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网络流行语叫“天选之子”,那我要称《第二十条》是“民选之片”!

这是一部“唤醒沉睡的法条,激活人性的善良”的好电影。

为何很多观众看完电影后都提到了“司法改革”?答案显而易见,只要老百姓还会为“帮不帮、扶不扶、救不救”、“见义勇为”而疑虑重重,那,司法就该为民有所改变!

就如电影里振聋发聩的台词所说: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期待,公平正义。”

“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变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我们要不停地向更多人推荐这部电影?很简单,因为“正当防卫”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我们也是推动司法进步的一份子啊!

我们在推动,官方媒体也在发声,请司法人士讨论《第二十条》里面的案例,为观众专业解析案例所涉及的《刑法》第二十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还能看到,最高检、最高法、公安部在发声,借着电影的台词向人民宣誓:“法,不能向不法低头。”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多家主流报社都对影片进行了分析、解读。

各地政法机构也都蜂拥而上,一起借着这股东风来普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能引发这么多主流媒体、机关的关注,一方面是《第二十条》确实起到了向全民普法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部电影的上映,唤醒了沉睡的法条。

影片上映前,如果你问路人《刑法》第二十条讲的是什么,他可能一脸迷茫,但是电影上映后,会有很多人能够回答:讲的是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判定。

过去几年,发生过很多正当防卫却差点把自己搭进去的案件,包括电影里故事的原型昆山反杀案、福州赵宇案和涞源反杀案等等。

在以前,《刑法》的第二十条形同虚设,被称作“沉睡的法条”,直至最近几年才开始被重视,被用在各种判决中。而相信随着电影《第二十条》的上映,这条法律会彻底苏醒,会有更多的人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不再惊慌失措,学会以第二十条作为武器来保护自己。

但是《第二十条》的意义还远不止在于这第二十条本身,它会形成更广泛的连锁效应,让观众在遇到事情后能更主动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法律武器,大大提高全面的法律意识。

电影唤醒的不是一条法规,而是整部法律。

有观众看完电影后呼吁所有司法人员都该去看看这部电影。

这其实也是影片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前我们对警察、法官是又敬又怕,而且绝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唯命是从的臣服感。

但是《第二十条》的故事告诉我们,法官、检察官也有懒政思想,他们所谓的司法惯例也不是百分百正确。作为司法人员,要改掉依赖司法惯例的懒政思想,不能想着一招走遍天下,而是应该根据案件不同的属性、情况来量刑。

司法人员应该时刻谨记影片中的经典台词:“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一个人的人生。”

《第二十条》在唤醒法条的同时,也激活了观众心中的善良。

随着春节假期进入尾声,各大影片的宣传力度也逐渐减小,反而是观众真正的声音开始浮现,毕竟真实的热度不会随着推广的减少而减弱。

于是我们看到《第二十条》票房逆势猛涨,连续多日登顶实时票房冠军,口碑也更加强劲。

“第二十条票房应该排第一”,这是《第二十条》在观众心目中的真实地位。

“第二十条的口碑不是营销出来的,而是真正看过电影的观众口口相传得来的”,这是一场普通观众和资本的角力。

“第二十条对社会有警醒作用,对观众的三观有好处”,这是大家看完《第二十条》对它的认可。

很多观众都提到电影最后雷佳音的陈词让全影院自发地起立鼓掌,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全国各大影院,没有事前协商好,没有组织,全是有感而发,说明了电影真的感动到了大家。

这段陈词,真的是说到了每个人的心坎里,而它更大的作用,就是会让这个社会重新变回一个充满温情和正义感的模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做好事反被讹,见义勇为反而锒铛入狱的新闻,让不少人都收起了热心肠,甚至有些家长不得不告诫自己的孩子路见不平要躲远点,学会明哲保身。

就像电影里韩雨辰帮助被霸凌的同学却被冤枉后,问他爸爸:“我见义勇为难道错了吗?”

如果这个问题是自家孩子向你发问,你该怎么回答?难道真的要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冷心冷血的人吗?

但是《第二十条》却说:“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

一句话,振聋发聩,打消了很多人心中的顾虑。

尤其是在电影里三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案件里,我们看到了好人最终是会有好下场的,做好事是会受到法律的保护的。

《第二十条》把公平正义还给了平民百姓,让人相信法治社会,法律不是冰冷的,而是有人情,有天理,有公道的。

别管是官方还是民间,上上下下都在夸的《第二十条》,无疑是一部后劲十足的电影。

春节档的喧嚣过后,它仍旧昂然挺立、愈战愈勇,非常写实而且震撼的一部电影,如果还没看,建议下班了立刻冲!入股肯定不亏,不看才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