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交通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编辑整理 :双一流高校

日前,西安交通大学全球健康研究院、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讣闻:洛杉矶时间2024年2月17日晚11点30分,美国流行病学院遴选院士和终身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海外知名讲座教授、武汉大学珞珈讲座教授、前公共卫生学院(健康学院)兼职教授、Global Health Research and Policy杂志奠基人陈心广先生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罹患食管癌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0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心广先生为推动中美公共卫生和全球健康领域的人文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多次受邀来武汉大学等单位开展学术讲座、授课和学术交流,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爱戴,特别为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培养了多名优秀硕博学生和师资教师。在陈心广先生的建议下,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经过两年试刊,在2016年正式创办了我国首个全球健康英文杂志Global Health Research and Policy,陈心广先生先后担任创刊执行主编和外籍主编;同时其还在全球健康学本科“十二五”国家规划系列教材中作为第二主编组织编写了我国首部《全球健康研究方法》教材。

陈心广先生的逝世,是全球健康与流行病学领域的巨大损失。我们痛失了一位优秀的学者、可敬的同仁和亲爱的朋友。谨向陈先生的家人及亲友表示深切的慰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心广先生生平

陈心广,1954年3月2日生,湖北天门人,生物统计与流行病学博士,流行病学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美国流行病学院遴选院士,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终身教授,先后担任武汉大学珞珈讲座教授、公共卫生学院兼职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海外知名讲座教授和全球健康研究院教授,美国流行病学学会出版委员会委员,Global Health Research and Policy创刊执行主编、外籍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Global Health Journal创刊副主编,人卫出版社全国高等学校全球健康学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人卫出版社世界卫生组织信息和出版合作中的专家委员会委员。

陈心广先生于原武汉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获得预防医学学士学位,原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得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学位,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夏威夷大学获得人口学研究硕士学位和生物统计/流行病博士学位。自1999年起历任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美国维恩大学副教授(终身教授系列)和终身教授,佛罗里达大学终身教授。自2000起每年多次参加和主持NIH课题申请的评审工作。美国统计学学会终身会员、美国公共卫生学会会员、心理和生命科学混沌理论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面包括全球健康、流行病学和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在全球健康的理论体系、青少年健康行为、艾滋病、新冠肺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社会资本与健康行为、系统理论和新方法方面有所建树。在全球健康和流行病方面具有很高的国际影响力,为领军性专家。陈老师尤其在混沌理论和非线性非连续系统理论和方法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从1999年以来,陈心广先生共主持和参加了60多项由NIH、州政府、大学和民间机构资助的科研课题。其中亲自主持的课题有20项,累计经费2490万美元。课题包括通过卫星辅助抽样来研究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民工健康问题、大规模国际合作关于中国青少年控烟和巴哈马青少年艾滋病防控、量子动态模型和概率离散模型等高级方法学的探究、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健康的影响研究等等。

陈心广先生总共发表同行评议的论文和论著章节350多篇,包括在具有高影响力的杂志和出版社发表,如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JAMA Network Open、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Epidemiology and Psychiatric Science,等。文章累计引用9237次,H指数达到 56(诺奖得主的H:35-70)。自2019年起,先后作为共同主编和主编出版四本教材和专著,第一本为《全球健康研究方法》中文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本是专门为全球健康和流行病编写的统计学方法(《Statistical Methods for Global Health and Epidemiology》英文版),第三本是专门为全球健康和流行病专业的研究生编写的计量流行病学教材(《Quantitative Epidemiology》英文版),由知名出版社Springer Nature出版。第四本为武汉大学规划教材《调查研究方法与技术》,正在出版。

陈心广先生在美国工作期间,共培养了24名研究生,包括13名博士;并为武汉大学、武汉疾控中心、广西医科大学等单位培养了8名博士后和12名进修人员。在美期间,陈老师曾经受聘中国长江流域四城市公共卫生项目专家组组长、武汉市卫生局外籍公共卫生专家、武汉市疾控中心特聘专家/客座教授,不但无偿为国内公共卫生事业服务和人才培养呕心沥血,而且推动了在疾病预防方面的中美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