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为浙江省山区26县之一的武义,如何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中,奋力交出时代答卷?乡村振兴是难点,也是关键点。围绕乡村产业、文旅融合、古村落保护等课题,国家发改委区域规划咨询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上海发展研究所所长朱荣林教授,沉浸式体验武义,他的系列调研文章,远见卓识,高屋建瓴。

“文化”一词起源于《易经》中火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明则是以“文”来记录、传播、展现、表达人文化成的过程。

所言“文明沙漠”,是指地区缺失厚重文化的现象。其情况之一是这些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导致现代文明建设的投入不足和文化创新能力的缺失。但是,更多的“文明沙漠”是指对当地悠久历史文明的有失敬畏,导致珍稀文明遗存的被“建设性破坏”所致。

图一,吕祖谦在明招山上的讲学地——明招讲院

浙江武义基于2000年历史文明积淀的明招文化,便是对历史文明敬畏,珍惜和传承的例证。综揽各方对明招文化潜心研究的归纳,其共识在于:明招讲院开启的“明招文化”,是婺学中吕学一支的发端,上承宋代理学,下接清代浙东史学,历宋、元、明、清五百载生生不息,薪火无缝传承。

明招文化本身是一种思想文化,本质上体现的是吕祖谦的学术思想。吕学具有厚重的文化内涵,思辨内容主要集中在史学、哲学、伦理及教育思想等方面。

一是明理尚义

作为明招文化的第一要义,它强调了理解和崇尚正义的重要性。这一理念不仅体现了武义人的处世之道,也是武义文化的精粹,印证了汉·王粲《酒赋》“章文德于庙堂,协武义于三军”指向性之言和偏正结构之语。

二是敢为人先

这种开创精神体现在武义人的行为之中,是不断尝试进取的途径和技术,用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世代传承的风格已经深深植入了武义的文化传统之中,武义能率全国之先,反思4·17大火出经典,其源盖出于此。

三是坚毅笃行

这一品质展现了武义人在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后人在组织九龙山村民下山脱贫中的成功,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见证。

四是务实创新

明招文化强调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对创新的执着。这种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上,也贯穿于武义人的生产和生活之中。后陈制度创新的大胆探索,就是这种务实创新之风的注脚。

五是儒道释合一

明招文化还包含了儒、道、释三家的思想精华,从而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元,体现了武义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三家融合在武义这块土地上,彰显了“体上会通,用上合流”的会通共生的关系格局。

图二,武义明招山俯瞰图

综上所述,明招文化的精髓在于它的包容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这些特点都深刻地影响了武义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这种精髓凝聚和彰显在明招文化的灵魂人物吕祖谦的学术思想之中。吕祖谦(1137-1181年),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隆兴元年(1163年)中进士第,复中博学宏词科,历任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等职。

吕氏博学多识,性情温厚,兼容并蓄,为时人推重。主张明理躬行,学以致用,反对空谈心性,创立“婺学”(又称“金华学派”),开浙东学派之先声,著有《东莱集》《东莱博议》《近思录》等,卒谥“成”。元明时期,明招寺衰落。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时任武义教谕翁嵩年重建明招寺大殿、朱吕讲堂、蜡屐亭,重振“丽泽遗风”,并撰写《重建明招大殿、朱吕讲堂记》。吕祖谦学术思想的经典脉络被归纳成三大方面:

(一)“文明向前”的史学思想

吕祖谦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有因有革”的过程。因此主张“视前代未备者,固当激励而振起;其远过前代者,尤当爱护而扶持。”(《淳熙四年轮对札子》)换言之,人们既要继承发扬历史上的精华,更要爱护和扶持新的探索,还要勇于变革不适合时世的观念。

原因在于,事物总是要变化的,“事极则须有人变,无人变则其势自变”(《易说》)为此,吕祖谦提出了“达于事变”之说,在此基础上他首倡的“揆之以理,体之以身”的读史方法,至今被奉为经典。一代宗师大限于1181年,其思想火花却传到了2024年。

(二)“道与心一”的哲学思想

东莱在哲学思想上有其别开生面的论述,把包含在事物中的普遍规律即“天理”列为最高的哲学范畴。认定存在于事物之中的“理”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的永恒存在,即“理之在天下,犹元气之在万物也。”(《东莱博议》卷一),进而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必须遵循“理”的支配。

这一思想还认为不仅世事有人们必须遵循之理,人事也是有理可循。吕祖谦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仰而观之”“俯而察之”“皆吾心之发见也”。

(三)“以仁为体”的伦理思想

在伦理思想方面,吕祖谦基本承袭了儒家及其理学的传统观念,同时也提出一些新观点。他认为:仁,“指其用则曰爱,指其理则曰公,指其端则曰觉。学者由此皆可以知仁。认定作为“仁”之理或“仁”之体是“公”,即“仁者之心”。

