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说娃哈哈是一个神话,那么,创造娃哈哈的宗庆后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批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家,更是一个传奇人物。

娃哈哈的前半生

娃哈哈的前身是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为全区学校供应办公设备及文具等产品。1987年,杭州市上城区文教局要对经销部采用承包经营的方式。

宗庆后借款14万,承包了这家连年亏损的校办企业。

——按1987年的购买力、物资匮乏程度、购买欲望来说,那时的1万元也就相当于现在的10万元。在那个年代,“万元户”还很稀缺。

在之后几年中,宗庆后开始了蹬三轮车送文具、卖冰棍之路。

1987 年,他目睹了很多儿童因为营养不良而面黄肌瘦的样子,让他十分动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宗庆后调查研究了市场上的很多保健品,发现都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于是,他决定自己研发一种能够提供全面营养的保健品。他的灵感来源于中医食疗的理念,他在中药材中找到了乌鸡和当归等具有营养滋补作用的成分,并将它们加入到自己的产品中。最终,他研发出了一种可以帮助儿童增强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的保健品,命名为“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并迅速打开了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年他42岁。

1988年,各种口服液市场火热,宗庆后通过敏锐的商业嗅觉,意识到其中的机会。他找到了当时浙江医科大学的营养学教授朱寿民,以不亚于“三顾茅庐”的行动和诚心,终于打动了前者。

产品有了,怎么“吆喝”着打开市场又成了问题,宗庆后开启先河,大胆地决定在杭州电视台做广告,而付出的21万广告费几乎是当时娃哈哈的全部家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他还一口气注册了“哈哈娃”、“娃娃哈”、“哈娃哈”、“娃哈娃”等一系列与“娃哈哈”名称相近的商标,只为自己的产品不被“擦边”和“山寨”。

随着"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语在电视上播出,几个月娃哈哈就实现了488万收入,到1989年,娃哈哈的收入已经达到2713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宗庆后和他的商业帝国:小鱼吃大鱼!

1945年宗庆后出生,1961年由于家庭经济紧张,16岁的宗庆后离开校园踏入社会:打零工,修车补贴家用,还用家里闲置的设备走街串巷做过炒米,也曾在深夜的火车站向饥饿的旅人兜售煮红薯。1963年开始,他还先后在舟山的马目农场、绍兴茶场做了十五年的重体力劳动。

1978年,33岁的宗庆后回到杭州,接替了母亲在杭州市上城区邮电路小学校办工农纸箱厂当工人,之后的8年,宗庆后作为校办工厂的供销员,倒过蚕丝,办过电表厂,做过电扇,也全国各地要过账款。

经历未必是财富,但经历能让人成长;我们不歌颂苦难,但苦难总是让人收获良多。

说跑题了,我们再回到宗庆后的“帝国”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0年,简陋校厂生产的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创造了年产值近1亿的神话。

为了扩张,宗庆后看上了有着辉煌历史的国有杭州罐头厂,这里有着6万平方米的巨大厂房和2000多名职工,宗庆后坚定地拍板,决定出资8000万整体收购罐头厂,并接收全部2200多名员工。

但随之而来就是各方的压力,当时宗庆后要以民营小厂的身份收购一家国营大厂,引发了一片质疑,罐头厂内部员工也对宗庆后的到来极不信任。娃哈哈内部也很担心:由于经营不善,杭州罐头厂负债超过6700万元!

娃哈哈这架校厂马车能拉动罐头厂这个沉重的负担吗?小鱼吃大鱼除了吃饱,还有可能被噎死、撑死、拖死……

而宗庆后选择了坚持,并最终获得了成功。

并购后仅仅28天,罐头厂就建立了新的生产线,短短百日,年亏损4000万的罐头厂扭亏为盈。

1991年,娃哈哈产值达到2.5亿元,并在1992年进入果奶等饮料市场,娃哈哈从此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宗庆后和他的商业帝国:联销体与达娃之战

当时,大部分快消企业都是通过多级经销渠道来拓展市场,模式一般都是先货后款,娃哈哈借助多级渠道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也遭遇了挫折,由于市场层级复杂,企业对渠道缺乏控制,销售回款困难,这也给娃哈哈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1994年,宗庆后感觉到娃哈哈已经被经销商所"劫持",当年的全国经销商大会上,宗庆后顶着压力公布了新的规定:建立保证金制度和先款后货模式,并确立了三级批发体系,并规定了销售区域"画地为牢",并将其命名为“联销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政策公布的当天,经销商大会会场"炸锅了",面对经销商的集体反对和内部员工的抱怨,宗庆后毫不妥协。

大会上吵得非常激烈,但宗庆后始终没有动摇,他坚持将经销商分为一批商、二批商、三批商,三批商又对应着零售终端,按照要求,一批商每年要将下一年订货货款的10%先交给娃哈哈,作为保证金,之后一批商在所负责区域内发展二批商,二批商订货需要先付款,娃哈哈负责送货上门,二批商再发展三批商,后者服务零售终端。

