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塑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女性形象,贾元春作为“四春”之首,是贾家唯一的皇妃,当她站在高高的顶峰,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时,也被套上了家族利益的枷锁。她在《红楼梦》中地位斐然。

贾元春的命运与她在深宫中的遭遇不无关联,她的人物形象也变得更加立体鲜活,在深宫中演奏她的悲歌。而她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楼梦》里作为皇妃的贾元春,虽然在全书中的描写并不太多,然而她是曹雪芹以及续书者高鹗所要倾注全身心予以着力刻画的金陵十二钗之一。

她的生死哀乐、荣辱离合的情节推动着故事的向前发展,也牵制贾家荣宁两府的命运。

贾元春是贾政与王夫人的长女,她生于正月初一,因此取名为元春。她是贾珠的胞妹,是贾宝玉的胞姐。

她自幼由贾母教养, 从小便接受传统的诗书礼仪教育,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德行突出。

恰巧因为“贤孝才德”而被选入宫作女史, 以“德”成为“贤德妃”,身份自此高贵了起来。她成为了万人敬仰的权贵,成了家族可以依仗的靠山,但最后她却死在了那个“不得见人的去处”(皇宫)。

她的宿命是封建时代下女子悲惨境遇的典型代表,她们为了家族荣耀,可以沦为政治利益的牺牲品,自此失了自由。正如曹雪芹所言:“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

泪!”引人深思。

书中对贾元春描写最多的场景就是“元妃省亲”。省亲虽仅仅几个小时,却为元春期待已久,在第十八回中曹雪芹极尽笔力写了元春的亲情。

“元妃省亲”声势浩大。“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静悄无人咳嗽。”彰显官宦人家的钟鸣鼎食,豪华之至。但看似喜庆的场景,却暗含着贾元春的悲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对父母情的渴望。在元春短时间的省亲过程中,几乎伴随着哭声,有回娘家的开心,也有道不尽的辛酸泪,诉不完的苦楚。

贾元春年纪轻轻便去了复杂的皇宫中,摸爬打滚多年,有如今的位置。而她好不容易回一次家,却碍于身份有别,只能任由自己的亲人对自己行礼。她面容华贵,身穿凤冠霞帔, 对着亲人,却只能机械般地说着“免”。

元春想要像普通人家一样的相处,她的内心完全是站在作为儿女的角色去对待父母,但元春的父母及长辈们却把她看得高高在上,带着明显的君臣色彩,这种心理与行为上的落差,让元春感到很受挫。

本以为在逃离皇宫那个规矩繁多的地方过后,便能好好做回为人子女的角色,恢复作为贾家大小姐的本来面目,是那个可以在父母面前撒娇的孩子。但她作为皇妃的身份即使是她脱下凤冠霞帔后,也是不能改变的。

原本简单的父女、母女等关系已经变成了等级森严的君臣关系,受制于封建社会、传统礼教的束缚,一切都得按照规矩办事,又怎会那么自由自在。想拜父母不能拜,不能依偎父母唠家常,只能强颜欢笑。

她虽是万人之上,可却多了很多繁琐,没了普通人家的自在。她的辛酸苦楚只有自己知道,外人看来她是幸福的,就连贾母等人看来,“元春是幸福的,因为她嫁给了万人敬仰的皇帝。”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可她的苦闷只能是无人理解。她的父亲只希望她做一个贤德的妃子,“贵妃唯兢兢业业,勤慎恭肃以待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父亲如此般的关心与慰问,也是令她非常失落,亲人间的交流已经变了质。

第二,元春的姐弟情。作为长姐,她扮演着“母亲”一样的角色。她在见到贾宝玉的时候也是“一语未终,泪如雨下……”她要求宝玉能够学有所成,在听到贾政说园中的亭台轩馆,都是宝玉所题字,便感到很欣慰。

元春在听到贾母说贾宝玉最近肯读书后,才算放心。除了关心贾宝玉的学业成就之外,对于宝玉的爱情,元春更是要为其铺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春作为皇妃,深知要保持贾家的基业稳固,家族的利益关系必须考虑其中。因而对于贾宝玉的婚姻对象,她也要慎重挑选。

她对于贾宝玉身边的女性很是关注,再作了一番考量后,觉得薛宝钗是最佳人选。

所以在端午节时,元春特意赐予了薛宝钗同宝玉一样的节礼,就有了明确的暗示。此外对于贾家媳妇的挑选,家世、样貌、才情也非常重要,最后一点便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林黛玉显然是不行的。

