,走向更大的舞台。但他始终不曾忘记自己的本色,他的煤矿情怀时常显露出来。他说:“我不管走到哪里,都忘不了煤矿的兄弟,忘不了煤矿领导对我的关爱。”他动情地向我讲述时任煤炭部部长高扬文是如何鼓励他们父女的,讲时任煤炭部副部长张超对他们父女的关心,虽然已过去多年,但他依然记得十分清楚。

至于他对煤矿一往情深的事例,更是数不胜数。大概是20多年前的一天,他重返旧地,非要下井去看看。我给他联系了他当年工作过的矿井。升井之后,他把当天戴的安全帽留下做纪念。又过了几年,我到北京,来到了娄德平位于东二环与东三环之间的住宅。屋子里摆满了各种收藏品,其接人待客的沙发、茶几和写字的条案很是斑驳,颇有时代的沧桑感。我一眼就看到,当年他要走的那个安全帽就挂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后来,我还看到了他写的诗句:“镇宅矿工帽,内含灵光千万条,唯有我知道。”“仰望矿工帽,遥想当年下矿井,曾是戏海龙。”他对安全帽的感情背后是对煤矿的感情、对矿工的感情。

上世纪90年代,鸡西矿务局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他时常打电话给我打听情况,当他听说小恒山矿破产的消息后,非常难过。后来他又听说小恒山矿的竖井井架被拆时,几乎要哭了。这时候,我想起了他在小恒山矿时写的一首诗:“矿山夺煤战,天轮追随日月转,捷报鼓声喧。”他对矿井的深情,并未因为离开而有所减少。

近几年,他还多次问我:“我再回鸡西,你还能领我下趟井吗?我经常在梦里下井。”我总是笑而不答,心想:你都80岁开外的人了,谁敢让你下井。言语之间,娄德平对煤矿的深情溢于言表。

娄德平成名后,找他写字的人很多。对这些求字的请求,他很少回应,甚至有人曾开出一幅字上万元的价格,他也毫不动心。可是,鸡西煤矿的人,特别是小恒山矿有人找到他求字,他二话不说,提笔就写。去年,鸡西矿业公司出版了一本书,名为《我从哪里来?》,我给他打电话,想请他题写书名。他二话不说,写完就给我传了过来。他还说:“写这几个字我真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我从哪里来?我从煤矿来,煤矿永远是我的根。”这就是娄德平的煤矿情怀,其真可鉴,其诚可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节期间,闲来无事,我写了这篇文章。正赶上今年农历是龙年,我想起娄德平独有的书法作品“一笔龙”,如果和拙文一起发表,岂不大为增色。于是,我通过微信与他商议,他极为高兴,用诗人特有的话语说:“晴春戏龙,龙腾煤海,光照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