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著名散文家符号,在北京街头遇木雕奇人,现场雕刻人像,他一时心血来潮,请雕刻师现场雕一尊木头“我”,一是考验这个标有“神艺”的雕匠是不是有真本事,二是如果雕刻作品能入法眼,也算一桩趣事。于是,一场“现场过招”上演了。

符号,本名符利民,曾任大学教授,后官至湖北宜昌市副市长,以杂文名扬四方。退休后定居北京。

雕刻不像拍照,工艺十分复杂,符号的人像雕成后,众人喝彩,符号深为感叹:民间出高人,卧虎藏龙!

于是,这只写过无数精妙杂文的笔,竟然写了一篇现场新闻特写《现场过招》,刊在了《北京晚报》上。

2024年2月27日,一个偶然的机会,怪奇公读到了这篇现场新闻特写,既为文中人物感动,也为符号的妙笔折服,现分享给大家家,以开眼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切莫妄自尊大也!

(编者 怪奇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符号(左)与常务明(右)合影

“现场过招”

国庆假日,偕全家王府井商街看景人海观潮,确是惬意,又何况傍晚一次难得的经历!

随人流“流”入东安市场,忽见前面观者如墙,一位艺人正为一中年男子现场雕像,成型的木雕像与真人竟这般相似,我不禁一惊:何方高手,敢来京城一试技艺?

那雕刻者不高的个头,卷卷的头发,著圆领秋衫,披蓝色工作服,眉宇间透一种执着与专注。案台上知名政治人物、公众角色各种人物雕像陈列,神态各异。

或逼真写实,或夸张变形,人们指指点点,赞美之声不绝于耳。镜框里嵌着高占祥先生题字的照片,上书“神艺”二字,右边是“常德明先生雅念之”。

我有过占祥的题赠,看出是高先生的手迹。想占祥先生定然也曾被常现场“克隆”过,不然又怎会如此美誉呢?蓦地我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忍不住心头痒痒,决定不放过这一机缘,让常德明先生为自己作一雕像!

我挑中了一块标价略低的国产木料,乃风干多年的榆木檩子。坐在对面的他,朝我静静地打量了约一分钟,再让我侧过身子让他扫上一眼,便开始“兵戎相见”了。

只见他咬牙切齿,猛劈大削,木屑四溅,简直就是在干“粗活”。

庄子言:凿眼由小到大,凿鼻由大到小,总得有个雕刻之道呀!我不禁犯起了嘀咕。

他一不画草图,二不勾线条,如此乒乒乓乓,大刀阔斧,弄差一刀,岂非前功尽弃?然而几分钟后,大模子就被砍出了,旁边的观看者连连在说“像”!“像”!

我跟常先生说:我希望雕像上保留着刀斧痕迹,显拙朴风格。“大巧不工”,“大巧若拙”,形神兼备重在“神”。无须打磨得光滑如石膏像、细致如真人的那般“匠气”。

常先生一听,眼睛一亮,如逢知己,连夸我是行家,我一时“受宠若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依然一刻不停地干着“木匠活”,运斤成风。嘭嘭——近觑方块一片,远瞧耳朵一只;再嘭嘭嘭——几绺头发便骄傲地挺立于我的额头。就是眼睛这样的细微处,也不见使用小雕刀精雕细刻反复摩挲,始终只是槌打着一寸多宽的钢凿。

这时我发现高占祥“神艺”二字的两边,有用电脑输出的类似对联的文字:“人乃物化化物亦人”,“心虽使气气行无心”。不知是否出于常先生的原创,却透出了雕刻家对雕刻艺术的理解与追求:世界原本就由物构成,人物也是“物”。

常先生刀下的人物正为木物所化;虽然创作者支配气韵,然而创作过程中行于当行止于当止,必将出神入化忘我“无心”。“物化”、“化物”,“使气”、“气使”,两者间饱蕴哲理,充盈了审美情趣,该是怎样一种化境!

有道是“路边打草鞋——有人说长,有人说短”,我周围的看客包括我的家人,竟是一致地啧啧认可,照相机闪闪不断……刹时间我成了大庭广众中的一件活“展品”!

50分钟过去,我终于看到木头上的“我”了——货真价实的一个“榆木脑袋”。我欣赏着另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自己!看他四方轮廓,嘴眼神情,刀痕斧迹,线条棱角,我不能不承认,这真是件“我乃物化化物亦我;他虽使气气使无他”的我自己的艺术珍品!

我捧着我的雕像与常先生“三人”合影留念,体味着李白“对影成三人”的诗境。

我忽然觉得雕像中还藏着一个人的影子,那就是常德明先生!我要求刻上他的大名。三颗钢印敲下,他的名字便镌入了我的雕像我的心。

我向他讨名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家”一行字赫然在目。

他还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专业委员会会员,河南省民间艺术协会会员,北京市民间艺术协会荣誉会员,果非等闲之辈!

他说他来自河南新乡,从事人像木雕已30多年。他妻子告诉我,如今他们的女儿也已继承了这门绝活……嗟呼,民间民间,其间多少奇才俊杰,卧虎藏龙!

深宅豪院者,常藐视、漠视山野民间,生出莫名的优越自负感,其实只会沦入井蛙、夜郎的窘境。

来不及问他是科班出身还是半路出家,出自名师门下还是无师自通……然而在尊尊栩栩如生形神兼备的雕像面前,又有什么重要呢?重要的是容不得半点造假与吹嘘的“现场过招”,多少“权威”“大家”在“现场过招”面前穿帮败露!

与“神艺常”道别,已近晚上9点,见常先生案上盒饭未动,而我呢,也9小时不曾进食饥肠并不辘辘,不亦“神”乎!

(原载《北京晚报》2002年11月8日)

附:常德明先生来信

符先生:

您好!

您对我雕像技艺盛情褒扬,令我万分感激而又有些惶然,先生抬爱过甚。实不敢当。

先生文行京津沪上,笔锋所指,阅者心醉,文采流处,名都增色。记不得多少人前来寻观雕像,皆曰读了符先生文而来,使我一时接应不暇。如此荣耀,皆先生所赐。

我所好者“庄子”,对联乃老庄思想的发挥,先生所解恰是我本意。

庄子文,“博大精深”,我积年窥读,不敢企望大道,又难登中道,但持其小道,混饭于江湖,不料被先生识得,先生所识非我,乃老庄之微道也。

令先生再三来信,我已失礼,今致文卖弄于方家之前,请戏读之。敬颂

台安

常德明2003.2.24

大作收到,读之获益,如饮醍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