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因书坛“尚意”,追求个性、创造力,弱化儒雅醇和的晋唐“古法”,譬如米芾、黄庭坚的行书,虽然继承了“二王”笔法,线条奔逸豪放、浑实多变,但是缺乏高古萧散的气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书法界容易产生浮华、张狂之风,难以沉下心来,静静品析内层的中庸之道,再加上五代十国动乱不止,传世的晋唐真迹稀少,极有可能造成“古法”失传。

幸好“太上皇”宋高宗赵构,意识到这一问题,曾说:“书学之弊,无如本朝,作字真记姓名耳。其点画位置,殆无一毫名世”,为了流传“二王”笔法,南宋时期,他压制“尚意”思想,高举“复古”大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文献记载,宋高宗“顷自束发,即喜揽笔作字,虽屡易典型,而心所嗜者固有在矣。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

他50年如一日,勤勉练习书法,深入钻研《兰亭序》,从每一笔的浓淡、肥瘦等,分析内在的意境,王羲之的心情,彻底通悟魏晋的创作思想。

晚年时,总结曰:“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或萧散,或枯瘦,或遒劲而不回,或秀异而特立,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于取舍。”

由此可见,宋高宗临摹“二王”,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甚至他抄写的《行书千字文》,能与王羲之“掰手腕”,字字标准规范,堪为“必备范本”。

卷中行书流逸畅达、飘逸干练,似一气呵成,外层血肉优美生动,内在筋骨洞达浑实,笔笔纵逸细腻,章法上字体的浓淡、粗细,交替排布,全篇呈现如缎带一般的丝滑舒心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朝时期的赵子昂,乃赵匡胤的后人,受皇家思想熏陶,自幼欣赏宋高宗的行书,临摹他的法帖,学习了一辈子,最终却只有他三成功力

近代书法大师启功先生,亦在《论书绝句百首》中,称赞曰:“多力丰筋属宋高,墨池笔冢亦人豪。详搜旧格衡书品,美谥难求一字超。”

由此可见,宋高宗行书之绝妙,时常临摹此作,可以通过清晰精到的墨迹,初步了解“二王”笔法,感受畅快自然的节奏感,灵巧多变的点画,学到纯正的晋唐技法,日后临摹王羲之、赵子昂等人跟法帖时,也会更加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