为了区别“本心”与“私心”的界限,吕祖谦又把“人心”分为“内心”和“外心”:“盖人之心有内外。天属之爱,内心也。惟后来被小人以开拓土地之说引诱他内心向外去,流而忘返,他外心日炽,内心日消。”(《左氏传说》卷一四)这里所说的“内心”就是所谓“本然之心”,即“道心”。

而所谓“外心”就是被外界引诱而形成的“私心”。然而,不管“私心”多重。人的“本然之心”总不至于完全丧失。所以,吕祖谦在道德修养方面提出了“存心”“正心”“复心”主张。所谓“存心”就是要“守初心”;所谓“正心”就是要端正其不正之心;至于“复心”就是要“恢复”“本然之心”。

图三,武义明招讲院碑林

吕祖谦与明招山、明招寺、明招文化的关系,可见诸于古梁先生的简洁归纳:“一座寺庙有了三种名称,而封吕好问功德院时用了惠安院,借以现存的寺庙来作为祭祀的场所,之后吕祖谦也在守制的岁月中,在明招山聚徒讲学,播撒文化的种子,为明招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明招文化的研究,必须用系统视角去洞察。

说明招文化,不能不说明招寺。该寺又名惠安寺、智觉寺,俗称明招寺,位于武义县城以东3公里处的明招山麓,为群山环抱,峰峦雄奇,登巅而望,诸山俯伏,见青山如两条巨龙环绕,龙头前面是一口水潭,名为“二龙戏珠”,若是雨天,则云笼雾罩,双龙时隐时现,使人疑为天界。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初年。

县志记载,东晋“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曾孙阮孚,赴任广州刺史时,弃官于明招山隐居,晚年又舍宅建惠安寺,该寺至清乾隆年间奉敕改为智觉寺,为浙江省境内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已有1600多年历史,比杭州灵隐寺还早500多年。到五代后唐时期,著名佛教建筑大师德谦禅师前来明招山开山聚徒,由此,明招寺成为当时影响全国的佛教胜地。

五代后梁初年(907),德谦禅师,义乌人,俗姓柳,六祖慧能大师下第九世,唐末五代高僧,禅宗史上称其为“明招德谦禅师”来到武义明招山。因东晋阮咸舍宅改建的惠安寺,已荒废于六朝,于是德谦禅师在明招山重建寺庙,将重修的寺庙改名为明招寺。

他在此从事讲经著述40余年,期间,各地僧人纷纷慕名前来拜师听经。当时的明招寺成为婺州、处州、衢州、福州等地的禅宗祖庭,德谦禅师有佛学著作流传于世,声名东渡远涉日本。明招寺大雄宝殿的佛座,原供奉有19尊贴金罗汉,第19尊便是德谦禅师,足见禅师道、德双馨之至。

说明招文化,不能不说明招讲院。如前所述的明招文化之灵魂人物吕祖谦,便是格局在胸,经伦在腹的大德大智之人。他守墓6年,讲学5年,开创吕学,引领后人。

值得补充一说的是,吕祖谦丁忧守孝超出了寻常的道德规范,其家范作为儒学思想治家的家族法规,也超出了一般家训常规的文化内涵,具有超乎寻常的文化史意义:

  • 一是对宋代新型家族礼仪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重构,具有重要的开创性贡献;
  • 二是以理学家的身份首次制定了书院学规,令书院教育完全确立;
  • 三是在家国一体观念的基础上,辑纂了吕氏家族为官教化的官气,天之规辑录官箴,开创了家训家规辑录的先河(曾礼军归纳)。

《东莱博议》是吕祖谦影响最为深远的代表作,鲁迅曾将之与《庄子》和《文选》这两部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相提并论。文学史上明清许多大家,诸如王夫子,钟惺,唐顺之,茅坤,王世贞,杨慎,袁宏道等,都“曾经沾溉,获益匪浅”(杜海军观点)。

历史巨匠从不孤行。吕祖谦与朱熹、张栻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吕祖谦所属吕氏家族是宋代仕宦显族,其六世高祖吕夷简,是宋仁宗时期的宰相,五世祖吕公著也是宰相,四世祖吕希哲在宋代是和程颐、程颢同级别的学者。靖康国难,宋室南渡,吕氏家族南迁。

后因回归中原无望,祖父吕弸中即效仿河南新郑的家族墓地在武义明招山营建新的家族墓,从此吕氏六代家族成员,从南宋初至元代前期,绵延150余年,悉数聚葬武义明招山,形成江南罕见的南宋家族墓地。

