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10年如白驹过隙,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重庆市创新教育学会而言,却是一段凝聚着推陈与出新,艰辛与汗水的难忘时光,更是一次次充满着理论与探索、改革与实践的立德树人漫漫长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载风雨兼程,学术百花园漫漫求索
时光追溯到2014年,经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同意,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批准,重庆市创新教育学会在红楼宾馆正式成立。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北京大学、贵州省创新教育学会、重庆市教育学会、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重庆市民办教育学会等纷纷发来贺信,表示祝贺。作为省级学术团体,开展教育创新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学术交流与研究,引领创新,提升发展;广泛开展教育咨询和培训,编辑出版内部学术期刊和报告专著,团结并带领重庆市的教育创新工作者内求团结、外求发展,举办了多次高层次的教育创新论坛和学术年会。发展会员单位218家,个人会员351余人。先后成立学会党建工作委员会、校园文化工作委员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与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一班人马,两块牌子,合署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学会先后被全国社科联席会议评为“全国创建新型智库先进单位”,学会党支部连年被重庆市社科联机关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被重庆市民政局评为5A级社会组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年甘苦风雨兼程,十年求索岁月如歌。重庆市创新教育学会从“深闺”走向大堂;从中心走向基层,成绩卓著,声名远播。一批批新教育理论及教育成果滋养着教书育人的一线工作者,让她们的教学思路与育人策略发生重大改变;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步步用“创新引领,提升发展”的办会宗旨点亮渝州大地的教育梦想。
十载栉风沐雨
奏响一曲激越高亢的科研凯歌

重庆市创新教育学会会长、重庆市政府督学张广义教授认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学术团体,不能跟在其他智库同行后面亦步亦趋,无论怎么努力最终也飞不上蔚蓝色的天空。结合重庆教育实际情况,抬腿走自己的路。要走好这条路,就要广泛地沉下基层教育一线,学习调研。敢于发现问题,勇于触碰难点;先于搭建平台,慧于总结经验,不能坐在办公室纸上谈兵,闭门造车。教育改革创新需要什么,就朝着那个方向去调研、去探索、去开拓。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央和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文件和保障经费,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学会理事会经研究,一致决定先锁定职业教育,从中职入手,成立中职学生职业启蒙教育科研课题领导小组,深入学校调研、学习、走访,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提交了课研报告,重庆市教委也迅速做出反应,委托重庆教育科学研究院对课题进行了评估验收,2015年4月17日,重庆市创新教育学会第一个学术科研课题正式验收结题。有了科研成果,就必须有科研成果的转化,理事会认为重庆市的中职学校学生普遍缺乏职业启蒙知识,将成果编辑出版推广普及已成当务之急,说干就干,同年5月带着浓浓墨香的重庆市学生职业启蒙教育读本《长大以后干什么》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同年7月份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下发了关于推荐《长大以后干什么》读本在中职学校使用的函,重庆全市有近32所中职学校积极响应,结合学校实际自愿征订读本51000多册,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重庆市中职学校缺乏职业启蒙教育的短板,并与全国先进省市拉近了距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10年里,《长大以后干什么》职业启蒙教育读本先后获得多位市领导的批示,荣获全国先进科普读物。累计发行近50万册,实现销售码洋近1000万元。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也为学会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预示着学会的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又可以向新的更高的目标迈进。重庆市创新教育学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锐意改革,助推求变的广大教育工作者。
不断更新教育创新学术成果,不断探索创新教育发展思路,重庆市创新教育学会遵嘱办会宗旨,开展了一系列大型活动,如成功举办了首届创新教育奖的评审工作。编辑出版了《渝州潮涌—重庆市校园文化建设风采录》《共和国教育名片》《先锋》《鲜红的党旗》《用思想的光芒照亮教育的天空》《潮涌神州—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大美校园巡礼》《德育报 阳光周刊》一系列创新成果出版物。
10年栉风沐雨,重庆市创新教育学会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正确领导下,凌空振翅,初战告捷,奏响了一曲激越高亢的教育创新科研凯歌。
十载创新求变
为教师精心打造优秀学术平台