因而送礼物时候的“厚此薄彼”,则说明她已经替贾府做好了人选。她也深知在这样的家庭中,无论是她还是宝玉,他们都不可能实现婚姻的自由。但她的的决定却未能被自己的兄弟理解,也酿成了贾宝玉的婚姻悲剧。

贾元春于宫中沉浮多年,多是数不清的辛酸泪。在身不由己的环境中,元春能够做的不多,更别提随心所欲的去爱与被爱。

在整部《红楼梦》中几乎找不到描写元春爱情的句子,从她踏入皇宫的第一步起就开始谱写她的爱情悲歌。

在别人看来,皇宫是一个可以享受荣华富贵,衣食无忧的地方,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自然是人人趋之若鹜。但在元春看来,那个皇宫却是一个“不得见人的去处。”元春似乎并没有在皇宫生活的很开心,反而流露出了怨意。

想来也是,“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高墙绝红尘。”成了皇帝的女人,便不再是自由身。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她的身上好似千斤重,背负家族荣辱,生活在勾心斗角的皇宫里,而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她生活的处境,她又怎会真的开心。

“皇上喜与不喜,皆在他一念之间。”

因此后妃想让皇帝对自己爱情专一,成为一种奢望和不可能。而皇帝对后妃是否宠爱,又决定着她及其家族的命运,说话做事可谓是如履薄冰。

后宫里的荣辱从来如此:“皇帝一喜,所有的人趋之若鹜;皇帝不喜,大家唯恐避之不及。”后妃的生活表面上看起来锦衣玉食,但究其本质,却是冰冷而残酷的,各种勾心斗角,利益纠葛不断。

柏拉图曾说过,追求爱情是人的一种自然反映,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本能。作为女人的元春自然也渴望一份长相厮守的爱情,而她所处的境遇就注定了这种渴望终究成为了一种奢望,因而她有“怨”。

元春有怨,怨从何来?怨来自于情,而情又来自于欲。可元春的欲,还包含了她亲人家族的欲,她渴望得到恩宠,为家族带来荣誉。于是她顺从命运的安排,由命运的车轮推着她前进。

但她对于普通爱情的希望,却始终无法从皇宫中求得那种纯粹的爱,她也只能忍受着没有爱情的婚姻的折磨。当元春死于宫闱,或许那一刻她得到了解脱。她不需要争宠,也不需要肩负家族的兴衰荣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贾元春从二十岁入宫到四十三岁薨逝的二十多年中,虽则比迎春、探春、惜春“三春”看起来要显贵百倍,可是在“不得见人的去处”生活,得不到爱情的滋润,亲情也变了质,身不由己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剧。

第一,灯谜悟宿命。《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贾元春给家里送去了一个自制的灯谜,而这个谜底正是“炮竹”

诚如贾政所说炮竹乃是一响而散之物,元春为何要写这样的谜语?而其实这正是她一生的映照,谜语预示了自己的命运。她深知自己的处境为何,她深陷于权力斗争的旋涡,却无法脱身而出。

当她没有失宠时,享受着皇帝恩赐的荣华富贵,她的亲人及家族成员都一同沾光。在享受过“一晌贪欢”之后,逐渐意识到眼前的只是片刻欢愉,而这些美好的梦境最后如同炮竹一样落得个灰飞烟灭的下场。

第二,死亡之曲。在十二支《红楼梦曲》中有一首《恨无常》曲,这首曲子是贾元春死后,托梦给自己的父母,劝告他们能够及时从官场抽身。自己已经消香玉陨,盼望自己的亲人及家族能够免遭败落。

第三,曹雪芹给贾元春写的判词昭示了她的非命结局。“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官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说明了元春在宫中的生活并不快乐,有很深的怨气。

“二十年来辨是非”说明了元春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宫廷生活后,深知自己寄寓着家庭的希望,是家族基业生生不息的源泉与支柱。她的处境要求她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长期生活在尔虞我诈的环境中。

她虽然已经位居皇妃的高位,但命运的车轮没有善待她。她也逃不开“自古红颜多薄命”的宿命!宫廷的祸福无常,早已使得她备受沧桑。在家族利益之下,她用青春与生命作了代价,最后落得“虎兕相逢大梦归”的结局。

钱钟书先生曾说:“目光放远, 万事皆悲。”人世间悲欢离合种种, 到头来依旧转瞬成空。

1、 曹雪芹《红楼梦》

2、 倪雅静.浅谈红楼梦中贾元春的人物形象[J].才智,2015,(14):289-290.

3、 张志.论贾元春形象的多重内涵[J].天府新论,2010,(06):14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