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沸沸扬扬的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改名事件已落下帷幕,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段历史,探寻总理曾经在清江浦的足迹。

源起:1978年1月12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顾波的文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文中提到周恩来童年曾一度移居到清江浦。同年3月16 日《解放军报》转载胡华所著《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同志》一书记述:“1904周恩来同志6岁时,同他父母、过继母及两个弟弟一家六口人搬来清江浦……。”文章发表后,当时的淮阴市才发现,原来总理的足迹并不仅仅限于淮安县,于是寻找总理童年读书处的任务便落在了当时的淮阴市文化部门头上,后来他们将这次寻找过程整理成了《周恩来童年读书处修复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让一位老人记起70多年前曾经见进过的6、7岁小孩,这似乎需要天才的记忆。按理说这个读书处的位置应由和总理一起读书的万氏姐妹或总理弟弟来亲自指认才更靠谱,但是他们却找到了并不相干的尹干元和高大喜两位老人。

总理在清江浦时,两位老人才12岁、13岁左右,据说他们的父辈曾服务于万家,尹干元的父亲曾做过总理外祖父的轿夫,但总理出生时,外祖父早已去世。高大喜说自己曾在万公馆当过佣人,但那时他也只有13岁,总理外祖父去世后,万家也已破落,不再是个大家庭,不知他是在哪一房做的佣人。但是他们统一的记起了70多年前6、7岁的总理。他们的回忆有一个共同点:万家在西长街郭家巷口(即新丰面粉厂内),向西走过三户人家就是张举人(即张瑞臣)家,万府的淮安亲戚搬来清江浦时,先住在张氏太太的五间房里,后来又搬到西边张举人家住。他们和调查人员认定原轻工机械厂院内14间房子,就是张举人家。

问题一:总理一家为什么要到清江浦居住,后来总理一家为什么又要搬离外祖母家呢?根据总理回忆:“小时候,父亲和18舅舅合买的一张彩票得了一个一等奖,他们分了五千元钱,债主们听说后要来讨债,亲友们纷纷来祝贺,坐下来要吃,要喝还要拿。母亲压力沉重,想躲一躲。决定暂时搬到外祖母家。当时只有父亲、母亲,我们兄弟3人和11婶,但是人家人多,长住人家也不好,就搬到了西头的陈家花园,住了一年多。”必须说明一点,总理不满周岁时,就过继给了11叔,11叔去世后,总理一直由11婶抚养,11婶才是总理的养母,总理的生父、生母反成了干爹、干妈。

问题二:轻工机械厂院内14间房究竟是万家、陈家花园还是在张举人家呢?根据两个老人的回忆和文章,总理读书处应该在张举人张瑞臣家。《周恩来童年读书处修复记》一文中也指出:周恩来童年在淮阴租赁张瑞臣家14间房屋居住,院中有他小时候浇灌的梅花,至今还枝繁叶茂,长势很好,但在征集轻工机械厂房屋时,当时的负责人提出:“这14间房屋不是周恩来童年居住和读书的地方,弄起来也是假的,如果实在要弄,群众就会上访”。根据总理和亲戚的回忆,总理后来住在陈家花园,并没有提到张举人家,而且尹干元和高大喜两位老人的父辈虽然跟万家有些联系,但跟陈家花园和张举人家并没有联系,一个局外的小孩,怎么可能完全清楚局内的事呢?谁又会记住70年前的一次不经意的邂逅呢?总理和万氏亲戚的回忆之间相互印证,形成了完整闭环的证据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总理读书处又被改为陈家花园,文字说明中有:因万府家塾馆教学状况不理想,便来到了陈家花园,但是这个陈家花园依然是原轻工机械厂院内张举人家的14间房,至于为什么将张举人家的14间房改成陈家花园,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在这里尹干元和高大喜两个老人的证据链无疑是断裂的。

