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龙年元宵佳节,厦门卫视创新推出“欢喜就好”海峡两岸元宵诗乐会,致力于推动传统节日与现代视听传播的融合创新,最大的亮点便是,基于闽南文化的独特辨识度,采用年轻人喜爱的呈现方式和互动形态,尤其是对经典艺术作品进行古今联动、形式创新,使其更符合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形态。

来源:CMNC—广电头条

文/林夕

海峡两岸情,天地一家亲。2月24日,元宵佳节,厦门卫视精心推出了“欢喜就好”海峡两岸元宵诗乐会,以“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价值引领,以“观灯踏歌 情融两岸,吟诗听曲 梦圆中华”为叙事主题,深度融合媒体传播、闽南特色与时代精神,通过深耕传统文化、重塑经典作品,以及凸显团圆节日的构建方式,持续深化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带动力,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雅俗共赏、别具一格的视听盛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立足两岸共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将古诗词与闽南语原创歌曲、经典老歌、民乐以及武术表演等表现形式有机融合。

《“欢喜就好”海峡两岸元宵诗乐会》在厦门卫视、抖音、快手、新浪微博、微信视频号、学习强国、央视频、YouTube、Facebook等平台同步直播,全网曝光触达量达6866万。其中,元宵节当晚网络直播全网观看量219.5万次,晚会相关视频总播放1153.7万次,微博相关话题#欢喜就好##海峡两岸元宵诗乐会#等总阅读5493.8万次。人民日报海外版两度报道元宵诗乐会相关内容,中新网、中国台湾网、人民网、央视频、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平台均对晚会情况进行了报道。

晚会播出后,便好评不断,尤其是获得了海内外观众的一致认可与赞许,纷纷评论道,“此生不悔入华夏”“传统文化绝美”“这就是文化自信”“我的DNA动了”“千年等一回,我的童年啊”“闽南歌曲原来这么好听的”“《少年家》这首歌好棒啊”“大家一起吃汤圆哈”等等。

1

重塑经典+两岸联动+游园会,

于创新之中展现两岸一家亲

恰逢元宵佳节,各大晚会也是门庭若市、数量繁多。那么,如何在一众晚会中脱颖而出、让人印象深刻,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么,纵观厦门卫视推出的“欢喜就好”海峡两岸元宵诗乐会,则主动进行了更为新颖的创新与落地,开拓和打造“诗乐会”新模式,囊括三大篇章,分别为“元·万象更新”“缘·人间烟火”“圆·梦圆中华”。另外,以“灯”为引、以“圆”作序,同时将二者又作为了主视觉符号贯穿晚会始终。同时,将猜灯谜、吃汤圆等过元宵的传统习俗融于节目之中,以璀璨灯火映照出两岸同庆元宵、欢乐团圆的节日氛围,整体上展现出“两岸一家亲”的深厚情谊与笙磬同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晚会在台湾北、中、南部均开设了分会场,通过两岸“云游园”“云赏灯”“云团圆”三个环节,逛灯会、猜灯谜、吃汤圆、庆团圆,两岸同庆元宵佳节,共盼团圆。晚会现场,两岸“云合唱”《欢喜闹元宵》,为整台晚会奠定了祥和喜庆的氛围感与仪式感。在台湾彰化鹿港的分会场,由台湾知名歌手陈雷演唱的闽南语经典歌曲《欢喜就好》,不仅完美契合晚会的主题基调,还与厦门主会场演播厅内的闽台民俗秀相互呼应,让人眼前一亮、十分欢喜。

此外,厦门卫视驻台记者倪天韵、台湾演员王中平等人,通过两岸连线的方式,将实景与虚拟技术相结合,带领观众开启了一次两岸元宵奇妙游,台北灯会展现出两岸同庆传统佳节的团圆喜庆氛围,台南灯展则突出年轻化、创新化、艺术化,深受两岸青年关注,通过连线的“云赏灯”方式,收获了两岸一大批年轻观众的喜爱与互动,与此同时,更是进一步促进了两岸青年交流与文化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次晚会通过重塑“影视金曲”的演绎方式,巧妙连接起两岸各年龄段受众的情感记忆,并在共情、认同基础上建构新的集体记忆。纵观此次怀旧曲目的创新演绎,自然而然地形成跨地域、跨越代际的情感共振,并收获观众的一致好评。

其中歌手李丽芬带来了三首影视金曲串烧《爱江山更爱美人》《爱不释手》《得意的笑》。

歌手高胜美的经典歌曲《青青河边草》巧妙融入了白居易《草》的闽南话和声吟唱,居然给人一种熟悉又惊喜的创意之感。此外,高胜美现场还演唱了《千年等一回》《彩云伴海鸥》等经典影视插曲,当耳熟能详的旋律一响起,便引发了现场大合唱,同时网友也积极弹幕互动“爷青回”“蚌埠住了”“归来仍是少年”“有生之年”“我的青春啊”等。

