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是南宋第一位皇帝,他长寿达81岁,但在56岁的时候就选择让位。这个决定充满谜团,因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通常会牢牢抓住权力至死方休。

赵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一,身体原因。赵构晚年饱受疾病困扰,多年的戎马生涯使他落下了严重的隐疾,身体衰弱不堪。56岁时,他的腿部疼痛加剧,连走路都困难,难以处理繁重的政务。

其二,心理隐忧。靖康之难的阴影一直笼罩着赵构,使他心有余悸。他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屈辱,不愿重蹈覆辙。再加上南宋偏安一隅,难以平定北方的金兵,这让他感到心力交瘁,难以承担治国重任。

其三,朝堂争斗。赵构登基后,朝堂内部派系林立,朋党纷争不断。高宗宠幸秦桧,打压异己,使得朝政昏暗,民怨沸腾。赵构深知皇权不稳,恐有皇位易主的危机,于是选择主动让位,以保全皇室。

其四,立嗣之争。赵构没有子嗣,一直难以确定继承人。他曾考虑过立亲子赵旉为太子,但赵旉不幸早夭。后来,赵构选定自己的养子赵昚为继承人。56岁时,赵构禅位于赵昚,希望新君能重振大宋雄风。

宋孝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即使赵构选择让位,他仍然牢牢控制着政局。他以太上皇的身份垂帘听政,干预朝政,直至去世。这种权力交接方式看似退让,实则是一种委婉的权力转移,同时也体现了赵构对皇权的留恋。看似奇怪的退位,其实源于宋高宗对形势的深刻认识。

绍兴和议签订后,南宋与金国表面上维持了20年的和平。然而,这层脆弱的和平被金国海陵王的撕毁协议所打破,金军再次挥师南下。若非采石大捷和金国内部的动荡,1163年很可能成为南宋的覆灭之年。这场危机让赵构意识到,当年求和的决定是多么愚蠢。

新继位的孝宗皇帝立即为岳飞平反昭雪,而赵构对此并未加以阻拦,也表明他已对当年的作为追悔莫及。经历过战争的洗礼,赵构明白自己已无力继续执掌朝政。他深知,如果不能收复中原,南宋迟早会亡国。因此,他选择了退位,希望以此唤起国人抗金的决心。

岳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构的退位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他深知自己年迈体衰,已不适合率领国家继续与金国抗衡。同时,他也明白,南宋的衰弱源于自身积贫积弱,只有励精图治,改革弊政,才能重现宋朝昔日的辉煌。

赵构的退位之举,既是出于对国家的前途担忧,也是出于对责任的担当。他希望通过退位,激发朝野上下抗金的斗志,也希望以此换取南宋一段宝贵的休养生息时间。

后世史家对宋高宗的退位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缺乏帝王气度,怯懦无能;也有人认为他识时务,顾全大局,为南宋的长远发展做了铺垫。无论评价如何,赵构的退位之举,都反映了他对当时形势的深刻认识,以及他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忧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要一个迷恋权力的君主主动让位,毕竟难以开口。所以赵构制造了“孟太后托梦”这个借口,右仆射范宗益也进谏让位。退位必须名正言顺,这就是政治策略。

既然退位,继任者必须慎重考量。赵构本人没有亲生子嗣,太宗后裔在南宋势力庞大,光宗系宗室就有上百人,但他都没有选择。

最终决定收养赵匡胤后裔赵昚,这是出于几点考虑:首先,赵昚如果称帝,可以加强北伐的正当性,因为他代表正统的宋朝皇统。其次,赵昚亲生父亲官职低微,对赵构不构成威胁。再者,北方的金国傀儡政权,一旦有了赵昚这个“正宗”皇帝,就名不正言不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果证明,宋高宗的退位和选择是非常英明的。赵昚即位后,力主北伐,起用主战派,清除秦桧余党,加强集权。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赋税,百姓富足,史称“乾道之治”,是南宋国力鼎盛时期。可以说,宋孝宗是南宋最英明的皇帝之一,宋高宗的决定让他登上了历史舞台,从而延续了南宋的国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