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销售2.1亿元的某牌中药丸,居然是由24公斤中西药加上40公斤建曲、12公斤面粉粉碎、搅拌制成。这款打着“传统秘方”招牌的“神药”,号称由一百多种名贵中药材提炼而成,主治头晕头痛、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等十余种疾病。

医疗大V@梦秋药师晒出假药的通告仅揭露了中药造假的冰山一角。

“中医毁于中药”并非危言耸听。据药智网统计,2019年全国药品质量抽检不合格药品中共计有2466批次,其中中药材占1877批次,占比高达76.12%。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在2021年发布的《国家药品抽检探索性研究情况(第七期)》中可以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产品涉及使用非药用植物冒充中药材或使用非处方批准的中药材冒充处方的投料情况。

中药造假,花样百出

中药造假现象的猖獗程度令人堪忧。传统的染色增重、掺假掺杂等造假方式早已过时;而新的手段也层出不穷,以次充好、人工翻新药材以及伪造药材产地等新型手段屡见不鲜。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药品采购人员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辨别药品的真假,确保药品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4月,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中医内科屈冰主任医师曾发文痛斥中药材造假行为:市面上90%的枳实都是青皮;药店把杏仁当桃仁出售;枯木喷上沉香油冒充沉香;红薯切丁加工“化身”制首乌;用石灰和矿物粉制成骨头模型,煅烧成型后打碎充龙骨卖。

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执行组长陈其广更在采访中爆料,不少缺乏商业道德的“现代中药”生产企业把提取过“有效成分”“单体”的中药原料再加工切片,以饮片方式销售到药材市场上去。使得许多药厂用这种“饮片”生产出来的中成药药效大减,甚至完全失效。

北京科贝源医药科技公司总经理程增江曾在中药造假的采访中表示:“中药疗效的关键在于原料。不是原料,这样的中药就可以说是无效。药品无效就是有害。

造假程度,已经疯狂

药材市场缺乏规范化管理,让不良药商钻了空子。

目前国内中药材主要仍然以小农经济种植为主,一家一户种植的情况较为普遍。大多数从事中药材经营的都是一些药农,由于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只要注册一个经营许可证,就可以进驻市场进行销售。中药产业的初加工环节和产地初加工的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方式也相对落后,这造成了不规范的产地加工问题。

药品检测存在漏洞,准确鉴定中药真伪成了难题。

中药注重药材的道地性,不同地区的药材具有不同的药性和功效。客商以次充好,采购人员很难鉴定药材真假。中药生产环节的虚假投料无法在最终药品的检测中被发现,从而导致中药产业出现了“合格的假药”。

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保健研究中心教授吉军解释:中药材质量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始终是中药行业的难题,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药缺乏一套统一而规范的标准化体系。我国早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就开展了中药饮片标准化的研究,可现实的情况是存在炮制标准严重不统一现象。目前,国内有《中国药典》、《全国中药材炮制规范》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炮制规范三级标准,而且各标准由于缺乏约束力和权威性,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相同药材有多种炮制方法,甚至相互矛盾。

与此同时,药材价格普遍上涨,更刺激了不良药商寻找代替物资,掺假售假等行为。

中国中药协会的数据显示,自2020年下半年起,国内中药材价格持续上涨,涨幅之大、周期之长历史罕见。根据2022年的全国市场数据,超过八成的中药材出现了涨价,其中28%的中药材价格上涨幅度超过51%,6%的中药材涨幅超过181%,而有2%的中药材价格上涨幅度超过300%。

2023年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第2期药品质量抽检通告内容显示,9件不合格药品中有7件为中药饮片;同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供抽查不合格药品122批次,其中有56.55%为中药。

假药黑产,暴利营收

庞大的产业和高额的回报,催生了中药造假产业链。

近年来我国中药行业稳步增长,工信部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中药市场整体规模达到8864亿元,其中包括中药材主营业务收入1945亿元,占比约为21%;中成药主营业务收入4862亿元,占比达52%;中药饮片主营业务收入2057亿元,占比约为22%;以及中药配方颗粒533亿元。

面对丰厚的利润,总有人选择铤而走险,假中药成了某些不法商贩获取暴利的手段。

药厂部分违法人员将本应及时销毁的药渣偷偷转运至加工场地,由专门人员负责药渣烘干、漂白等技术处理,最后销往中药材市场。一名药材经营客商在短视频平台爆料:“一车药渣两、三吨才几百元,加工费一般每公斤两元。最终卖到市场的药渣价格约为中药材的一半。这两年中药材价格上涨,有时能卖到市场价的七成。

造假的黑色利益链还能够继续向终端延伸。

有人专门从事生产假冒包装袋、印刷假冒合格证明,以及假销售出库单等“造假服务”。全国人大代表朱张金一直关注中药造假,他说:“有的造假药一公斤的成本才2、3块钱,可利润回报却在10倍、甚至100倍以上。”

啤酒杯里泡枸杞,边喝可乐边补钙。疫情过后,健康资本重回大众眼帘,中药如甄嬛回宫一样升级抬咖,普通消费者在面对成分复杂的滋补调理时,仍需时刻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