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已离婚但仍在一起生活的“苦命鸳鸯”相约赴死,妻子死亡后,丈夫在亲友劝说下放弃了自杀念头。近日,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人民法院对这起有些荒唐的案件给出了答案。

黑龙江省的大海和小娟夫妇因参与“黑彩”欠下巨额债务,为躲避债务,二人办理了离婚手续,但继续以夫妻名义在一起生活,感情关系良好。为偿还债务,二人通过以某小区即将拆迁、拆迁后可获得更大面积的房屋及临迁款为由,伪造虚假房产手续,先后骗取7名被害人共计300余万元。

眼看事情败露,大海和小娟不堪精神压力,便产生了轻生念头,小娟提议采用注射胰岛素方式相约自杀。二人通过网络查询了注射剂量后,购买了胰岛素、注射针头、注射笔,随后来到长春市某宾馆。

“咱们先买点彩票吧,万一中奖了,就不用死了……”办理入住后,大海提出购买彩票,想着万一中奖就不自杀了。二人回到宾馆后写下遗书,在购买彩票当日夜间大海查询到自己购买的彩票并未中奖。

大海承诺将小娟“送走”后自己再自杀,而后小娟持续向体内注射数支胰岛素,次日12时小娟开始呕吐,16时许小娟死亡。

大海清理了小娟的呕吐物,之后买回寿衣和高度白酒,为小娟擦拭身体、更换衣服……当晚,大海拨打了亲属电话并告知此事,在亲属的极力劝说下,大海最终放弃了自杀念头,亲属于第二天赶到现场后向公安机关报案。

南关法院认为,被告人大海与小娟相约自杀,其陪同小娟购买胰岛素、注射针管等物品,明确希望并放任小娟死亡,其在小娟死亡过程中,有救助义务却始终没有救助,系不作为的故意杀人,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鉴于被告人大海的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主观恶意和人身危险性相对较轻,应当认定为情节较轻。鉴于被告人大海明知他人报警在现场等待,系自首,可依法从轻处罚。

最终,南关区法院判大海犯合同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万元;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万元。同时判处大海退赔7名被害人共计260余万元。

本文转载自法治日报(记者刘中全 张美欣 通讯员 孙茁),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法考题:相约自杀如何定性

夫妻俩无力还债相约自杀,男子帮助妻子自杀后突然感到害怕,遂放弃自杀念头,留下在吊绳上挣扎的妻子,独自离开了现场,后妻子死亡,对于该男子的行为如何定性?

A. 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B.仅承担民事责任

C.不构成犯罪

D.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相约自杀行为在实践中的五种情形

在相约自杀中以婚恋原因者居多。实践中存在以下几种具体情况应分别处理:

第一,双方相约共同自杀,一方未对他方实施教唆、帮助或诱使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相约自杀而没有死亡一方的行为对自杀者有精神支持作用,但由于客观上没有教唆、帮助或诱使行为,因此,自杀而没有成功的一方不应对他方的死亡负故意杀人的刑事责任。

第二,双方相约共同自杀,一方要求对方先杀死自己,后者应对方请求先将对方杀死,然后自杀未成功或又放弃自杀行为的。这在本质上是一种得承诺(受托)杀人,行为人主观上有明知,客观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应按故意杀人罪论处,处理上可从轻考虑。

第三,双方相约共同自杀,一方为自杀提供条件,另一方利用此条件自杀身死,而提供条件者自杀未能成功的,从性质上讲是一种帮助自杀的行为,可依照帮助自杀的原则处理。

第四,诱使他人共同自杀,而自己自杀未能成功的,性质上是教唆自杀,除特定情况下的教唆自杀外,按教唆自杀从宽处理。第五,一方诱骗对方相约共同自杀,而行为人根本没有自杀的意图和自杀行为的,对诱骗者应以故意杀人罪定性。应注意这种情况与诱使他人相约共同自杀而自己自杀未成功的情形有所区别。

(摘自:《刑法学(第五版)》,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第4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