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病榻之上的蒋介石已经走到了弥留之际。行将就木,他却放心不下一个人,那就是和自己携手共度了一生的夫人宋美龄。

为此,病重的他多次紧握蒋经国的手说:“孝顺汝母,则余可安心于地下矣!”说罢,他又以宋美龄的手加于蒋经国手上,叮嘱他:“要以孝父之心孝母。”

面对父亲最后的交代,蒋经国恭敬又谨慎地回答道:“儿当谨遵父命,过去如此,今日如此,日后亦永远如此。”

言毕,父子二人相拥对泣,父慈子孝,画面十分温馨美好。可当蒋介石过世后,蒋经国和宋美龄这对没有血缘的“母子”,却不约而同地变了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蒋介石的葬礼上,蒋经国首先公开宣布:“待光复之后,拟将先父与母亲合葬在一处。”这个决定让在场的许多人感到惊讶,更让宋美龄有点下不来台。她知道蒋经国口中的母亲不是她自己,而是其生母毛福梅。

宋美龄和蒋经国名曰“母子”,实际上只相差了13岁。宋美龄介入蒋家的时候,蒋经国还在苏联求学。蒋介石为了迎娶宋美龄,逼迫发妻毛福梅与之离婚。万里之外的蒋经国得知此事,心如刀绞,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

“母亲多年不幸遭遇,做儿的非常清楚。只要一提起家里的事,我心中便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烦恼和痛苦……如果有天我回到家,我答应母亲,哪里都不去,一定先到溪口来看望您。”

可是到了1937年,蒋经国真正回国以后,他却不得不为自己的前途屈从于现实。那时蒋介石已经走上权势巅峰,宋美龄成了他最重要的后援,而彼时蒋经国空有“太子”之名,手上却没什么权力。

为了赢得父亲和继母的欢心,他忍痛将过去对母亲的誓言抛诸一旁,回国后首先遵从父命拜见了宋美龄,并且按照蒋介石的叮嘱,毕恭毕敬地尊称宋美龄为“妈妈”。

蒋经国这种有悖情理的举动,受到了舅舅毛懋卿的责骂,而心中有愧的他不敢还口。生母毛福梅得知此事,哭得肝肠寸断,蒋经国却只能跪在她面前说:“儿子不孝,使娘……”后面的话他未说出口,已经泣不成声。

更不幸的是,这次相见之后不久,他那可怜的母亲便在日军飞机的轰炸之下,死在了自家门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经国赶往溪口,千里奔丧,悲痛欲绝。可是摄于父亲的威势,为了顾及继母宋美龄的面子,他连母亲的葬礼都不敢太过张扬,只能草草了事。

生母的悲惨命运从此成了蒋经国心里的一块疙瘩,他有万般不忍却又无可奈何。后来当宋美龄嫁入蒋家,蒋经国致电宋美龄的38封函电中只有一封称“母亲大人”,其余均称“蒋夫人”。可见其礼貌有余而情分不足。

在蒋介石看来,这般疏离的关系是他不愿意接受的,因此,他希望成为二人关系的调停者,于是便有了蒋介石对蒋经国的要求:“凡认余为父者只能认余爱妻美龄为母,不能有第二人为母也。”

殊不知,这种做法反而激发了蒋经国内心深处对生母的同情和对继母的不满。而另一头的宋美龄对待蒋经国,同样是提防有余而真诚不足。

宋美龄清楚自己和蒋介石结婚多年,未能成功孕育自己的子女,也就意味着她和丈夫共同打下的江山,终将落到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缘的人手中。特别是蒋介石逃到台湾后,他开始着力培养蒋经国接班。

这一做法也让宋美龄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对权力的控制欲,使她相当戒备这位蒋家唯一的继承人。比起这个与自己面和心不和的继子,宋美龄在情感上更亲近和自己一脉相承的孔宋家族。

因此在蒋介石刚刚过世的时候,急于抓权的她就开始以权力继承者自居,挟着老蒋的余威,一心要将外甥孔令侃扶上“行政院长”的职位。

在宋美龄看来,也只有这样,自己才有可能继续在台湾站稳脚跟。没想到的是,这一招反而让她提前和小蒋撕破了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