问题三:万家和陈家花园究竟在哪里?万家在淮阴河北石板路十里长街,有90间房子,几进院子,陈家花园与万家相距很近,南面隔着一条石板街,西面隔着一条郭家巷,万家面西的后门与陈家花园的东北角的后门斜对过,陈家花园有14间房子。然而从上面这幅民国地图和易居淮阴清江浦文章上来看,陈家花园应该南面紧临运河,然而现实中紧邻运河的一大片都被拆迁,除了一条36米宽的马路外还有一片停车场。

陈家花园本是清河知县钱谷师爷所建,它位于水门桥西,大运河北岸,十里长街以南。根据和总理一起上学的表妹万怀芝回忆,总理读书处是三间小平房,门朝北,窗子是木格纸糊的,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却是门朝南的提脊大瓦房,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差误,就不得而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问题四:总理读书处究竟应该多大?根据《易居淮阴清江浦》这篇文章指出,陈家花园14间房是背靠裤子巷西北边上的一个小院落,总理的读书处和居住处都应在这个院落中。然而现在的总理读书处旧址却与书中描写大相径庭。

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旧址后面有一条石板街,看来这就是总理回忆的十里长街了。

横穿石板街,跨入这个大门应该进入了万家了,但是这个万家好像依然是在原轻工机械厂院内,历史上万家有90间房,几进院子,总理的外祖母就住万家大院倒数第二进院子,总理去探望外祖母,也住在这个院子中,总理居住的后面一进院子中有梅花。哪个曾经标注为周恩来童年故居的院落就在这里,时间在1904至1908年。如果这里是万家大院,1905后,总理并没住在这里,而且1905年后,根据总理回忆,他们一家在陈家花园仅住了一年多。所以总理在读书处具体时间,还需要认真推敲,我们现在进入万家大院,直接展现我们面前的的却是后面一进院子,前面的几进院子却不翼而飞了。

或许这张2009年的淮安日报,能告诉我们真相。

问题五:这株名闻遐迩的一品梅究竟应该在那个院落?1962年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总理曾问西长街的梅花在不在,当时的地委书记孙振华回答:在在,那么总理所说的这株梅花,究竟应该在西长街上,还是在总理读书处呢?如果在总理读书处,那么这个读书处还需要寻找吗?孙振华书记不是回答总理一直在吗,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院子应该是总理一家与外祖母合住的院子,奇怪的是院子里并没有外祖母房间,这株盈盈盛开的梅花,根据高大喜的回忆,在张瑞臣张举人家的堂屋门口有株梅花,而根据万家子弟回忆,万家大院总理外祖母后面的一进院子有梅花。不知这株梅花为什么会在这个院子里。

问题六:蒋妈是否跟随总理去了清江浦?在院子中有一间蒋妈的卧室,然而根据总理回忆,到万家大院的一共有六人,并没有蒋妈,要知道蒋妈只是总理的乳母,没有道理总理已经上学了还没断乳,因此这个院落中的蒋妈住所,与事实不符。

总理的外祖父一共生了18个儿子,14个女儿,总理出生时外祖父就已去世,一个大家族,早就各自为阵,矛盾重重,应该说并没给总理留下好印象。总理在万家寄馆学习,连教书先生都嫌弃总理这个穷亲戚,总理曾对表妹龚志如说:我在万家感到拘谨,我在龚家感到自由。这可能也是总理母亲要另租房屋找私塾先生的原因之一吧。

特别是总理母亲去世,总理置办了楠木棺材,但万家提出棺材必须七层漆,五层麻,逼得总理拼命借钱,超出了一个9岁孩子的能力,最后总理只有将母亲的棺木寄放在庙里,二十多年没有下葬,如果当时万家31个兄弟姐妹,子妹情深的话,每人凑出一点,那怕借给总理一点,也不会让总理如此不堪,在建国后,我们可以从总理和亲属们来往的过程中,略窥那段历史。

总理对那段在清江浦的学习记忆犹新,他说:“家里请了先生教书,也是借钱请的,他只为自己考秀才对我们根本不负责任”。随着两位母亲去世,总理和周恩寿、周恩溥两位弟弟带着一屁股债,又回到了驸马巷。(学术探讨,请勿上纲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