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副中心站:亚洲最大交通枢纽

2024年2月2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站台层的最后一块混凝土浇筑完成。

也就是说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已经顺利完成了建筑结构的主体工程,整体工程进入了设备安装和内部装饰阶段。预计该工程将于2024年底通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位于北京市通州区,靠近北运河和东六环,处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空间结构的交汇点。占地面积大约有70公顷,是亚洲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土方工程量约为1300万方,相当于七个昆明湖的面积之和。总建筑面积达到108.7万平方米,相当于北京的三大火车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和北京站的总建筑面积之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设有两座城际铁路车站,分别是京唐(京滨)城际铁路站城际铁路联络线站。另外,还将联合多条地铁线路,其中包括已建成的6号线,目前正在兴建的地铁平谷线,以及规划中的M101线路

除了铁路和地铁,交通枢纽还规划有接驳场站、配套公共服务空间及市政配套设施,能够实现高效的交通转换和便利的公共服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的建设还考虑了绿色生态的环境设计,力求打造一个站城一体、产城融合的智慧交通枢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市副中心站的地下建设规模大约为128.3万平方米,主站房覆盖了约37.9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包括三层地下空间和8个站台,支撑着14条铁路线。

在交通高峰期,这个站房能够承载最多8000名乘客,预期将显著提升北京,以及周边京津冀地区的交通运行效率便利性。此外,该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预计将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将通过提供便捷的交通网络,吸引更多商业投资和公共服务设施,从而激发周边地区的经济活力和社会进步。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是要建设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商务区和示范区,实现城市与交通的融合。

到2025年,预计基础设施将得到完善,吸引商务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入驻。预计到2035年,该区域将新创70,000个工作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商务金融领域将提供大约50,000个岗位,而城市服务和配套设施领域则会贡献大约20,000个岗位。该地区以其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统、宜居的环境和充满活力的创新氛围,将建成一个国际一流的融合发展典范。

逆作法工艺克服施工挑战

但同时,巨大的成就背后一定有着巨大的付出。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的建设,一路遇到了数不清的困难。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用了盖挖逆作法工艺施工。这种方法与传统的自下而上的建筑方式不同,它首先完成桩基、地连墙、桩柱一体化施工,然后先施工顶板,逐层向下开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这种逆作法理念先进,但施工难度大,要求高,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团队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例如自研混凝土自卸浇筑,展现了高水平的工程技术能力。

与传统的明挖法施工相比,逆作法能有效避免地下水位下降造成地面沉降的问题。鉴于项目临近的居民区、京哈铁路、东六环路及大运河等多种因素,采用逆向操作成了唯一的解决办法。

另外,在中铁建设集团的施工区域内,有105根钢管柱作为火车行车线上的“线间柱”。安装这些柱子时,必须确保它们的位置和垂直度符合要求,以确保不会对铁路行车安全造成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与北京工业大学的博士团队合作,开发了一种垂直度控制仪,能够将垂直精度误差控制在千分之一以内。

随着工程的深入,施工团队遇到了多项挑战,这个问题涉及到几个方面:首先是运输大量材料的困难,其次是施工现场空间狭小,然后是钢筋工程体量庞大,最后还有吊装安装的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克服这些难题,工程队采用了BIM技术优化算法,开发出了新型的钢—土马道协同集约化物料运输体系。该系统既能确保施工过程中的通行需求,又能极大地降低必须保留的土方体积。

它通过预装钢板技术,将钢结构与站房的主体结构有效结合,进而增强了整个运输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在整个工程中,还面临了地下埋着高压燃气管线和输油管的挑战,这要求项目团队建造混凝土栈桥以进行管线的导改,同时确保隧道和其他结构的安全施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在隧道内设置混凝土支撑与钢倒撑,确保了周边土壤稳定。该项目特色在于隧道底部使用了预制模板,结合工厂化生产和现场快速组装,有效缩减了施工周期。

此外,项目部采取的盖挖逆作法不仅解决了施工中的多项难题,还通过使用混合了再生材料的回填土,实现了项目绿色建造的要求。

此前,03标段7a区的超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工作顺利完成,刷新了大体积单次浇筑的记录,并为地上240米超高层地标性建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副中心站引领全球最大地下枢纽发展

作为全球最大的地下交通枢纽之一,北京副中心站的预计客流,或将达到每日45万人次

该枢纽将连接北京的机场和环球影城主题公园,成为人们便捷出行的重要枢纽。这个中心不只是交通的连接点,更是城市生活的共享空间,体现了以交通为核心的城市发展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类项目不仅重塑了城市的交通网络,还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特别是在地下商业空间的开发方面。通过有效整合多种交通模式——包括地铁、城际列车以及公交系统——这些枢纽成为了城市内部和周边区域之间无缝连接的关键节点。

地下商业中心的兴起,也是大型地下交通枢纽项目中的经济价值体现。地下商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当时这种模式被视为城市商业活动和零售业的新前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地下商场没扛过消费模式变化的“毒打”,惨淡收场。然而,随着近年来地铁的兴建,地下商业中心再次兴起。只不过,如今的地下商业中心,与十多年前的地下商业街已经大为不同了。

如今的商业空间不仅为乘客提供了便捷的购物和餐饮服务,还吸引了大量的非乘车人流,成为了城市中重要的商业和社交场所。

从上海的陆家嘴地区可以看出地下商场经济的发展与变化。陆家嘴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例如,陆家嘴地下连廊系统,不仅为行人提供了便捷的通行方式,避免了地面交通的拥挤,还促进了地区内商业活动的发展。该地区的地下商场拥有超过300家店铺,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和游客。

这些地下空间不仅连接了多条地铁线路,还集成了购物、餐饮、休闲等多种功能,有效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大型地下交通枢纽及其附属的商业设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们通过优化交通流动、减少地面交通拥堵、提升空气质量和促进经济多元化,展现了一种向更环保、更高效、更宜居城市转型的路径。

特别是在应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挑战方面,这种综合交通和商业开发模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