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四保临江战役究竟是靠谁打赢的?

一直以来习惯于将功劳归于陈云、萧劲光,说陈云来南满坐镇稳住了军心,萧劲光在军事上稳住了危局。

凡此云云。

对吗?肯定没有错,但是揆诸真实历史,大道理之下又有许多小道理。直白一点讲,只有这两位,或者再加上一个萧华,四保临江战役肯定打不好。

怎么说呢?陈云不懂军事,他到南满并不管一丝一毫作战指挥方面的事。

萧劲光与萧华也不以高明的战役指挥见长,二萧各有惊人的艺业,都是开国元勋,但在南满那样危险、已经到了接近崩溃、没有回旋余地的时刻,只靠四平八稳的指挥是不行的。

这种时候需要粟裕和徐向前那样的绝世天才,才能在蜗角之地起死回生。要保南满四县,当时看来只有林总亲自方可,但他在北满指挥大局,不可能来。

那么,究竟是怎样一位高人,在二萧一陈领导下扭转了局面呢?

一、陈云定调

南满根据地起初由萧华率部创建时,地盘还比较大,而且一度以少量兵力打出过鞍海战役,生吃了国军184师,新开岭战役又在东北创造出首次歼灭国军一个整师的先例,即五十二军第25师,国军所谓的“千里驹”。

但是平心而论,很多人善打顺风仗不善打逆风仗,自己掌握先机时怎么打怎么有,一旦形势倒转太阿倒持,就不知道怎么打了。

杜聿明调集重兵企图一鼓击破南满,彻底肃清南满共军,接连攻占通化、辑安(即今集安)、安东(今丹东)等地。突然发生这样的逆风局,原因也不复杂,国军兵力集中,主力都是精锐,攻势凶,打得快,所以南满部队无法抵挡。这时萧华缺乏奇变才能的弱点暴露出来,部队接连退却,只剩临江、靖宇、长白、抚松四个县城,根据地最宽处亦只几十公里,已不再有足够的战役纵深提供战役回旋。

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军事上的所谓妙计,所谓辗转腾挪、声东击西、批亢捣虚等等这类以弱胜强的战术,都需要有纵深,有空间,通过高速机动拉开距离,迫使敌军在追击中露出破绽。

空间,是弱势一方唯一能凭恃的条件。

所以局面至此,南满军区相当一部分人包括领导人在内,主张放弃南满,到北边和林总他们会合。

东北局目睹此状很是焦虑,连续给南满军区发电,责怪其战术有问题,只会打击溃仗,又犯了分兵把口的错误,导致敌人能步步紧逼而我无力拒之。

陈云和萧劲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南满此时最大的问题是领导层不行了,乱了阵脚,陈、萧主动请缨到南满去挽救局面,林彭罗等领导一致同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云和萧劲光遂星夜赶往临江,途中还发生了一个险情。陈、萧乘火车路过牡丹江南面宁安县,在斗沟子车站夜间停靠。这个车站前方有一个大陡坡,一列车厢突然失去动力向车站里面滑了下来,眼看就要撞到陈、萧所乘的车厢,危急关头,一位扳道工奋力把火车道扳开,陈云萧劲光才躲过一劫。

陈云没有先去临江,而是绕到朝鲜,会见了金日成,和他商量让南满军区在朝鲜境内安置伤员和家属。

未料胜先料败,陈云的心思极为周密。

到达临江后,陈云、萧劲光当众宣布了东北局的决定,陈云担任南满分局书记,辽东军区政委。萧劲光担任辽东军区司令员,萧华原任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全部去职,降为副司令员。

陈云在临江拍了那次著名的板,留下来坚持南满,一个人也不许去北满。

以一把手之尊拍板,说句话、下个命令固然容易,但大家真能做到口服心服吗?

二、谁是真大腿

拍板的过程本身就是曲折的。

陈云和萧劲光到东北后先是做了一番调研和谈话,为了说服大家留下来,做了很多工作。

本以为差不多了,谁知辽东军区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