明招寺曾作为吕祖谦家族墓的功德坟寺,明招寺西侧有明招讲院,一代大儒吕祖谦为父母守孝丁忧期间,与朱熹、陈亮、叶适等名家在明招寺讲堂讲学著书,传授“经世致用”之道,一时天下学者云集,明招寺成了当时全国有名的最高学府之一,所培养的人才,史书上称之为“明招学者”,影响深远,明招山一度成为“婺学中心”。

吕祖谦为母亲和父亲两次在明招山守墓。其间,武义的一些好学有为青年,如巩丰、巩岘、洪无竞等就到这里。吕祖谦的学术思想全面地反映了南宋社会的思潮,所以四方的学子闻风而来,形成群英汇聚的局面。陆子寿、陈傅良、黄干以及永康学派的陈亮,永嘉学派的叶适、薛士龙、徐居厚都先后来过明招山,或探访、或交流、或辩难、或讲学。一时间,明招山成为全国的理学名区。吕祖谦将明招山讲学的讲义汇编成集,取名《东莱博议》。明招史学文化对武义的影响极其重大而深远。

历史文化的传承往往会以多学派交会融合的集聚态出现。近日吴文化博物馆,举办了一个“仕业——徐谓礼和南宋时代百态”特展,南宋中低层官员徐谓礼成为热点人物,被研究探讨。徐氏家族是金华地区重要的学术家族,徐谓礼本人深得家族精髓,带有浓厚的理学色彩。

徐氏理学思想由三部分组成。“东莱先生”吕祖谦的金华学派思想是徐氏理学的血肉,充盈饱满;“龙川先生”陈亮的永康学派思想是徐氏理学的筋骨,坚毅果敢;“止斋先生”陈傅良的永嘉学派思想是徐氏理学的魂魄,印入骨髓。徐氏总览三家之长,堪称奇观。

据研究显示,在明招山讲学活动热潮的冲击下,武义县城再也不能像“世外桃源”那样不知外面世界了,武义人充分地意识到,要读书,要发展教育。自乾道八年(1172)以后,武义人中进士者有41人之多。

历史充满着偶然性,并没有那么多的必然。要不是吕祖谦在武义明招山先后守墓6年,讲学5年,就无四方人士争趋之武义的繁荣局面。明招讲学开启“明招文化”之后,吕祖谦在金华建丽泽书院,继续讲学授业,著书立说,以濂洛为宗,旁稽载籍,兼总众说而自成一派,称之“吕学”。

南宋时,丽泽书院与岳麓、白鹿洞、象山书院齐名。婺州由此名人接踵,文化昌盛,赢得“小邹鲁”美誉。吕祖谦谢世后,丽泽书院由其弟吕祖俭主持。后时少章、何基相继任丽泽书院山长,王柏、金履祥亦曾主讲丽泽书院。如前所述吕祖谦撰讲的《东莱博议》,成为当时的“畅销书”。这本为学生应付科举考试写的讲义,题材取自历史事件,一事一议。

由于作者卓越的洞察力,深刻的分析能力,道人之所未道,使人看了耳目一新。此书文采灿烂,逻辑严密。面世以后,私塾选为读本,流传很广。吕祖谦的思想文化博大精深,在政治、经济、哲学、教育、人生观、伦理学,尤其是史学观等方面影响都很大,以致形成独树一帜的明招文化的精髓。诗以言志,志存高远。吕祖谦有“书册一窗生计足,怡然戏采慰亲思”之句,足以令后人仰视!

说明招文化,不能不说明招山。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文明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明招文化”作为武义历史上最灿烂的文化,它的形成同样也是一个历史积淀的过程。“明招文化”以明招命名,“明招”乃为山名!明招山位于武义县城以东6公里处,面积约1.8平方公里。地方不大,却别有一番韵味。

据资料称,武义文化先贤叶一苇老先生有过生动的“写生”:这里有层次分明的叠锦山;有二龙戏珠的阮珠山;有月色朦胧的月谷;有细流明沏的小白溪,风景十分迷人……有“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仿佛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明招山,是吕祖谦生前学术生成和传播之地,是吕祖谦死后安身长眠之所。吕祖谦因明招山而显,明招山因吕祖谦而名。

明招山孕育了明招寺、朱吕讲堂及阮孚墓、德谦禅师墓、吕祖谦家族墓群等众多遗迹,依然活生生地蕴藏着武义历史的分量。因为阮孚、德谦及吕祖谦诸多先贤的缘故,给这里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内涵,成就一座归隐着魏晋风范、宗师参禅、弘扬理学的名山来。南宋淳熙之后,婺城丽泽之外,与吕祖谦生死不离之地,就是武义秀丽如画的明招山。

