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亚有一个奇葩民族,他们说中国话却不用汉字,而这竟与苏联有关。

这个民族就是东干族,其实如果往根上追溯,他们本就与中国血脉相连,其先人大多数都是由我国西北地区迁入中亚的回民群体。

在外迁的过程中,东干人也把家乡话带到了中亚。时至今日,在东干人聚居的村落里,我们依然能听见熟悉的西北方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在苏联的强势干预下,东干人现在所写的文字与汉字毫无关系,转而耗费了近三十年,创造了与俄文更加接近的新民族文字。

当年东干人因何要迁居中亚?苏联为什么要干预东干人使用哪种文字?现如今东干人对中国又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下面我用咱陕西话推介一下哈萨克斯坦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5年5月,在西安举行了一次第十九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的项目对接会议,来自哈萨克斯坦的与会者安胡塞一开口就是地道的陕西话。

随着乡音在会场上响起,在场者不约而同地爆发出了阵阵惊叹,紧随其后的就是热烈的掌声,毕竟很多人都没想到哈萨克斯坦竟然还有人会说陕西话。

更值得一提的是,安胡塞确实是土生土长的哈萨克斯坦人,只是他的祖上是由中国西北地区移居到哈萨克斯坦的东干人,这事还要从一百多年前说起。

那时候中华大地上还是清政府说了算,但是腐朽的满清已经到了强弩之末,面临的国内外的环境比较严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方面,自打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列强就开始以残暴的手段蚕食中国的土地。随之而来的就是,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

另外一方面,清政府在列强那里吃了大亏,却不敢再与列强硬碰硬,只能把威风都耍在老百姓身上。

在面对高额的赔款时,清政府只能持续加深对底层人民的剥削。可是有压迫的地方就会有反抗,清政府的层层盘剥最终激起了民众的强烈反抗。

尤其在新疆、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由普通民众组织的起义更是此起彼伏,很多少数民族群体也参与了这些起义,其中就包括了如今东干族的先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是那时尚未形成东干族这一概念,他们在迁往中亚之前都属于回族。说来奇怪,虽然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但是满人治下的各民族关系却并不和睦。

再加上朝廷加重了对地方的盘剥,且就算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官员也基本都以满人和汉人为主,所以部分贪官污吏更是变本加厉地欺压少数民族。

拿天高皇帝远的西北地区来讲,这里的回族人本就对自己的处境有所不满,现在还要承担越来越重的税赋徭役,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不堪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及同治末年,陕西与甘肃一带的回民终于忍无可忍,大规模回民暴动因此一触即发,只可惜随之而来的却是回族历史上的一场浩劫。

原来是突如其来的回民暴动虽然令人措手不及,但那时的清政府还没把祖上留下的家底败光,镇压少数民族暴动并不算难事。

到了同治五年,被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曾奉命率湘军入陕甘作战,渐渐地回民就明白了自己大势已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来,清军对这些回民也真是毫不留情,部分地区的城池、村落甚至因为过分的杀戮变成了无人区,老弱妇孺均未能幸免。

想来正是因为无法放下同族的血海深仇,剩余的十多万回民就算拖家带口地被赶到了新疆边境,也坚决不肯向清政府投降。

为了活下去,他们只能冒着严寒翻越边境的雪山进入中亚地区。这场大规模迁徙更是一部血泪史,在饥寒交迫中陆续有人倒下,最终只有一万多人幸存。

这一万多人正是如今依然生活在中亚的东干人的祖先,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哈萨克斯坦会有人说陕西话不足为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干人只把汉语发音传承了下来,汉字则渐渐遭到了遗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中亚有一个民族,他们讲中国话却不写汉字,追根溯源这竟与苏联有关。

苏联对东干人的文字做了些什么呢?

说来这东干语确实堪称境外汉语的奇葩,因为这种语言能把古今中外的词汇融合到一起。

其古老之处在于,作为清朝末年被带到中亚的语言,东干语保留了很多旧社会的说法。

例如,在东干人口中政府叫“衙门”,警察顺带着被称为“衙役”,总统也仍旧被他们认为是“皇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语言的更新换代需要足够的时间,一百多年在中华民族的浩瀚历史上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所以东干语里的大部分词汇现如今我国西北依然在用。

也正是因为大部分说法相似,所以现在陕西、甘肃一带的土著居民遇上东干人,基本能够实现无障碍交流。

除了时间以外,语言还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随着东干人在中亚扎下了根,东干语也吸收了一些外国音译词。

可无论如何发展,东干语在发音上终归与陕甘一带的西北方言相去不远。

但是到了文字这里,东干人却没有使用汉字,反而苦心孤诣的创制了新的文字。若说起来,这同样能触到东干人的伤心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当年东干先人之所以选择背井离乡地逃亡海外,主要是因为他们实在活不下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人就算想读书识字,怕是也没有机会进学堂。

因此在这些东干先人里,恐怕少有人会写汉字,更遑论把汉字文化发扬光大。

更重要的是,当年拖家带口的到了中亚以后,东干先人的危机并没有完全解除。毕竟如果无法在陌生的国度活下去,这场逃亡将变得毫无意义。

而这些人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在语言上与当地土著的天然鸿沟。要知道的是,当时的中亚已经被沙俄收入囊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俄为了巩固辛苦打下来的辽阔疆域,强行把俄语定为“义务国语”,他们不但在学校只用俄语,而且官方文件更是如此。

