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庭教育的病因,在父母而不在孩子。

父母放手,把更多选择权交还给孩子,家才是港湾而非绝境。

作者 | 土豆妈

看到这条新闻时,既震惊又唏嘘。

华裔女作家李翊云,19岁的小儿子在普林斯顿大学内撞火车身亡了。

在2017年,她16岁的大儿子也是自杀身亡。

仅仅7年,痛失两子,这对一个母亲来说,是多大的悲痛。

有人说,为人父母最可怕的莫过于此——

孩子宁愿自杀也不愿苟活,而父母在子女决然死后,还不知道他为何会走到这一步。

其实,从李翊云的成长经历中可以看到,这场家庭悲剧或许早已埋下了伏笔。

李翊云的父母都是高知,父亲是核物理专家,沉默寡言,母亲是语文教师,暴躁易怒。

在李翊云眼里,母亲宛如家里的“暴君”,会无缘无故发脾气、会莫名其妙地哭泣,这些都让她恐惧和窒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源自GQ采访《李翊云:当一个作家拒绝和解》)

更可怕的是母亲近乎变态的占有欲和控制欲。

母亲从小会监视她的一切,就连日记本都不放过。

为了不被控制,她做了很多努力。

刚开始,她费尽心思地使用“加密”语言,比如她想写看到的一只鸟,她就去写树、写云、写天,就是不写自己真正想记录的东西。

后来,她发现母亲不懂英文,便开始学习英文写作。

为了彻底逃离,她又跑去了美国。

可距离削弱不了她对母亲的憎恨。

她拒绝用中文写作,甚至不允许自己的作品被译成中文,就是不想被母亲看到。

她不想成为母亲那样的人,所以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的情绪失控。

她曾说过,自己的人生从来没有摔过门,也没有砸碎过一个杯子或盘子。

但她自以为的对抗,恰恰也成了困住她的牢笼。

2012年,她先后两次自杀,险些丧命,同时也被诊断为抑郁症。

那时,她的两个儿子,一个11岁,一个才7岁。

要知道,孩子其实都是很敏感的,尤其是跟自己最亲的妈妈。

哪怕李翊云极度控制和掩藏自己,但她内心的割裂与痛苦,一定会被孩子感知到。

长期和她共处一室的孩子,心理又怎么可能会健康呢?

这也印证了《原生家庭》里所说的:

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李翊云的种种悲惨经历,让人痛心,也让人警醒:那些有毒的父母,真的会杀人诛心。

控制型父母

困住了孩子的一生

想起曾看过的一部讽刺短片《脐带》,只有短短6分钟,寓意却很深刻。

母亲含辛茹苦生下孩子,不舍得让医生剪断脐带。

因为留着这根脐带,母亲就可以随时随地掌控孩子。

当孩子用剪刀碰插座、在水坑里乱蹦乱跳、在墙上胡乱涂画时,妈妈都能用脐带一把拽回。

但渐渐地,这根脐带变成了孩子成长的阻碍。

孩子在同学中成了异类,大家都取笑他、孤立他,甚至肆意玩弄他的脐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妈妈却仍不肯放手,而是怒气冲冲地骂了老师一顿,并让孩子退学了。

孩子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去交朋友,妈妈对此视而不见。

再后来,孩子长大了,有了喜欢的对象,半夜偷偷跑出去约会。

母亲受不了孩子离开自己,再一次使劲将孩子拽了回来。

孩子恼羞成怒,发誓要剪掉脐带,与母亲分离。

可不甘“背叛”的母亲,气急之下晕了过去,孩子只能跪地忏悔嚎啕大哭,最终再次妥协。

就这样,孩子一辈子如同木偶般,只能待在母亲身边,按她的意愿活着。

而当母亲离世,脐带终于断了。

重获自由的成年孩子没有欣喜,反而陷入了崩溃和迷茫,因为他早已经没有了自我。

这样的父母,在现实中也比比皆是:

北大高材生王猛的爸妈,从小包办他的一切。他穿什么衣服、和谁交朋友、上什么学校,都要听父母的。

上了北大,爸妈也要安排家里亲戚监视他的生活。

被逼得喘不过气的王猛,写下万字长书,与父母彻底决裂,再也不肯回家。

研究生杨元元的母亲,为了控制女儿,几十年如同水蛭般吸附在女儿身上。

哪怕上了大学,也要住进女儿寝室,和女儿挤在同一张床上,寸步不离。

备受折磨的杨元元,最后只能以极端方式自缢,结束痛苦。

还有更多的父母,都在用隐形的脐带控制着孩子:

“我都是为了你好!”
“爸妈还能害你吗?”
“要不是因为你......”

