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的春节档,就是一个巨大的闹剧,抓马程度前所未有。

在刚刚收官的春节假期里,全国电影市场录得了80.16亿元的票房成绩,相较于2023年增长了18.47%,刷新了春节档的票房记录。

仅从数据而言,今年已经毫无疑问碾爆了去年,但奇怪的是,今年整个档期并没有很明显的红火体感,经常看电影的朋友应该感触最为明显,相较于去年两部头部电影《流浪地球2》和《满江红》在全网掀起的惊涛骇浪而言,今年的头部影片《飞驰人生2》和《热辣滚烫》显然逊色不少。

甚至就连场外因素所激起的讨论都比春节档电影本身要多。

由知名歌手薛之谦分享观影体验所引发的屏摄风波,让许多从业人员和观影消费者在网上展开了强度不菲的对线,一边讲观影纪律一边讲消费体验,吵得那叫一个昏天黑地,现在也没掰扯明白。

与此同时,连续四部电影的撤档下画,也让2024春节档成为了有史以来撤档数量最多的档期,重重因素叠加之下,这个史上票房最高的档期最后却落得了一地鸡毛。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情况?作为2024年电影市场的开端,这个春节档又反映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哪些变化呢?

01

今年春节档之所以给人一种哑火的感觉,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电影的质量。

一般来说,电影能激发大家讨论无外乎两种因素:质量太高和质量太低,去年的两部电影正好全部踩中,才有了一个热度空前绝后的春节档。

而今年春节期间上映的几部电影,其影片质量的呈现并没有给观众带来眼前一亮的冲击,同时影片内容的整体把控又没有如去年的满江红一般出现崩盘和所谓的大制作、一镜到底的笑话,整体而言都在及格线以上,没有超神表现。

换句现实点的话说就是,中庸。

以豆瓣评分来看,春节档的几部电影几乎都在7.9-7.7分区间徘徊,鲜有大幅领先者,唯一一部口碑崩坏的《破战》,也由于上映时间晚、票房极低,难以构成大范围的观影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影片质量平庸,为何票房记录还能刷新历史?

这就要回到各部电影具体的票房成绩和宣发策略来聊聊了。

今年的春节档在上映前其实就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诟病:喜剧扎堆

热辣滚烫、第二十条、红毯先生等6部定档大年初一上映的电影中,有四部影片在类型中加入了喜剧主题,还剩两部尽管仍然保持着励志、爱情的主题,但在宣发中却都不约而同的采用了带有喜剧元素的宣传物料。

整个春节档,几乎只剩下了喜剧片。

但真正走进电影院看过其中一两部的朋友应该都清楚,今年整个档期,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一部喜剧片,几乎所有的电影都只是在主题片中穿插部分喜剧段落,以此标榜自己是喜剧电影。

02

片方们之所以要费尽心思蹭上喜剧的原因,在于2022年春节档的史诗级滑铁卢。

那一年的春季档,除了一个超级头部水门桥之外,其余电影全部哑火,只有事前不被人看好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凭借着春节档唯一喜剧片的名头,一举斩获13.9亿元的票房,成为了最大的黑马。

2022年春节档结束后,业内有过反思,认为春节这个合家欢的氛围,需要提供喜剧片供消费者选择,现在来看,春节档似乎只剩喜剧片了。

类似这样的事情,其实并不是第一次在电影市场上演,2019年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在国庆节期间一举斩获31.7亿的票房成绩,让国庆节在此后几年里成为了主旋律的专属票仓,票房成绩也是一年更比一年高,直到大众对题材出现审美疲劳后,才让主旋律热浪逐渐退坡。

另一方面,今年电影时长相较去年大幅缩短,简单地换算一下,流浪2比飞驰2多出50分钟,相当于同一个厅,每放映3部《流浪地球2》就能放映4部《飞驰人生2》。

在高场次的堆叠下,短时长的影片观众的流动更快,票房收益更大。

除此之外,今年的春节假期相较往年更长,并且还在其中嵌套了情人节,以上种种原因共同塑造了今年创纪录的80亿票仓成绩。

但也恰恰是这种宣发口径的极度统一,造就了今年春节档史无前例的撤档风暴。

影片质量口碑和宣传路径的一致,所带来的结局就是大家票房也出奇的一致。

截止2月18日,头部影片《热辣滚烫》和《飞驰人生2》分别录得27.24亿和24.03亿的票房成绩,难分伯仲,而第二梯队《熊出没》与《第二十条》同样分别录得13.92和13.42亿的成绩。

但票房的总量有限,有成王自然也有败寇,今年,这些败寇输的比往年还要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以历史数据来看,历年春节档的尾部梯队,尽管沦为炮灰但仍然能够斩获2亿元以上的票房,对一些小成本电影或文艺片来说,这是一个还能接受的成绩,但炮灰到今年这个程度还是相当少见的。

