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校“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实践课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这种教育形态的产生有其必然性,是适应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是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的需要。高校思政课应关切学生的现实需求,准确把握未来社会人才需求的基本方向,自主设计符合学生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教学,规避花盆效应。

一、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优势

教育理念的科学融合,能够提升教学实施的效率和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和高校思政课的融合绝非两者的简单拼凑或相加,也并不是在思政课上搞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而是立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开创型人才,体现了一种“思创融合”的教育理念。“思创融合”是高校思政课堂从传统课堂模式向综合性课堂模式的深刻转变,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的重要创新发展。“思”是从宏观的价值观层面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创”是从中观的方法论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不断创新,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两者的结合,可以在微观教学上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通过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运用理论,实现个人需要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更全面、更系统地展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发展性。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一方面,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的创业观和成功观等;另一方面,也让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等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上,还能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两者的结合是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提高育人质量、实现就业创业新突破的需要。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难点

在我国很长的教育实践中,尽管在思政课中也会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教育,但是大多属于蜻蜓点水,两者的深度融合尚处在起步阶段。尽管很多学者在呼吁两者的结合,但现实中实施的难度较大。一是融入的理念尚待形成。全社会尚未形成一种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开展教学的共识,或者是说思政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还仅是一种新的视角,并没有形成教育界普遍的关注。二是融入的本质有待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的理念,其融入的视角不仅仅是某一具体内容模块的有机衔接,而更多的是理念的融合、教学方式方法的融合、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目前,教学的实践尚处在一个摸索的阶段,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尝试。三是跨部门合作有待突破。在教学管理中还需要进行管理机制的改革。在高校的部门设置中,创新创业教育往往放在学工部、团委或者由创业学院来进行,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属于相对独立的部门,两者的师资、资源等的融合均需要打破部门壁垒进行有效的跨部门合作。“思创融合”尚未有很好的实践蓝本,其实践的难点与堵点也非仅止于此,需要教育者不断地破除禁锢推进教学改革。

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突破点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借力跨越,共同推进并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命题。要发挥两者融合的最佳效用,需要不断地寻求突破点、找准发力点。

一是建立“大师资”平台。构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探索形成由思政课专任教师、辅导员、创业课老师、创业导师等各方联动的“1+N”师资库。加强对思政课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专业化的教师培训,推动双师型教师建设。

二是建立“大思政课”教学体系。积极打造基于“知信行统一”的项目链式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学生通过实践项目来探索社会问题,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伦理、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等问题。在课程设计上,突出问题意识,以“知信行统一”为目标指向,逆向思考学习成果,强调理论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课程组织形式的个性化选择、课程实施的项目链组合、学习成果的一体化呈现、课程评价的前置性指标。

三是推进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整合。推进“1+N”实践模块。“1”是思政的育人元素,“N”是不同形式的“双创”内容。如,可以“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为主题,大兴调查研究,推出“乡村振兴方案设计”实践模块;以“浙江创业典型人物、劳模宣传”为主题,组建学生宣讲团,推出“大学生讲思政课”实践模块;以“弘扬浙商精神”为主题,推出“创业人物访谈录”实践模块;以“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为主题,推出“法制你我他微视频拍摄”实践模块;以“创新学校管理方式”为主题,推出“我为学校改革提建议”实践模块等。根据时代的要求和不同主题不断地调整实践模块,体现政治性、思想性、创新性的统一。

四是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性转变。将教学的形式从教师的“教”转变到以“学生学、学生创”为主的探究性项目化学习模式。学生组建团队,按实践模块开展项目链下的创新性实践;展现“成果转化”,将实践成果融入比赛项目、展示项目、交流项目等,沉淀实践成果,形成特色项目,打造教学品牌。

五是推进多元评估体系的建设。建立多元化的评估体系,除了传统的学业成绩考核方式外,可以采用项目报告、创业计划书、社会影响评估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

六是实现管理模式的变革。打破学校在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上的管理壁垒,实现在党委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总负责,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通力协作和配合的管理模式,实现部门联动推进。同时,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合作,实现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成果的新飞跃。

(阮红芳,作者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