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什么是敏感性皮肤呢?

敏感性皮肤( sensitive skin,SS) 特指皮肤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发生的一种高反应状态,主要发生于面部,临床表现为受到物理、化学、精神等因素刺激时皮肤易出现灼热、剌痛、瘙痒及紧绷感等主观症状,伴或不伴红斑、鳞屑、毛细血管扩张等客观体征。

1. 发生因素

▇ 个体因素

敏感性皮肤原因复杂,个体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年龄、性别、激素水平和精神因素等。近年的研究表明敏感性皮肤与遗传相关,年轻人发病率高于老年人,女性高于男性。精神压力可反射性地引起神经降压肽释放,引发敏感性皮肤。

▇ 外在因素

下列因素均可引发或加重敏感性皮肤, 包括:① 物理因素:如季节交替、温度变化、日晒等;②化学因素:如化妆品、清洁用品、消毒产品、空气污染物等 ;③医源因素:如外用剌激性药物,局部长期大量外用糖皮质激素,某些激光治疗术后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其他皮肤病

敏感性皮肤也可继发于某些皮肤病,约 66%特应性皮炎的女性患者和57%的玫瑰痤疮患者存在皮肤敏感状态,其他如痤疮、接触性皮炎、湿疹等也可引发敏感性皮肤。*本共识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包括由皮肤疾病引发的敏感性皮肤

2. 发生原因

▇ 皮肤屏障功能损伤

敏感性皮肤角质层结构不完整,表皮细胞间脂质含量不平衡,均可导致神经酰胺的含量减少。皮肤生理指标测试表明敏感性皮肤经表皮失水率( trans epidermal water loss,TEWL) 增加,角质层含水量降低,均表明敏感性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由于皮肤表面温度过低或过高( 低于 34°C或高于 42°C) 都会延迟皮肤屏障修复,故环境温度可以引发或加重敏感性皮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免疫及炎症反应

TRPV1的活化不仅可以促进局部皮肤神经递质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神经降压肽和胰泌素等的释放,还可导致感觉神经末梢附近的角质形成细胞、肥大细胞释放 IL-23 和 IL-31,并激活抗原提呈细胞和T细胞,从而引发皮肤免疫及炎症反应。

3. 临床表现

▇ 主观症状

通常是受到物理、化学、精神等刺激后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症状,持续数分钟甚至数小时,常常不能耐受普通护肤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客观体征

敏感性皮肤的外观大都基本正常,少数人面部皮肤可出现片状或弥漫性潮红、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可伴干燥,细小鳞屑。

4. 评估方法

目前敏感性皮肤的评估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 主观评估

首先让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受到触发因素刺激时皮肤是否容易出现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主观症状,对皮肤的敏感状况进行自我评估,自己得出是否为敏感性皮肤。可能的触发因素:①物理因素:如季节交替、温度变化、日晒;②化学因素:如化妆品、清洁用品、消毒产品、维A酸等刺激性外用药、环境污染物( 如雾霾、灰尘、尾气)等;③精神因素:如焦虑、抑郁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客观评估

客观评估主要应用无创性皮肤生理指标测试,可较好反映敏感性皮肤的严重程度或治疗效果。

常用定量指标有:

(1) 经表皮失水率:间接反映皮肤角质层屏障功能,敏感性皮肤该数值常增高;

(2 ) 角质层含水量:敏感性皮肤者该数值常降低;

(3) pH值:敏感性皮肤 pH值常升高;

(4) 皮脂:主要检测皮脂腺来源的皮脂含量,敏感性皮肤皮脂量常降低;(5) 皮肤红斑指数:应用皮肤色度分光仪可间接测定皮肤表面红斑程度,敏感性皮肤的红斑相关参数常显著增高;

(6)局部血流速度和血流分布直方图: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仪测定局部血流状况,敏感性皮肤常有局部血流受阻表现。

5. 诊断及鉴别

诊断需满足主要条件,次要条件供参考。

▇ 主要条件

包括以下几点:①主观症状:表现为皮肤受到物理、化学、精神等因素刺激时易出现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②排除可能伴有敏感性皮肤的原发疾病如: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及肿胀性红斑狼疮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次要条件

包括以下几点:①体征:皮肤出现潮红、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和鳞屑;②主观评估提示敏感性皮肤;③半主观评估:乳酸刺激试验评分≥3分;或辣椒素试验≥3分;④无创性皮肤生理指标测试提示皮肤屏障功能有异常改变。

6. 治疗

▇ 健康习惯

敏感性皮肤极易反复发作,应尽可能避免各种触发因素,如日晒、进食辛辣食物、饮酒、情绪波动、密闭的热环境等,避免滥用化妆品。

▇ 合理护肤

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是治疗敏感性皮肤的重要措施。合理护肤要遵循温和清洁、舒缓保湿、严格防晒的原则。宜选用经过试验和临床验证,安全性好的医学护肤品。禁用祛角质产品,宜用温水洁面,每日洁面次数不宜过多。根据季节变化选用具有修复皮肤屏障作用的医学护肤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物理治疗

冷喷、冷膜及冷超

对热刺激敏感的患者,可通过低温物理作用,收缩扩张的毛细血管,达到减轻炎症的目的。

注:来源于网络分享,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