率先宣布撤档的《我们一起摇太阳》,上映5天票房仅8950万;上映8天撤档的红毯先生,票房8000万。

必须再次强调的是,今年春节档的几部电影,在影片质量上大体是同一水平线的,以已经撤档的《我们一起摇太阳》为例,其在豆瓣的评分为7.9分,即使是6.9分的《红毯先生》,在社交网络上的口碑也还不错。

它们出现票房败北有很大原因在于选档失误,这也是今年撤档电影如此之多的原因。

截止2月19日,春节档8部上映电影已经撤档4部,50%的撤档率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让整个行业沦为一地鸡毛。

鸡毛在哪里?

撤档对于电影行业来说并非新鲜事,但今年的几部影片不约而同的选在了档期临近结束的时间,这种蹭档期的行为在惊掉一地眼球的同时,也暴露出中国电影上下画的无序性:在如今的行业,撤档是一种商业行为,由片方决定,没有明确的行业规则约束。

当然,撤档并非毫无损失,一部电影的上映通常需要伴随宣发推广及演职人员的路演公演档期,这些毫无疑问都是有成本的,尤其是在春节档这个时间,宣发费用的占比有时甚至会比电影制作成本还要高,去年的票房冠军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从能查到的数据来看,历年春节档影片宣发费用普遍在1-2亿元左右,比如捉妖记2的宣发费用接近3亿,唐人街探案2约为1.5亿;红海行动约为1亿元。

而宣布撤档的红毯先生和摇太阳,从节前的宣发力度来看,他们和热辣滚烫、飞驰2几乎在同一水平,这意味着营销费用保底1亿,改档上映,所有的前期投入全部打水漂。

另一方面,重新上映的影片依然逃不开需要再次营销的费用成本,这种重复投入无疑提高了片方的回本门槛。

以红毯先生为例,制作费用2.6亿,加上两轮营销,总成本约为4.6亿,其回本门槛由此前的10.9亿拔高至13.8亿。

国内的电影消费又是以档期为主,这意味着想要回本,影片只能向后挪至五一或者暑期档,无论是资金占用成本,还是演职人员的档期费用,都是不小的负担。

总而言之,撤档是一种商业决定,虽然目前没有行业规则约束,但这种行为并非没有代价,国内也不乏有撤档重映依旧拉胯的片子,比如去年春节档撤档的《中国乒乓》,在重新上映后仅斩获1亿票房,制作方因此亏损3.2亿,成为去年亏损最多的电影。

有趣的是,红毯先生最初定档11月,后被片方改至春节档,这种行为在现在看来可以说是把脑袋往枪口上送了。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是的,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但这还不是最鸡毛的,当从业人员们开始在网上广泛指责观影群众之时,这场春节档终于不可避免的由“喜剧”向“闹剧”滑坡了。

2月15日,著名歌手薛之谦在网上分享了自己观看飞驰2的观后感,由于在其中插入了几张电影画面,这篇文章在广泛传播后被诸多业内人士指责为盗摄,由此在网络上掀起了激烈的讨论,其核心议题为:看电影拍照,算不算盗摄和侵权?

这场讨论的本身我们就不展开了,因为这超出了商业范畴,也不是一个视频三两分钟就能讲清楚的,我觉得这场风波所形成的原因,才是更值得讨论的。

同样的一个行为,在不同地点是有完全不同的反应的。

在电影节里,你举起手机对着屏幕拍照,身边的人和周围的工作人员,有很大概率会过来提醒你不要屏摄,但在春节期间,你对着屏幕举起手机拍照,在周遭众人看来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用户群体,是造就这两种差异的原因。

对影迷和部分从业人员来说,电影除了是一段视频以外,更是一件艺术品,业内的诸多规则规范也都是基于此建立的。

但对于更为广大的消费者而言,电影只是一件商品。

春节档,是整个中国电影市场最下沉、增量观众最多的档期,以今年的票房数据为例,超过53.4%的票房份额来自三四线城市,35岁以上的观众占比达39%。

而根据中国电影市场分析报告显示,我国的电影消费者中,有一半左右每年只看一场电影,这其中,又有大部分人是在春节期间走进电影院的。

面对这些消费低频、大体量的用户群体来说,电影行业内墨守成规的艺术性和行业规则规范是没有意义的。

对于电影产业乃至从业人员本身而言,与其和消费者漫天对线,还不如沉下心来老老实实做市场教育,引用公众号《毒眸》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要先有产业,才有艺术施展的余地。

过去一年里,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在向消费者低头,中国电影行业,显然还没到能免俗的地位。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视频的全部内容,我是爱讲商业的咨云君,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