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8日,苏联正式对日宣战。至9月2日,盘踞在中国东北的70万日本关东军中,有8.3万人被击毙,约60万关东军成为苏联的俘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

早在1945年8月23日,苏联国防委员会便通过了《关于日军战俘的接收、安置、劳动》第9898号决议,决定把这些日本战俘全部运到苏联的267个战俘营内。

为了将这些日本战俘平安运送到苏联,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专门制定了名为《划分战俘和拘留人员的种类》的第00931号令,专门成立了由内务人民委员会领导的战俘事务管理局,负责整个战俘的接收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1945年9月开始,被俘的日军以1000人为一个单位,被火车运来苏联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

苏联战俘营的构造大多相似,外层都用两到三层数米高的木栅栏围起来,木栅栏两侧都安放了许多带刺的铁丝网。

为此斯大林特别命令苏联国内专门生产了800吨带刺的铁丝网。铁丝网的内侧是两层铁栏杆,中间的土地都被撒满沙子,这样做可以让试图逃跑的战俘在沙子上能留下脚印,方便追踪。

战俘营的四角都有瞭望台,二十四小时都有拿着枪的警卫监视,战俘营内还养了很多军犬,可以说防卫工作做得是密不透风。

尽管苏联动用了很多力量,但由于时间过于紧张,战俘营的关押条件仍然极为简陋。

苏联人遇到的最大一个难题,是日本战俘的居住问题。比如位于远东阿穆尔区的“哈巴林业”战俘营,计划安置1000名战俘,但实际上该战俘营在战俘被送到时,只建起了2个棚屋,最多能安置100人。

如何在短时间内建造出给这些战俘居住的地方,便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紧迫任务。

由于条件有限,日本战俘只能住在苏联人匆忙间搭建出来的设备不齐全的棚屋里,没有炉子供暖,没有照明设备,有些战俘营甚至连厕所也没有。没为了抵御严寒,战俘们不得不白桦树的皮来照明,用篝火取暖。

战俘的食品供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战争导致的物资匮乏,苏联人自己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要凭票供应食物,很多苏联群众都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哪里能够保障这些战俘足量的食品供给?

正因为如此,每个战俘营都存在食物供给不足的问题。很多日本战俘每天只能领到很少的一点黑面包,或者一小捧小豆、高粱米、马铃薯之类的食物。

由于长期处于饥饿状态,不少战俘因此患上了营养失调症,仅1945年冬天,便出现了大批的死亡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

据曾被关在西伯利亚一个战俘营的日本战俘尾花保卫回忆:“我们早晚吃的是茹糊糊的小米粥,有饭盒的盖子那么大一杯,中午是200克黑面包,晚上则是放有二、三片薄土豆片儿的咸汤一杯,三顿饭加在一起也不够一餐吃的。”

苏联方面也会根据战俘的工作效率,将食物量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分发给战俘们。一级食物量的黑面包比较厚,三级只有它的一半,所以一些完不成工作定额的战俘们,一天能吃到的食物就更加少了。

而那些工作效率较高的战俘们虽然能吃到多一点的食物,但他们增加的食物并不是苏联人另外给的,而是从那些完不成任务的战俘的口中克扣下来,转给他们的。也就是说,战俘们为了得到面包而不得不进行“食品竞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存在这种竞争关系,所以战俘之间经常会因为面包的大小和汤的多少发生冲突。有些战俘营里的战俘,便会推选出几个信得过的同伴来分配食物。

比如今天中午全班领到一块黑面包,分配者便先切下一块作为模板,再按人数切成大小相同的块,再给每个编上号码,用抽签来决定。分配的时候每个战俘都睁大眼睛盯着,非常认真。

尾花保卫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写道:“切面包的时候,大家的眼睛都猛兽一样闪着光,盯着分面包的人的手,看分得公平不公平,分面包的人有没有偷偷往自己的上衣里藏面包屑。拿面包后,大家都忍不住偷偷地和周围的人比比大小。如果大小相同,这才将面包送入口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位日本战俘斋藤邦雄,也在自己的自传《陆军士兵漫画物语》中记下了他被关在苏联战俘营时,战俘们分配食物时的场景:

班长准备分面包了,整个宿舍里顿时只剩下了大家的呼吸声。

在昏暗的光亮下,一双双眼睛死死地盯住了班长手中那柄锈迹斑斑的短刀。

“那块太大了!”

“怎么把皮给去掉了?!”

“喂喂,这块怎么能这么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