值得一提的是,晚会结束的“点亮万家灯火”创意环节,不仅颇具仪式感,还让人记忆深刻:在放天灯祈福动画视效之中,巧妙地融合了闽南话古诗词吟诵,祈福国泰民安,同时辅之以两岸实景画面的镜头语言,于无形中表达出两岸一家亲、共盼团圆的美好心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注重“闽南色”的巧妙表达,

为海内外观众呈现一场独特的元宵晚会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在闽台地区元宵节又称“小年兜”。“元”是起始,“宵”是月圆,元宵节因月圆、灯明、时值开春、人尽团圆而寓意美好、圆满、兴盛、浪漫。

纵观本次“欢喜就好”海峡两岸元宵诗乐会,致力于推动传统节日与现代视听传播的融合创新,其最大的亮点便是,基于闽南文化的独特辨识度,采用年轻人喜爱的呈现方式和互动形态,尤其是对经典艺术作品进行古今联动、形式创新,使其更符合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形态。

诸如晚会以灯为引、以灯塑景,舞美、视效设计都突出了灯的视觉符号,还通过灯谜小片头巧妙地衔接各个篇章,自然引出节目内容。另外,通过实景与虚拟技术相结合,以及两岸连线等方式,点亮万家灯火。可以说是,虚与实、光与影、家与国,巧妙地将两岸观众沉浸式地带入到一个万象更新的灯火人间。

在节目内容呈现上,更是对传统作品进行了创意式改编,不仅让经典闽南文化作品焕发新的生机,同时还满足了当下大众的艺术审美与情感共鸣。例如改编自闽南经典歌曲的《望春风》,在熟悉的旋律基础之上,精心增添了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闽南话吟诵,辅之以古埙吹奏,让整首歌曲的演绎呈现出更多新国风特质,颇受年轻人的喜爱与追捧。

由厦大校友合唱团演唱的《牵手到天边》,原曲为经典名曲《渔光曲》,此次创新采用了闽南语进行重新填词,再搭配闽南话吟诵王维的《红豆》,此情此景、情景交融,赋予了这首“新曲”不一样的相思情致与岁月质感。

由厦门卫视主持人林懿琳、台湾美食博主曲献平携手演绎的闽南语原创歌曲《少年家》,巧妙地融合了王维的《少年行》,通过闽南话的婉转吟唱,不仅美妙动听,还唱出了少年的意气风发之姿。

3

树文化融合的最新范本,

展中华文化的意境之美与自信风采

众所周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凝结了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与智慧结晶,不仅是一座资源丰富的精神宝库,同时也是我们的根与魂。那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中华文化向心力,无疑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时代使命。

华夏文化一脉相承,纵观此次“欢喜就好”海峡两岸元宵诗乐会,深造内容底蕴,淬炼作品质感,用一首首歌曲唱出了文化归属感和向心力。同时,以现代艺术与技术双向加持,不仅创新地表达讲好了“家—国”的故事,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益探索。

立足于闽南特色,以充盈且极具力量的传统文化资源为内核,特别是闽南话与唐宋标准音的读音接近,用闽南话文读音吟诵古诗词,别具古韵,晚会通过创新性、主题化、场景化的设置,将经典古诗词与新时代精神相结合,将古诗词闽南话吟诵与闽南语歌曲、民乐、舞蹈等表演形式有机融合,充分展现闽南话的语言之美、音乐的旋律之美和诗词的文化之美,使中华经典古诗词绽放出新时代风采。

诸如创意武术表演《武魂诗韵》,让“武术”与“诗词”双向奔赴,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该节目在招招见真功夫的武术表演过程中,精妙地融入了宋代豪放派词人的作品,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谓是动静相宜、文武相持,让人印象深刻、拍案叫绝。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与技术、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潮流的碰撞中,巧妙传递和展现出中华文化的自信力和辐射影响力。

采用跨界、混搭等年轻人喜爱的艺术表达方式,把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和青年文化融合到一起,充分激发艺术表现力和生命力。诸如国风开场秀《沧海一声笑》,融合了民乐合奏、国风舞蹈、闽南方言、诗歌《将进酒》等多种元素,以年轻化的表演语态展现传统文化,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新颖、意境之绵长。

此外,将意境理念融入现代题材的节目之中,更是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价值力与生命力。诸如国风音乐秀《明月几时有》,通过闽南语演唱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仅烘托出共赏一轮明月的团圆之景,更唱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与归乡之意。由厦门六中合唱团表演的合唱曲目《鱼戏莲叶间》,改编自汉乐府诗《江南》,为观众营造出单纯空灵的轻快之感,让人自带一份好心情。

甲辰龙年元宵佳节,厦门卫视创新推出的“欢喜就好”海峡两岸元宵诗乐会,以兼容并蓄的审美呈现和独具魅力的闽南风格,无疑是为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两岸一家亲和展现区域特色的成功文化实践。与此同时,在探赜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上,也是一次高势能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