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戴笠之死”堪称民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他死后,周恩来说了十六个字:“戴笠之死,可以让我们的革命提前十年成功。”若干年后,败退台湾且一直对戴笠之死耿耿于怀的蒋介石则感叹:“雨农(戴笠字)不死,我们今天也不至于撤到台湾。”

周恩来和蒋介石对戴笠的评价,都在论证一件事:戴笠此人,非比寻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戴笠

戴笠的外号叫“蒋介石的佩剑”,光从此名就可知:他与蒋介石的关系非比寻常。实际上,戴笠的命运正是在遇见蒋介石后,才开始逆转。

遇见蒋介石前,即30岁以前,戴笠的人生多少像“混日子”,他当过小学老师、去过少林学武、去闯荡过江湖,甚至还回老家开过武馆,他在家乡组织过“自卫团”,在苏浙战争中抵抗过闽军的入侵。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戴笠很可能就是个“混混”。好在,他终究在30岁这年做了一件正儿八经的事:考上了黄埔军校。

30岁入黄埔军校,无疑是大龄,戴笠的“大龄特性”,引起了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的注意。在学校期间,戴笠又做了一件事并成功得到了蒋介石的好感:他搜集学校的各种情报,通过专人交给蒋介石。而这些情报,多是共产党渗透的情况。

戴笠搜集这类情报,无疑是在做对他自己而言的“正确的事”,他早就已经敏锐觉察到了蒋介石的“清共”的意图。他比谁都清楚:要讨好一个人,最关键是“把他想要的给他”。

戴笠还成功摸透了蒋介石的脾性,他发现:蒋介石有任人“唯亲”的癖好。这个“亲”有几种,第一种是亲戚、老乡,第二种是黄埔嫡系,第三种则是跟他本人很“亲”,即忠心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介石与戴笠

戴笠欣喜地发现:前二者他都能满足,他是蒋介石老乡,他还是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那么,剩下的部分就是“表忠心”了。

经过分析戴笠确定了蒋介石所想要的“忠心”的模板:奴才+人才。人才并不难得,难得的是会做奴才的人才。做奴才不仅要能任劳任怨,还要任打任骂,关键,还要懂得捋主子的毛。

戴笠的这层领悟,很快让他在与蒋介石的相处中越来越“如鱼得水”。他逐渐总结出了一条“捋毛技巧”:每次与蒋介石商量对策,他都想出两三套方案,放在不同的口袋,待打探清楚蒋介石的真实意图后,再掏出与其意图相近的方案。

蒋介石多疑,于是戴笠每次与蒋介石密谋时,一旦涉及敏感话题,就只做口头汇报。对于蒋介石给出的指示,他也只用脑子记,而坚决不做笔录,这样做,当然是为了避免留下证据。

每次发布一些敏感的指示,他都只讲“奉谕”,究竟奉谁的“谕”,从不做任何解释。

除此之外,蒋介石每次骂他,他都只侧耳听着,摆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哪怕蒋介石无缘无故对他打骂,他也从不反驳半句。

很快,戴笠一路高升,蒋介石在南京秘密成立中华民族复兴社后,戴笠任复兴社特务处处长,戴笠在此间开始发展其情报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戴笠

戴笠比谁都清楚,自己能否高升全看蒋介石的心情,而蒋介石的心情,则多少在于“自己如何表忠心”。很快,戴笠迎来了他的机会——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兵变,在西安囚禁了蒋介石。当宋美龄提出要戴笠陪同前往时,他立马意识到:表忠心的机会来了。戴笠决定前往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非常清楚,自己虽提供过张学良可能会反的情报,可这么大的事,他没能避免,已是失职。

蒋介石被囚禁后,情绪几近崩溃,他尚不知自己还能否活着回到南京。在这种情境下,戴笠毅然前往,本就是“表忠心”了。可戴笠明显觉得这还不够,于是,在这期间,他还专程写了一封遗书,遗书上满满当当,全是他对“领袖”的赤胆忠心。以下是遗书全文:

“自昨日下午到此(西安),即被监视,默察情形,离死不远。来此殉难,固志所愿也,唯未见领袖(蒋介石)死不甘心。领袖蒙难后十二日,戴笠于西安张寓地下室。”

根据后来的史料记载,期间的戴笠一直和宋子文共同行动,张学良对他们是好吃好喝供着,丝毫难见“离死不远”的迹象。但这封遗书,却踏踏实实地给蒋介石留下了“忠心”的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学良与杨虎城

后来,戴笠终于见到蒋介石后,更是充分发挥其演技,上演了一场“忠心护主”的戏码。

那日,蒋介石见到戴笠后,因心里不痛快,竟大吼道:“你来干什么,给我滚出去。”普通人听到这话,八成会恼怒,可戴笠是修炼了“奴才术”的,他早已能灵活应对蒋介石的各种打骂。他见蒋介石骂他,竟当即嚎啕大哭起来。

蒋介石虽不知道他哭什么,却终被他的哭声打动,也被他的忠心打动。

之后不到两年,国民党特务处扩大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戴笠荣任副局长。

抗战时期,戴笠领导下的军统立下了汗马功劳,有一项数据显示:军统共搜集日军情报约100万件,对日伪破坏2000多次,暗杀日伪人员近2万人……

整个抗战期间,军统正式登记在册的牺牲特工人数达到了近2万人。

能做出如此贡献的军统,离不开其庞大的情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