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定义“伴随切点”

2024年海淀区九年级数学期末第28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新定义类的压轴题,花费时间最多的环节是理解新定义,尽管在第1小题中会比较简单,但仍然不是一眼能看出答案,或者说在那一眼之前,得读懂新定义。

2024年北京海淀区九年级数学期末第28题,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理解,但也存在一些小坑,如果平时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上存在漏洞,那这道题一定可以检测出来,数学理解能力强弱,本题区分很明显。

题目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将中心为T的正方形记作正方形T,对于正方形T的点P(不与O重合)给出如下定义:若正方形T的边上存在点Q,使得直线OP与以TQ为半径的圆T相切于点P,则称点P为正方形T的“伴随切点”.

(1)如图,正方形T的顶点分别是O,A(2,2),B(4,0),C(2,-2).

①在点P1(2,1),P2(1,1),P3(1,-1)中,正方形T的“伴随切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直线y=x+b上存在正方形T的“伴随切点”,求b的取值范围;

(2)已知点T(t,t+1),正方形T的边长为2,若存在正方形T的两个“伴随切点”M,N,使得△OMN为等边三角形,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析:

01

(1)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首先来理解“伴随切点”:

从概念切点开始,它出现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题目中的圆T,圆心在T,半径为TQ,点T是正方形的中心,即两条对角线交点,而正方形某条边上的点,到中心T的距离有一个变化范围,TQ最长时,等于正方形对角线长度的一半,最短时,等于边长的一半,这与点Q在正方形哪条边上无关。

我们在坐标系中任意作正方形T,包括其边上的点Q,再作圆T,让点O在圆T外,再过点O作它的两条切线,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上图中,圆T的位于取决于点T的坐标,大小取决于TQ的长度,显然半径有限制,如果设正方形边长为a,则半径长度范围是a/2≤TQ≤√2a/2;

由于点O在圆T外,因此一定会存在两条切线,即图中有两个点P均满足新定义,我们连接圆心和切点,会发现∠OPT=90°;

这是本题新定义的两个核心要素,理解了它们,再去看第1小题,就简单多了。

①图中点T坐标为(2,0),只有点P2和P3符合要求,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圆T的半径为1,OA和OC恰好是它的两条切线,切点为P2和P3;

②所有符合新定义的圆T,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半径最大的圆是正方形T的外接圆,半径最小的圆是它的内切圆;在此基础上,我们来找符合新定义的切点P,正如前面分析中所说,点P保证了∠OPT=90°,因此点P在以OT为直径的圆上,利用了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得到了点P可能的位置,即在圆环内部,且在以OT为直径的圆上,图中红色部分的弧(半圆)。

现在我们再引入直线y=x+b,图中直线OA的解析式为y=x,所以y=x+b平行于直线OA,它与上图中的红色部分的弧的公共点,即我们所寻求的点P,而我们需要从这些满足条件的直线中,找到参数b的范围,从几何直观角度,直线y=x+b从上往下运动,第一次接触到红色部分的弧时,b值最大,最后脱离红色部分的弧时,b值最小,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作出这两条直线,分别求解,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线y=x+b与红色部分的弧(圆D)相切时,点P是切点,连接 DP,则图中△DP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因为D点是OT中点,所以DP=OD=1,则DE=√2,故OE=√2-1,将点E坐标代入直线y=x+b,可求出b=√2-1;

当直线y=x+b经过最下方的P点时,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点P为OC中点,坐标为(1,-1),代入直线y=x+b中,求出b=-2;

因此b的取值范围为-2≤b≤√2-1;

02

(2)给出含参点T坐标,意味着点T在直线y=x+1上,正方形T的边长为2,可得圆T的半径TQ范围为1≤TQ≤√2;根据“伴随切点”新定义,点P为圆T上的切点,则∠OPT=90°始终满足,于是作草图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中的点T是任意一处位置,存在的两个“伴随切点”之一的点M,在弧GH上,另一个点N在弧KL上,显然这两段弧关于OT轴对称,在此基础上,我们作出点M和N的大致位置,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分析上图,我们已知弧GH与弧KL关于OT轴对称,若存在等边△OMN,则点M与点N也一定关于OT轴对称,这是等边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和圆的轴对称性共同决定的,在圆内接正多边形章节中我们学习过。

所以我们只需要观察其中一个顶点,例如点M,当它在弧GH上时,符合条件的t存在一个范围,当点M与点G重合,或与点H重合,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连接MT,此时TM=√2,在Rt△OMT中,∠MOT=30°,则可求得OT=2√2,利用点T坐标(t,t+1),可列方程t²+(t+1)²=(2√2)²,解得t=(-1±√15)/2,此时取正值;

当点M与点H重合时,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TM=1,则OT=2,同样可列方程t²+(t+1)²=2²,解得t=(-1±√7)/2,此时取正值;

取负值的时候如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上所述,t的取值范围是(-1+√15)/2≤t≤(-1+√7)/2,(-1-√15)/2≤t≤(-1-√7)/2.

解题反思

往往面对新定义压轴题,学生解完后会出现泾渭分明的两种结局,一种是认为太过简单,另一种则没看懂(半懂也属于没看懂),这其实是对学生数学理解能力的一种有效区分,数学概念的生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学生在长期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最终积累起来,就会达到“认为简单”的境界,如若这个过程中存在漏洞,这种题型很容易让学生原形毕露。

本题中的圆非常多,其中圆T是动圆,半径有范围限制,在实际作图中,理解为圆环,而切线OP上,点P也是动点,它的轨迹也在以OT为直径的圆上,虽然涉及到多个圆,但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关联,解题时理清这些关系非常重要。

试题难度与区分度,是衡量试题质量的重要统计指标,控制难度有很多种方法,本题并不算特别难,新定义的描述部分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只要平时严格按课标、教材要求去理解数学概念,解这一类题型就是常规思路。

相对另一些“难题”,把难度设置在某条特殊辅助线或某个特殊公式甚至少见的技巧之上,这就变成了记忆题,只要记得老师讲过或者记得部分内容,甚至连推导都不用,方法就能完整复刻,它们就属于我们口诛笔伐的“偏难怪题”,不提倡。

从日常教学角度来看,学生学习理解数学概念,是整个初中阶段都要经历的,未来这种经历会更多,更复杂,但再复杂的概念,理解它们的方法在初中阶段应该教给学生,例如本题中点P的轨迹,正常情况下,突破口在切线定义上,当点P为切点,则TP与OP必然垂直,由垂直联想到∠OPT=90°,这还不够,得进一步想到Rt△OPT中,斜边OT是定长,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则O、P、T在同一个圆上,这就和教材上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对应上了,当然,这个过程在大脑思维中非常快,外表上看,理解了的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点P在以OT为直径的圆上,其实背后仍然有上述思考经历,只不过速度快得可以忽略。

当我们在给学生讲新定义题型的时候,也会注意到,两极分化会很严重,少数学生一经提示甚至不经提示,也能理解,多数学生需要老师一步步引导,再经过较长时间回味才能理解,恰恰他们是整个课堂中受益最大的群体,因此作为数学老师,要重视这部分学生群体的思维历程,扶着他们一遍遍走过,直到放手。

这又回到了我们的课堂,从七年级第一节数学课开始,我们需要规范教学中对数学概念的设计,用丰富的情景去容纳概念,多视角去呈现概念,简单概念“复杂”讲,最终才会成就复杂概念“简单”讲,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收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