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滩L+PLAZA陆家嘴广场(下文简称:陆家嘴广场)早已进入到了我上海市场项目目录名单内,是因为在2023年,我就该项目进展出过一篇相关报道《前滩陆家嘴广场紧锣密鼓筹备中,咖啡甜品“食堂”先行》,当时沿街主打全时段休闲餐饮品牌和位于B1的平价品牌已陆续呈现,一年过后,项目又有何新看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在一年前推文中涉及的内容以及项目聚焦周边商务白领、国际社区为核心打造的逻辑策略已得到验证,目前品牌均处于稳定经营状态,也为项目未来调性的延续和完善建立基础。‍‍‍‍‍‍‍‍‍‍‍‍‍‍‍‍‍‍‍‍‍‍‍‍‍‍‍‍‍‍‍‍‍‍‍‍‍‍‍‍‍‍

如今随着内场各楼层的打开,整体定位更为清晰——强“办公配套”标签足以与商圈其他主要项目形成错位,引入业态主打餐饮、悦己、体验,为商圈消费带来更多目的性选择。

餐饮作为核心品类除了此前推文中已经露出的两个楼层,目前已构成了“2层——商务宴请,3层——休闲食肆,RG层——空中花园配搭特色餐饮”的有序组合,该业态的规划拼图已趋完善。

位于RG层的餐饮品牌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2层的餐饮品牌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的主角,来自位于主打休闲食肆的3层,项目与MUSE集团合作,打造了一个“MUSE HUB共享空间”,下文作为重点进行分享评述。

首先之所以MUSE HUB选址于3层,更多的考量理应是该楼层与写字楼直连,为了便于核心客群之一——商务白领们能够获得更为便捷的体验。商业项目在写字楼连通层有针对性地布局以餐饮为主打的业态是常见的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陆家嘴广场的差异点来自于其基于客群侧重,几乎将整个3层打造为了MUSEHUB共享空间,为消费者带来更为聚焦和多样的选择。如下图所示,除了健身、美颜美体业态位于独立区域外,其余品牌均属于MUSE HUB的组成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体验类品牌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聊完楼层区域再来说说命名,可能很多读者与我类似,在没探班前会误以为MUSE HUB与市场上FOODIE SOCIAL、飨识里等典型案例类似,是又一以餐饮为主的主题空间产品。实际探班后才发现有共性,也有本质差异,而不同点才是我认为MUSE HUB值得分享的更重要因素。‍‍‍‍‍‍‍‍‍‍‍

共性在于,商业无外乎是“人货场”的不断解构、创新,餐饮业态同样如此。我们通过空间、场景的设计;品牌的招商、焕新,来保持活力和进步,不论是自行打造主题空间还是交付给集合店品牌,自营还是交付给第三方“打理”,对消费者而言皆是形式上的迭代、轮回,终究是基于不同客群的定位满足就餐、社交需求,并非例如扫码点单、电商/外卖等在技术层面的方式革新。‍‍‍‍‍‍‍‍‍‍‍‍‍‍‍‍‍‍‍

MUSE HUB共享空间的核心差异点,在命名上已进行了明示,HUB本义“集线器”,有“汇聚”“中心”之意,因此项目期望将该空间或者说3层打造为一个在某个特定时点,例如针对周中白领的就餐时间、周末家庭的闲暇时间,能够创造多样化选择和体验的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共享空间”的用法在办公领域更为常见,它有别于广义的“公共空间”,更突出一个“享”字,既有公共性,同时具有体验甚至功能性——在MUSE HUB除了最为基本的就餐职能外,空间的整体设计、布局,足以满足客人包括社交、工作、会晤、放松等各种诉求,与如今很多写字楼在特定的楼层区域打造多元共享工作空间的手法异曲同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我在实际探班后的感受,也印证了项目打造MUSE HUB共享空间的理念初衷,在对MUSE HUB有了初步的底层认知后,我们再来看下整个空间的布局、设计、构成。‍‍‍‍‍‍‍‍‍‍‍‍‍‍‍‍‍‍‍‍‍‍‍‍‍‍‍‍‍‍‍‍

与大多主题餐饮区域常选址于楼层的局部区域或者冷区有所不同,MUSE HUB在陆家嘴广场3层占据着主导地位,不论是手扶梯上行口就能遇见的主题logo还是强烈的主题感都能略睹一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重要的是,高达3000㎡的共享面积在数字上也彰显说服力,且就我个人而言,是首次探班一个涵盖到室内外多区域的主题空间,项目舍弃部分租赁收益转而增进消费者用餐体验的决心可见一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布局来看,MUSE HUB室内部分整体呈大环形动线,外围边厅引入餐饮品牌作为楼层主力,配搭美颜美体、便利店等针对写字楼客群的强目的性业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引入的品牌包括有校村炸鸡、哥哥の深夜食堂等不同菜系品类,大多为市场熟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MUSE HUB的核心设计占据整个楼层的中部公区,采用了“花园剧场”主题,这点不难理解,但凡目睹“绿意盎然”的氛围就能有所体会;当然理念层面来看,前滩片区不乏大型绿地空间,较大的尺度使其难免与高楼林立有些“各自为政”,若能将自然元素在商业空间内部进行有机整合自然效果更佳。“苔藓”是打造花园剧场的核心元素,营造山丘的连绵起伏感,充实视觉展面的同时不乏层次感;在规划层面则充当隔断之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室内部分整体在相对方正的框架内融入了尽可能多的流线型元素,沉浸于其中,我们几乎很难找到硬朗线条,也让整个空间更有亲和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配合花园剧场氛围,桌椅选择以实木家具搭配水磨石餐桌为主,与自然元素配搭相得益彰;复古铁艺路灯在纵向空间进行勾勒和点缀,略微增强场景感但并不会喧宾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室外空间由于露台的加持,使得设计层面无需太用力,更多提升外摆空间的舒适度即可,选材也更为轻盈,个人认为其核心作用是增强主题感的同时降低了场内餐饮商户的运维成本。若是重餐饮,商户都会自行打造各种外摆区域,而作为简餐楼层,则有助于品牌更好地专注于产品本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MUSE HUB还专门为商务人士设计了共享多功能会议室,以满足繁忙工作节奏对于团建用餐的需求,甚至利用空间布局,将露台景观与共享多功能会议室进行了完美融合,有景观、有餐品、有相对独立的坐席,不失为有趣的场景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气候怡人时,左侧玻璃门可完全敞开,使室内外空间得到更好的联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到场景选择,MUSE HUB的内部空间不乏巧思。常规情况下,我们都会将这类泛主题空间形容为一个“满足消费者就餐与社交需求的场所”。但我也一直认为这类说辞过于通俗普适,难以展现在设计层面的细节。‍‍‍‍‍‍‍‍‍‍‍‍‍‍‍‍‍‍‍‍‍‍‍‍‍‍‍‍‍‍‍‍‍‍‍‍‍‍‍‍‍‍‍‍‍‍‍‍‍‍‍

