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的智慧与决策一直为后人所传颂。其中,他对于赦免政策的看法,更是引发了后人的深思。诸葛亮认为,治理国家应该注重大德而非小惠,他反对频繁赦免罪犯,认为这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一观点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也为后世的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有言诸葛丞相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及赦也。’若刘景升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乎?”及费祎为政,始事姑息,蜀遂以削。   〔评〕子产谓子太叔曰:“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于是郑国多盗,太叔悔之。仲尼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商君刑及弃灰,过于猛者也;梁武见死刑辄涕泣而纵之,过于宽者也。《论语》赦小过,《春秋》讥肆大眚。合之,得政之和矣。

一、诸葛亮的赦免观:治世以大德为本

诸葛亮在回答关于惜赦的言论时,明确指出:“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他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以大德为本,而非仅仅依靠小恩小惠。频繁地赦免罪犯,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得到民心,但长期来看,却会破坏国家的法制和秩序,导致社会混乱。因此,诸葛亮主张在治理国家时,应该注重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避免过度依赖赦免来维护统治。

二、历史验证:宽猛相济,治世之道

诸葛亮对于赦免政策的看法,在其政治生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他主政蜀汉期间,他坚持依法治国,严格执法,同时也不忘关注民生,实行宽政。这种宽猛相济的治理方式,使得蜀汉在战乱之中得以相对稳定和发展。

与此相反,当费祎执掌蜀汉政权后,他开始实行姑息政策,频繁赦免罪犯。这种过于宽松的政策导致蜀汉法制混乱,社会治安恶化,最终使得蜀汉国力逐渐削弱。这一历史事实验证了诸葛亮关于赦免政策的正确性。

三、从子产与仲尼看宽猛之道

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宽猛相济的治理方式一直受到重视。子产曾说:“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他认为,有德行的君主应该以宽容来安抚民众,但如果必要时,也应该采取严厉的手段。仲尼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他认为,政治过于宽松会导致民众懈怠,此时需要用严厉的手段来纠正;而政治过于严厉则可能伤害民众,此时需要用宽容来调和。这种宽猛相济的治理方式,被认为是实现政治和谐的关键。

四、后世启示:法治与德治并重

诸葛亮关于赦免政策的看法及其在历史实践中的验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治理国家时,我们应该注重法治与德治并重,既要坚持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又要关注民生福祉,实行宽政仁政,赢得民心。同时,我们也需要根据时势变化和国家需要,灵活运用宽猛相济的治理方式,实现政治和谐与社会发展。

总之,诸葛亮关于赦免政策的看法及其在历史实践中的验证,为我们揭示了治世之道的核心要义。在今天这个法治社会日益完善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一要义,将其运用到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