穿越一期期的《教育与文化》铺就的时空隧道,一篇篇反映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论文著说跃然纸上,徜徉刊海感受学术的提升发展……
这是重庆市创新教育学会与重庆创新教育研究院一路创新求变,着力打造的成果展示平台——《教育与文化》期刊,出版物开设“文化特稿”“教育谋略”“教育前沿”“课题研究”“学校文化”等重要栏目,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坚持学术立刊,不收取任何版面费发稿的原则,近10年来期刊出版物累计编辑出版62期。刊发一线教育工作者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2170篇。帮助基层1052名教育工作者获得初级职称,533人获得中级职称,179人获得高级职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学会一届副会长、重庆市渝北职教中心党委书记、校长张扬群和学会二届常务理事、江北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但汉国分别获得国家级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张扬群校长直接晋升为二级教授;重庆市巴蜀小学党委书记、校长马宏作为学会首届创新教育奖获得者,她的教育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级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填补了西南地区的空白。她们同时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为学会、为重庆市、为中国教育创新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
10年来,《教育与文化》与出版社合作,坚持正确的导向,全面贯彻“三审三校”的基本原则,刊发了一大批有创新、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其中有近28篇学术论文被中国教育学术文库及知网全文收录,在智库同行产生广泛的影响,赢得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赞许和肯定,被重庆市教委授予先进科研机构荣誉称号。并不断开展科研学术论文写作培训,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的论文和创新成果走进《教育与文化》,让《教育与文化》一枝独秀,成为教育创新学术交流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
十载公益积淀
成为社会责任担当的活教材

陶行知教育纪念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重庆合川草街,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名言始终激励着创新教育学会的各位同仁,作为捐助型的社会组织和学术团体,应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伟大征程上服务助推,率先作出表率,成为勇于担当的教育开路先锋。
重庆市创新教育学会成立10年来。累计筹措活动开展科研及办刊经费近610万元,编辑《创新教育》学术资料《教育与文化》173期,共计103391册,免费发送给全市会员单位及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其中《潮涌神州》《共和国教育名片》《用思想的光芒照亮教育的天空》《教育与文化研究集萃》等5本文献书籍免费赠送各会员单位图书馆及全国近110所中小学、民办职业院校及高等教育机构。累计经费近170万元;在“新冠肺炎”疫情及“郑州暴雨”灾害中,学会不等不靠,率先作为,尽社会组织的绵薄之力,展社会组织的大爱之情,积极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充分展示社会组织的责任担当和积极作为;10年来学会与研究院先后为重庆市梁平区、垫江县、云阳县、忠县、万盛区、璧山青杠镇等因病致困教师开展培训,捐助台式电脑近300台;为湖南张家界义务开展教育创新及师德师风讲座;为贵州从江免费编印663学校德育成果集。这些点点滴滴的担当之举,更加赢得了大家对重庆市创新教育学会及创新教育研究院的依托和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年磨一剑,砥砺梅花香。如果说重庆市创新教育学会是一本书,那么当我们翻开这本书,里面展示的就是一幅幅公益助推教育创新的画卷;是重庆对外展示教育学会智库风采和教育综合竞争力的“优秀名片”。
三届换届在即
助推更多的创新教育骨干崭露头角

2014到2024,重庆市创新教育学会已走过坚实的10年不平凡之路。即将开启第三届的会员推荐候选,值此大好机遇,我们希望在重庆各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教育学会的帮助下,为学会第三届理事会推荐更多有真才实学,有责任担当,有创新学术成果的优秀学校及教育工作者。给她们这个学术舞台,让她们在台上舞出教育创新改革发展的新风采和新高度。使之成为重庆教育创新学术交流的新地标,教育者不断探索的新家园。
成绩属于过去,荣誉指向未来。在教育阔步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情景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重庆市创新教育学会也将以三届换届为契机,带领学会全体新会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饱满从容,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迎接学会新的机遇发展期。以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重庆市创新教育学会必将展现更多辉煌灿烂的图景,取得更大更有影响的教育创新成果,为新重庆建设贡献力量。(郭懿 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