这样一来,东干先人为了活下去,就必须学会俄语乃至俄文。长此以往,对东干人来讲本就没机会读写的汉字,只会更加边缘化。

也正因如此,哪怕苏联成立以后,曾允许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文字,且敦促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创造文字,东干人也无法把汉字作为首选。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苏联政府已经承认了清末从中国西北迁居到中亚的回民是其境内的少数民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东干族那时已经正式成为了苏联官方认证的新民族,并且享有作为独立民族的权利。

因而在苏联的政策支持下,接受过专门语言学教育的知识分子们,开始了为东干族创造文字的伟大工程。

受到地缘影响,最初的东干文雏形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又吸收了鞑靼、维吾尔等民族的文字,这无疑是东干文字发展史上的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可惜这种字母还没来得及广泛推行就匆忙退场了,这主要是因为苏联政策发生了变化,表现在文字改革上就是大力推行“拉丁化运动”。

然而那几年里风云变幻,第二版东干文在苏联的帮助下才刚应运而生不久,苏联的政策就又变了。

且这回他们把朝令夕改演绎得淋漓尽致,基本上是直接把曾经的“拉丁化运动”抛之脑后了。

再加上二战接踵而至,最终东干人于上世纪50年代,才拥有了以俄文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切都是苏联推波助澜的结果,那么苏联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身在中亚,根在中国的东干人,说流利的中国话,却因苏联放弃了汉字。

苏联这么做虽然暗藏深意,但是终归没能逃过解体的命运,那么苏联解体后,东干人与中国的关系会走向何方呢?

由于苏联在少数民族政策方面一变再变,所以直到打完了二战,东干族的文字创造工作才得以重启。

此时的苏联沿用了30年代末的民族文字政策,那时他们一方面大力推行俄语,并且限制少数民族的语言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方面则规定,就算少数民族要有自己的文字,也要以俄文字母为基础,此前大张旗鼓的“拉丁化运动”也算是白费了。

可是有碍于苏联政府实在强大,就算他们朝令夕改,像东干族这样的少数民族也只能听令行事,所以东干文字又开始了向俄文靠拢的进程。

苏联政府对这件事也十分上心,1952年5月,苏联科学院主席团还专门成立了委员会,负责帮助东干族创造文字。

正是在这个委员会的主导下,东干族的文字用上了全部的俄文字母后,还新创了5个字母以解决东干语中的特殊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1953年初,东干文的新字母方案得以确立。经讨论修改后,正式成为了东干族的官方文字,并且延用至今。

其实文字作为知识与文化的载体,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苏联对东干文字的关注看似是在帮助东干族,实则却颇有深意。

直白点说就是,如果苏联是单纯地希望东干族拥有自己的文字,那么无论这种文字源自于哪都无所谓,毕竟新创造的文字只要有根有据又用着方便就足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偏偏苏联做不到这一点,大改了好几次民族语言政策,让东干族的文字历经近30年才被确定下来。

因而仔细想来,苏联做的这一切,表面上是在帮助东干族创造文字,实则不过是为了让东干族更认同俄语,进而减少苏联这个庞然大物的内部不稳定因素而已。

否则苏联也不至于兜兜转转二三十年,最终帮着东干族创造了一种与俄文字母相差无几的表音文字,控制东干民族文化发展的心思简直昭然若揭。

不过好在这种新的东干文字虽然与以往几版不尽相同,但是这并没有给东干人带去多少困难,毕竟他们对俄文还是很熟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中国来讲,东干族没能把汉字带去海外虽然确实有些可惜,但是东干人迁居中亚终归是清政府造的孽,现在的中国对此也无能为力。

因此我们更应该关心的,其实是东干人对于中国这片故土究竟态度如何。所幸作为血缘相亲的同胞,东干人并没有让我们失望。

经过上百年的繁衍生息,如今中亚地区共有12万多东干人这些人基本都聚居在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几个中亚国家的“东干村”里。

虽然这几个村落彼此之间离得比较远,而且许多人都有亲戚关系,所以哪怕苏联解体后他们的国籍不一样了,但是依然时常来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婚丧嫁娶之类的大事上,东干人也往往保留着满清时期的中国民俗,宴请宾朋的时候桌上基本也以陕西美食为主。

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在哪个国家的东干村里,都保留着陕甘地区的农村风貌,一口熟悉的乡音让人听着格外亲切。

其实从这里也能看出来,东干人心里一直都惦念着故土。在东干人家里,不管在外面上学或工作时说什么话,只要回家就必须说老家方言。

也正是在一代代东干人的坚守下,西北方言才得以在中亚扎下根来。近些年来,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东干人与中国的来往也越来越密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企业进驻中亚以后,也格外喜欢雇佣东干员工。因为他们不但能与中国人无障碍交流,而且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基因同样被他们传承了下来。

在中国的政策下,东干人生活越来越富足的同时,对于故土的思念正在日益加深,去中国旅游或者留学也渐渐成了新一代东干人的追求。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