可孩子呢,小时候他们会想着“长大了就好了”,长大了他们才发现“原来只有死了才会好”。

父母之爱,一旦失了尺度和边界,最终指向的无疑都是悲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指责型父母

让家沦为“精神病院”

在一条视频里,孩子们这样形容自己的父母:

和他们分享快乐,快乐就会消失;和他们倾诉烦恼,烦恼就会加倍。

无论和他们说什么,他们都能轻而易举地摧毁你。

有孩子因为50块钱生活费,要一次次遭受父母的埋怨和谩骂。

有女孩染了个头发,就被父母劈头盖脸说了一顿,甚至被羞辱“像个小姐”。

还有一个女孩,提到父母时崩溃大哭。

她一个人在国外留学,因为最近写论文很辛苦,就做了顿炒米粉想要犒劳一下自己。

本来她满怀欣喜地和父母分享,却被指责“你怎么除了吃还是吃”。

从小到大,父母给她的永远都是贬低和打压。

她想起高中的时候,自己学习很用功,每次都是整栋楼走的最晚的那个。

门卫大叔最后甚至把钥匙给了女孩,让她帮忙关门。

有时候她坐在路边等父母来接时,也会借着路边的灯光看会书。

可父母不但对她的付出和努力视若无睹,还阴阳怪气地嘲讽她:“你装给谁看啊?”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这些孩子的痛苦和窒息。

密根大学曾有研究显示:

当一个人遭受语言攻击时,他感受到的情绪伤痛,跟身体受伤时所体验到的,几乎是同等级别的疼痛。

(遭受语言攻击时,大脑中被激活的区域)

你以为孩子不疼,其实他的内心早已千疮百孔。

吉林有个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太大,跳江自尽,幸亏好心人及时相救。

可当父亲赶到现场,不但没有关心和安慰,反而冲着女儿破口大骂:

我问你,你死不死了?

不死就回家!

明明孩子已经陷入绝望,可父母却偏要在这时再补上一刀。

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你脱口而出的指责,很可能是孩子无法承受之重。

曾经有个身患抑郁的小孩,在看病的间隙拿着书本在看。

医生就夸她:“这孩子真用功。”

可母亲听了摇摇头,嘴巴一撇:“用功,假用功。”

母亲言语里的鄙夷和嘲讽,让医生听了都直跺脚。

半小时后,这孩子就从楼上跳了下去。

很多时候,孩子宁愿承受肉体上的疼痛,也无法承受父母长期的言语辱骂和否定打压。

若一个家处处充满了埋怨、指责和控诉,那无异于精神病院。

这样的环境,不可能养出正常的孩子。

易怒型父母

是孩子最大的灾难

有心理学家曾接诊过一个男孩:

他从小品学兼优,可在初二那年,却总是莫名其妙地喊叫、抽搐,最后只能休学了。

男孩妈妈担心不已,但去了几家医院都没看出结果。

后来,有人就建议她带孩子看看心理医生。

这才知道,原来男孩爸妈关系一直不好,总是吵吵闹闹。

刚上初一那年,两人便离婚了。

自此之后,妈妈就常常失控,动不动就冲孩子发火,把所有的不满和愤恨都宣泄在了孩子身上。

三分脾气,七分伤害。

更何况男孩是长期受到妈妈的情绪攻击,最后他只能用一种扭曲的方式去释放压力。

心理医生总结过,在易怒父母影响下长大的孩子,都有许多的性格缺陷:

容易失控的父母,真的只会带给孩子痛苦和灾难。

美国情绪管理专家罗纳德博士提出过“12秒效应”:

暴风雨般的愤怒,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钟。

爆发时摧毁一切,但过后却风平浪静,只要控制好这12秒,就能排解负面情绪。

可生活中,很多父母往往躲不过这12秒,将怒火都砸在了孩子身上,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前不久,四川绵阳有个13岁男孩,体育只考了18分。

父亲得知后非常愤怒,一边咆哮着训斥儿子,一边拿起武士刀向儿子刺了过去。

没想到,这一下直接刺进了儿子的腰部,顿时血流如注。

父亲这才清醒过来拨打了120,可为时已晚,男孩因为失血过多离开了人世。

刚刚还活蹦乱跳的孩子,一下子就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但实际上,这不是父亲第一次用武士刀吓唬孩子,也不是第一次情绪失控了。

男孩身上有许多旧伤。

可哪怕孩子已经没了,父亲仍在为自己辩解:

“我不是坏爸爸,我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我只是好心办了坏事!”

可如果当初他不那么冲动,如果他能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儿子沟通,那么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

被情绪控制的父母,就宛如一颗定时炸弹。

孩子只能小心翼翼地活着,每天如履薄冰,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会被炸得体无完肤。

心理学家拉布夫曼曾说过一句话,振聋发聩:

“大多数时候,孩子自杀,父母都不是受害者,而是加害者。”

家庭教育的病因,在父母而不在孩子。最该看病的是父母,最该反思和改变的也是父母。

束缚不是保护,控制不是教育。

不要用指责来表达你的关心,也不要用怒火将孩子推入绝境。

我们的爱,应该温暖孩子,而不是摧毁孩子。

点个赞吧,与天下所有父母共勉,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