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您的认真阅读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感谢您的支持。

文:地理三体说
编辑:地理三体说

得益于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寒冷的冬日已经不再对人们造成生命的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家家户户都拥有了温暖舒适的空调,厚实亲肤的棉被,北方地区甚至还有地暖与暖气。

使得大家能在室外零下十几度的环境中,体会着室内宛如夏日骄阳炙烤般的炎热。

但在我国古代没有先进科技、更没有温暖棉被的情况下,他们又是如何抵御严冬的呢?

试想一下,漫长冬夜、大雪纷飞,当时的人们只能蜷缩在破旧的草席上,无助的期盼清晨的暖阳快些到来,这究竟是怎样一种痛苦的折磨。

难道,他们就只能依靠身体产生的微不足道的热量,艰难扛过人生中数载冬日吗?

一、古代严寒

根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曾经经历过4次“小冰河”时期,全国气温普遍大幅度骤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这商末周初、东汉末西晋初、唐末宋初与明末清初的4次极寒时期中,最为严峻的当属明朝年间情景。

据《广东通志》记载,古琼州、今海南万宁曾出现雨雪连绵不绝的灾害场景,而古潮州、今潮安一带曾出现厚达数尺的积雪。

要知道,这两个地方均地处温暖湿热的亚热带气候中,冬温夏热、气候宜人。

而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竟然还能出现如此之深的积雪,很难想象我国其他地区到底在经受何等严寒折磨。

此外,明朝还经历过“冬大寒、六畜皆死”的凄惨场景。

就连猪、狗、羊、牛、鸡、马六种动物都无法抵御如此凄惨的冬日严寒,不幸身亡。

此前的人们又是如何能够在这样的自然灾害中存活下来的呢?

二、御寒设施

当今社会,我国人民仍然追求着“坐北朝南”的房屋朝向,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自古代沿袭而来,这也是他们抵御严寒侵袭的妙招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时候的人们发现,使用面朝南方的格局建造房屋,能够最大程度的吸收温暖阳光,以达到取暖目的。

除此之外,在汉朝椒房殿的建筑构造中,我国考古学家曾发现——人们会使用花椒泥填充房屋墙壁夹层,以达到保持房屋温度的效果。

不过,这样奢侈的行为也只有达官贵人与显赫皇族才能使用。

在古代贫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中,他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利用其他简陋的设施供自己取暖。

此时,就不得不提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产物——“炙地”行为了。

据了解,古时候的人们最早用“掘坑生火”的行为聚集热量。

但由于烟尘过大,他们便聪慧的为火坑配备烟道,将房屋的隔墙与火坑相连,利用烟道在墙体通过时散发的热量让整个房间都逐渐升温。

后来,人们又研究出了“火炕”。

这是一种结构十分特殊的床,由砖或者黏土建造,制造成本十分低廉,通过在其中空部分燃烧炭火提高炕上区域的温度,使人得到些许温暖。

此外,人们还发明了火盆、火塘和火炉,进一步提升了家中房屋的温暖程度。

三、生活适应

在服装服饰上,为了抵御严寒,人们研究出了层层叠穿的方式。

虽然对于达官显贵们来说,他们拥有柔软的动物皮毛制作的衣物以保持温暖。

但是,更多的劳动人民只能穿着外套和长袍,并佐以紧贴皮肤的贴身衣物防止体温流失。

由于当时并未出现棉花技术,人们仅仅拥有养蚕、缫丝、织绸的手艺,于是,他们便研发了各种头巾、面罩等物品阻挡寒风的直接侵袭。

除此之外,古时候的人们还发现,饮酒能够有效提高体温,因而也出现了饮酒抵御寒冷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加上长久以来的医疗发展,他们逐渐他们摸索出了一些可以抵御寒冷的食材。

因此使用食补的方式,希望能够以调理内在状态,从而增强抵抗寒冷的能力。

而古代人民常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也会在冬日降临以后有所改变。

通过调整作息时间,人们得以免受寒冷侵袭——在温度出现明显变化的时候,人们早已到了家中。

在尚未掌握具有显著成效的御寒手段之前,古人们将坚韧与智慧最大程度发挥,想出各式各样的方式,尽可能的适应着寒冷的冬天。

种种行为无一不透露着,只有创新与适应,才是人类在各种环境中的得以生存的关键之法。

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如今的幸福冬日生活。

要知道,如果没有古代先贤们从前的辛苦生活、再没有他们的努力与智慧,如今的我们想必也难以舒适、温暖的度过每个冬季。

原创首发,严禁搬运!搬运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