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书坛“丑书”“怪书”“鬼画符”之所以能大行其道,除了创作者过于追求“创新”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得到了一些主流学者的认可。他们为了宣扬自己水平高、理念先进,开始对楷书进行了抨击,甚至直言“一流书法家不写楷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每年国展的获奖作品几乎都被草书、行书包揽,楷书作品也因拿不到大奖,被人戏称为“绿叶体”。能写出一手严谨精致的楷书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但这些年来,“馆阁体”“印刷体”等充满讥讽意味的词汇,降低了创作者们的信心,“好好写字”越来越可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我们想写好书法,当然还是要从古代名家入手,这样才不会误入歧途。古人书法比今人强,胜在学到了“笔法”精髓和文化涵养高,这两点是现代人很难模仿的。有一位“帝师”的字,字字精准,堪称“人形打印机”,找不出丝毫破绽,成了近二三百年来最顶级名家,他就是董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诰,字雅伦,号蔗林,乾隆五年(1740年)生于京城,祖籍浙江杭州富阳县。董家是文人世家,董诰父亲是工部尚书董邦达,精于书法与鉴赏。受父亲影响,董诰自小熟读百家经典,精于诗文书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三十年(1765年),董诰进士及第,名列一甲第三,也即是我们常说的“探花”。此后,董诰仕途顺遂,历任工部侍郎、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等,是嘉庆皇帝和众皇子的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为“帝师”,他的诗文书画修养可想而知。董诰在其父指导下学书,从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入手,之后遍临阁帖。他精于五体,楷、行成就更高。董诰能写一手精妙的小楷,当时皇宫内敕文、御制诗文书写多由他承担。梁诗正、董诰并称为宫廷两大书法“圣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诰小楷书开创了宫廷内“妍美而敦厚”的风气,融钟绍京、颜、柳、董其昌诸家风格,突破了盛行的“馆阁体”,堪称文人士大夫书法的典范。现藏北京故宫的《书刘勰文心雕龙》,是董诰写给皇子们的“教案”,也是其小楷经典作。某些学者认为这是“馆阁体”,这就是一种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作纵25厘米、横96厘米,共计48行、855字,字径仅有1厘米左右。董诰多露锋起笔、顺势而入,落笔后顿笔、衄挫明显,再调锋行进,中锋为主,稍加侧锋。笔画提按分明、起笔收笔沉着到位,刚健有力、饱满扎实,同时楷中有行,又不失精巧。

结字舒展宽绰、周正大方,得“颜楷”之精髓,同时刚柔兼备、张力十足,又有“柳楷”风采。纵观全卷,笔法丰富到位,字字严谨工致,从第一笔到最后收尾无懈怠之处,是我们学习小楷书的绝佳字帖,对提高笔力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