在MUSE HUB的室内主力区域,我们能看到以圆弧形吊顶、地坪构成的小型区块,而结合不同的造型,又能实现更多就餐、社交场景的变化。例如双人、四人、多人甚至单人等各种就餐场景。‍‍‍‍

一个圆形吊顶框架下的区域,拥有内外圈两层坐席,成为MUSE HUB的一个基本单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基础的双人及三人坐席空间摆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卡座构成的双人坐席,可通过桌椅的拼接灵活布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不同形式卡座构成的多人坐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适合一人食的坐席形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可以实现部门小规模聚餐的卡座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是“共享空间”,但并非一味只注重“开放性”,这类坐席空间的动线设计相对“私密”,旨在为有特定需求的用户提供舒适的环境。简而言之,总有一款适合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时我们过于强调流于表面的“社交属性”,一方面在多人场景中,社交行为普遍存在,它本就无需强调,例如结伴而行的两个人本就是一种社交行为,而形同陌路的两人即使坐在同一张餐桌也很难搭话;另一方面,类似我这种更多单人出行的样本,一人食是可贵的就餐场景,比如我找咖啡店码字时,四人桌并不是好的选择。因此不论是餐饮主题空间还是MUSE HUB这类更注重社交场景的设计,注重不同人群甚至单人场景的配比,是考验设计功力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这比在主题上还原了游乐场还是营造科幻感更为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在营运层面,MUSE HUB计划将会结合周边运动品牌的社群基础、露台空间等多元化的条件,以及不同品类餐饮商户的产品和内容资源,甚至衍生到周边白领、国际学校等精准目标客群,展开各类跨界互动活动。有意识地将MUSE HUB共享空间中的“享用”功能实现最大化效用,期待未来具体呈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来聊聊MUSE HUB的借鉴意义,回归到商业项目定位本身,与客群构成多元的核心商圈项目或者聚焦家庭型消费的区域型项目有所不同,前滩片区整体尚处于建设期,基于前滩太古里的集大成,周边多个商业项目都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如同陆家嘴广场更偏向于办公白领,晶耀前滩在家庭亲子运营方面投入更多,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的“各司其职”是更为务实的策略。‍‍‍‍‍‍‍‍‍‍‍‍‍‍‍‍‍‍‍‍‍‍‍‍‍‍‍‍‍‍‍‍‍‍‍‍‍‍‍‍‍‍‍‍‍‍‍‍‍‍‍‍‍‍‍

《上海商业市调特辑》中,在“家庭亲子”板块,晶耀前滩早已被收录其中,且我有提及:

值得一提的是,这几个项目各自都有优质的写字楼客群,只是在此基础上有特地针对周边家庭客做重点运营。

反倒写字楼配套领域,我甚至没有单独列出板块,仅仅将“办公比重大”作为相对指标进行参考,究其原因在于商业综合体中大多都有写字楼,而核心商圈的优质综合体往往在针对写字楼客群的运营方面也属上乘,但他们面向的整体客群又更为综合多元,因此难以成为写字楼配套典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陆家嘴广场虽然也不仅仅是面向白领群体,在我探班时也遇见不少在MUSE HUB就餐小憩的家庭客,但无论是项目自身定位还是客观竞争环境,已造就了办公客群作为其核心客群的既定事实。因此,某种程度上陆家嘴广场具备了成为典型办公配套商业项目的条件,而3万多㎡的体量参考样本在主流市场更是难得的参考样本。MUSE HUB共享空间的达成,让陆家嘴广场在精准定位及运营层面多了一层更为深入的看点以及极其直白的目标——为客人创造更好的就餐、社交环境和体验。‍‍‍‍‍‍‍‍‍‍‍‍‍‍‍‍‍‍‍‍‍‍‍‍‍‍‍‍‍‍

长远来看,类似MUSE HUB这样的区域,其设计和品质,理应成为更多同类商业项目可参考的配置。我一直认为衡量一个市场的商业水平不能只看“头部”所触达的上限,而是在于中腰部发展水平能够达到怎样的层级,这其中就包含了大量以办公白领客群为核心目标客群的项目,打造好多元定位的“白领食堂”以及社区休闲社交空间,甚至这类项目的共同责任。陆家嘴广场从2023年我写的推文已能看出正在潜心耕作,而MUSE HUB的亮相以及项目从始至终的整体定位策略,彰显其致力于打造“顶级办公配套商业”典范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