"联销体"降低了娃哈哈市场导入的成本, 又充实了娃哈哈的流动资金数量,从而形成了良性的循环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6年,在当时百富勤董事总经理梁伯韬的介绍下,娃哈哈与达能接触并展开合作:达能与香港百富勤合资的金加公司持股51% ,娃哈哈集团持股39%,娃哈哈美食城公司持股10%。

外资的进入让娃哈哈引入了先进的设备和管理思路,销售收入和利润连续2年翻番。但双方管理层的理念、管理方式的不同,也让双方摩擦不断。

1998年之后,达能收购了百富勤持有的股份,持有娃哈哈51%的股权成为了控股股东。到2001年的三年间,因为乐百氏的收购、以及对娃哈哈的经营限制,让宗庆后与达能管理层的矛盾不断尖锐。

双方矛盾的爆发点则是关于非合资公司归属的问题,当时娃哈哈业务增长较快,但达能并不同意在合资公司旗下扩大投资建厂的方案,宗庆后不得不转而设立非合资公司来为双方的合资公司代加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5年达能亚太区认为这些非合资公司的存在拿走了本应由合资公司享有的市场和利润,并要求以40亿代价收购娃哈哈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遭到宗庆后的拒绝。

2007年5月9日,达能向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庭提出了8个仲裁申请,将娃哈哈和宗庆后告上法庭,娃哈哈回应将奉陪到底。

之后的1000天之中,达能与娃哈哈先后进行了七八十场诉讼,娃哈哈全部应诉,宗庆后参与了全部的诉讼。最终,双方在2009年9月30日发表了"和解声明",达能出让合资公司51%的股权,从此退出娃哈哈。

——如果没有“宗律师”的坚持,不知道娃哈哈还会不会是民族品牌!

跨界“扯了蛋”

2010年,宗庆后第一次问鼎了胡润百富榜内地榜首,2013年,娃哈哈的销售额达到最高峰783亿元。

但从2014年到2015年,娃哈哈的总收入开始下行,2022年,娃哈哈的营收为512.02亿元,较2013年跌掉30%左右。

在饮料业务之外,娃哈哈集团还在童装、地产、白酒、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私募股权投资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跨界”尝试,但都没有创造饮料行业的辉煌。

2002年6月,娃哈哈童装公司在杭州成立,与香港达利集团联手合作。然而,公司的童装业务十多年来一直不温不火,营收占集团业务的总比重也一直呈下降趋势。2017年,娃哈哈服饰更名杭州恒励饮料有限公司,后在2021年被注销。

公司巨大的难关出现在2015年。"当时说娃哈哈饮料不健康的谣言被传播了1.7亿次。报案之后一直也没立上案,当时这个产品的损失很大,营收大幅下滑,营养快线本来能够一年卖5亿箱,200亿的规模,后来下降到1.5亿箱。"这也是宗庆后无奈的痛。

2012年,"娃欧商场"亮相。这是宗庆后寄予厚望的一个项目,他不仅定下了3年开100家娃欧商场的计划,还对娃欧商场项目首期投资17亿元,经营面积将达到17500多平方米,运营主体为浙江娃欧商业有限公司和株洲娃欧商业公司。

然而,2014年,浙江娃欧商业公司和株洲娃欧商业公司都进行了注销。也就在短短2年间,"娃欧商场"梦碎。

几乎是同一时间段,宗庆后试水了白酒行业。2013年,娃哈哈与茅台镇金酱酒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领酱国酒业公司,主要负责"领酱国酒"的生产销售,但在白酒领域娃哈哈一直鲜有声音。2018年,娃哈哈集团将领酱国酒的生产工厂转让给河北华林集团。

“首富”之后,斯人依旧

成功后,宗庆后也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大多数时间都穿着朴素。就算在2012年被福布斯评为中国内地首富,宗庆后的生活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近年来,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逐步走到了舞台中央。

2021年12月9日,娃哈哈集团在官网发布了一则人事"上新"的新闻,宗馥莉出任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仍为集团董事长。

2023年12月12日,娃哈哈集团2024年全国销售工作会议在杭州举行,宗庆后和女儿宗馥莉一起亮相。

作为伴随着改革开放,白手起家的那一代企业家,也陆续离去,但宗庆后给中国快消行业留下了一个勤奋、自律、质朴的背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幕落

2024年2月25日,娃哈哈官方发布公告,称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宗庆后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2月25日10时30分逝世,享年79岁。

宗庆后曾公开表示,"我唯一的念头是,当我真的老去,我可以对所有人说:"我这一生,并不非凡,但我干了一番事业,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为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和这个国家提供了一些正能量。很多人因我而受到鼓舞,成为主动打造新世界的力量。"

他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