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原以为我这个系列写到第二十七位就不会有了,因为加拿大联邦和魁北克对于新的留学生和移民们的门槛越来越高,很多人知难而退,尤其是华人申请过来的数量断崖似地下降。

没想到的是,这个正月还没到十五月儿圆呢,就听说了一个女人领着初中二年级的男孩儿,1月30日登陆到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的消息。

而这个女人居然机缘巧合辗转地联系上了我,于是让我知道了她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趟过圣劳伦斯河的女人们(二十八)

在东北的某个城市开过几年美容院的吴女士,是从孩子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开始张罗办理到加拿大留学的。据她自己说,她在被移民局拒签过两次之后都开始有放弃的念头了,因为她以为不太可能通过了。

让人意外的是,中介通过申诉等办法,居然在第三次成功获得了签证。而加拿大的二月份也算是春季新学期的开始月,所以她迅速地整理行装,于一月底来到了蒙特利尔。

我问她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来加拿大,还是最近几年十分排斥英语人士的地方?毕竟你的孩子没有什么法语基础啊。

她回答是两个理由:

第一,因为在国内幼儿园升小学的阶段,她没有给孩子报学前班,很多小学的知识她的儿子都没有学到,所以入了小学之后(据说是市级重点)各种跟不上,老师不但没有安慰鼓励和支持,甚至还有一些语言刺激。导致孩子自卑,不受关注,没有存在感,还引发身体健康出现了一些小问题。这些都让她这个母亲很崩溃。到了五六年级之后,稍微好转了一些,但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一直是不上不下。这在当地的竞争中是不太可能胜出的。也就意味着很可能没有大学上。

(这样看来,全面取消教辅还是非常有道理的,至少消除了不正常的揠苗助长和本不应该发生的差别性对待。)

第二,她在蒙特利尔有个类似闺蜜的朋友。二人多年前还合伙买了一个公寓,现在涨了一些,如果卖掉会是一笔不错的收益。再说,她们过来在当地也有个照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理说,她也是来自于东北,对于严寒和萧瑟并不陌生,可是来蒙特利尔不到三周,她就有了快要抑郁的感觉。

其一,语言不通,这里到处都是法语标志,英语很多人会说,可惜她并不精通;

其二,闺蜜住在周边的城市,见面并不容易。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解决;

其三,生活成本很高,便利程度跟国内相差太大。刚到什么都不懂,也没买车,这在严酷的冬季真是不容易;

其四,中介并不给力,除了例行公事解决一些入学,签证等事宜,很多信息不愿或者也没时间充分指导。(跟没有太多赚头也有关系)

其五,孩子初二了,来了之后只能入法语学校,(一是魁北克的要求,二是法语公立学校免学费),因为不懂法语听不了正课,要先去学校准备的欢迎班,至少一年。还要自费入校外盈利性质的培训班学习法语,这一关过不去,无法正常学习。私立法语(当地最好的学校)更是不要想;

其六,这里的花费按照加元来算,母子两个人最少也要6-9万加币。可她自己说的钱数,我认为撑上两年都够呛。她说她可以回去接着开美容院,让孩子爸爸来陪。

我问她,孩子爸爸怎么来?她说:中介说孩子的学签续完了,就给父亲申请旅游签。这个周期最快也要4-6个月。这意味着她要在那里跟孩子适应半年,花钱遭罪带焦虑。孩子爸爸的签证能否下来还是未知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算孩子爸爸的签证拿到了,也到了加拿大,她也就要马上回国开始创业,还是两地分居;还是要拼命赚钱省吃俭用供孩子。

只要孩子能乐呵呵地有所成就,我累死了也无怨无悔。(这是她的意思)

我跟她说:一个孩子的成才需要大致三个条件:天资、习性、平台。

三者缺一,问题不大;三者缺二基本没戏。

言外之意就是:如果你在国内能找个合适的平台,培养好的习性出来,哪怕天资不是那么超群,有点儿出息还是不难达到的。

留学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而对于她来说,无论是否出国,能成为更好的她自己,才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才能给孩子最大的示范。

接下来的挑战,其实是她跟孩子各有各的挑战。对,还有远在国内的她老公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祝她们好运!也祝所有在外的华人们2024年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