图四,武义明招文化的灵魂人物吕祖谦之墓

有研究者的分析极其精辟到位:阮孚不与王霸之恶争为伍,从独自逃避到随众劝善,赋于了明招山水理想气息;德谦不弃艰辛与冷僻,使明招文化从隐沉到显扬,赋于了明招山生命气息;东莱兄弟使明招文化从消极走向积极,从支流走向主流,铸就了文化灵魂,影响了朝野。

说明招文化,不能不说阮孚将军。东晋咸和初年(326年),衮州八伯之一的阮孚赴任镇南将军途中,弃职留居武义明招山。随后,隐居明招山的阮孚将其房舍改建为寺庙,创建惠安寺,开启明招文化的先河。阮孚,字遥集,是西晋陈留望族的成员,他的父亲是阮咸,叔祖是阮籍。

阮孚在东晋时期颇活跃,曾任职于多个政府机构,包括太傅府、骑兵属、丞相从事中郎、车骑将军长史、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职位。他在政治上的成就并不突出,有时会因为酗酒和无视公职而被指责,但他最终还是得到了晋元帝和其他皇帝的宽容处理。

阮孚是位暗藏大志之人,印证了李白诗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说。阮孚的生活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他被描述为一位终日沉迷于饮酒和休闲生活的官员,有时甚至拒绝履行职责。

尽管如此,他的才华和对文学的热爱使他成为当时一方知名人物。阮孚的家庭背景也为他赢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因此在他的一生中,他多次受到政府的推荐担任要职。阮孚晚年选择隐居在武义的明招山间,此举使得明招山一带成为了文人墨客向往的清幽之地,当地的文化和艺术氛围也因此得以提升。明招山的历史文化至今仍得以流传于世,与阮孚隐居武义山水不无关系。

说明招文化,不能不说现代武义精神。明招人文价值的社会结晶,不断地在武义后人的事业中被发掘。武义百年企业寿仙谷药业集团公司,除核心关键技术外,在第一时间向社会无偿推广自主研发的成果,用以推动行业的共同进步。

其中包括了铁皮石斛仿野生栽培基质、仿野生有机栽培技术,灵芝仿野生栽培技术;并在药业技术高地上领全国之衔,制定过《中医药~灵芝》《中医药~铁皮石斛》国际标准,《浙江省灵芝孢子粉炮制规范》《浙江省鲜铁皮石斛》中药饮片标准等56项标准,其中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7项、英国标准1项、地方标准6项、行业标准1项、团体标准38项。

又如,率风气之先以现代社会的“三观”对我国传统“三农”的认知,从自己标新立异探索实践的亲历感知,提出了时代性的质疑和挑战的武义优秀企业的赵银锋。还如在国人尚未对我国古典建筑的未来价值感知之前,武义璟园规划者,前后耗资近10亿元,在温泉小镇青山翠谷间开辟100多亩荒山,成功打造承载着传统文脉的江南古民居“大观园”,即璟园古民居博物馆。

不胜枚举的武义人的敢为天下先精神,不仅是对明招文化第一要义“明理尚义”的恪守,也印证了哲人康德之言:“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

一位时代文化先觉的背后,是其信仰,价值,道德,伦理照亮了人类智慧的天空。吕祖谦的学术造诣和文化精粹之所以成为中华大地的文化地标和理学里程碑,其源头可追溯到一种逻辑认知:社会良知是社会健康肌体的血液,它是靠人文教化的长期坚守并代际相传的结果。明招文化正是当今我国重启社会良知,重塑道德高地,重开持重风尚,重划人生底线的价值之所在。

上述“四重”的出典与明招文化第一要义的“明理尚义”不谋而合。“明理尚义”昭然:时势能造英雄,英雄更谱青史。“西湖三杰”中临刑前“坐而受刃,面无惧色”的明末张煌言,后被史称“煌死而明亡”。又有宋孝宗面对陆九渊5篇奏札之“奏对”,字正理直,令后人肃然。更有守墓6年讲学5年的吕祖谦,其开创的《吕学》引领后人840年而不辍。

图五,作者(左)与明招寺住持本清法师

作者简介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区域规划咨询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上海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嘉兴发展规划院名誉院长,北京诚蒂设计院首席研究员。

检索文献

1. 文史记忆丨时光倒影下的明招文化(上,下)(百度)

2. 《明招寺简介》(武义县府)

3. 《重回“明招讲院”》(浙江宣传)

4. 「志说武义」|吕祖谦与明招文化(百度APP)

5. 《寻找明招文化》(叶一苇 著)

6. 《明招文化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7. 《徐谓礼的理学烙印》(吴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