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书法史的人,皆知米芾不喜颜真卿,曾批判曰:“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如俗品”,又说:“后世丑怪恶札之祖,此古法荡然无遗矣”,由于颜真卿一改“二王”书风,追求肃穆拙朴的势态,笔画雄健宽博,尽显阳刚之气,与王羲之的秀逸柔美完全相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在王羲之“小迷弟”米芾的眼中,“颜字”笨拙丑陋,再加上颜真卿崇尚“篆籀笔法”,融合了碑学的劲峭敦厚,美感不直观、个性,更是惹到米芾的厌恶,所以称其为“丑书”鼻祖,批判他败坏古法,那么颜真卿的书法,真如米芾所言无一是处吗?实际并非如此。

颜真卿一生创作了许多的经典名帖,例如《祭侄文稿》、《争座位帖》、《颜家庙碑》等,这一些作品在书法界,可以排进前10,他自身亦冠有“亚圣”之称,不过上述作品,要么写于郁愤、悲痛之时,点画持涩苍劲,多有涂抹修改,要么刻入石碑,字体庄严浓重,不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一直无法得到正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了一件颜真卿67岁写的草书,展现了“颜字”飘逸畅达之美,被文征明视为“颜书第一”,狠狠打脸米芾的“俗品”批判,彻底摆脱“丑书”之名,此作就是《刘中使帖》,写于唐大历十年(775年)。

彼时颜真卿听闻军中传来捷报,心中愉悦兴奋,遂挥笔而作《刘中使帖》,全文共计41字,内容曰“近闻刘中使至瀛州,吴希光已降,足慰海隅之心耳。又闻磁州为卢子期所围,舍利将军擒获之。吁!足慰也”。

卷中笔画饱满瑰奇,行笔与情感、文辞密合无间,前半部分情绪较为平和,结字、用笔略微缓和,例如“闻”、“吴”等字,还能看出楷书的端庄势态,但随着篇幅的递进,情绪逐渐激烈,从“又闻”开始,点画飞动潇洒,犹如江河倾泻,线条丰润婉转,极具力量和流动之美,水平几乎与《祭侄文稿》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