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挂职就是指在校大学生离开校园奔赴各社会基层单位,被该基层单位对其委以一定职务或一定岗位职责,开展一定时间期限的挂职工作实践活动。
重庆大学团委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挂职工作,2018年暑假起,启动了《百名学子挂职计划》实践活动,利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时间,组织在读大学生参加至少7-10天的基层挂职工作,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到生产一线,走到社会基层,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参加的大学生必须经过个人申报和严格选拔产生。要求是具有重庆大学正式学籍的在读学生,理想信念坚定,心系广大青年,工作能力过硬,工作作风优良,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品格高尚,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等。目的是引导青年学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帮助大学生植根于实践之中,深入了解国情、成长成才。我于2023年暑假和2024年寒假连续两次参加了重庆大学《百名学子挂职计划》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挂职工作具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一、大学生挂职扮演着多重社会角色
大学生到基层挂职锻炼,其首要角色是学生,是一名受教育者,学习社会知识是第一要务,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其成长学习的内在要求。同时,挂职人员又承担着当代青年大学生标识的角色,他们既是所在高校人才培养成果的展示,也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缩影,而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后,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又会影响他们下一代的青年,因此,他们一定意义上是一代青年的标识和示范。在挂职工作中,挂职大学生又是联系学校和地方的桥梁,是促进校地合作的使者,是共青团组织育人、实践育人的受益者、传承者,而在挂职工作岗位上,挂职大学生又是一名现实的、具体的公务人员角色。
二、大学生挂职能利用各种角色提升自己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担当精神,对深入接触社会的挂职工作具有较强的工作热情和角色期待,希望能在挂职期间体现个人价值,发挥积极作用。对于具有高度自觉的大学生来讲,挂职无疑具有较强烈的启示效应,在挂职过程中,一方面他们能积极规划个人的未来是什么,另一方面也能为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挂职活动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实践机会,可以为他们提供全新的学习与成长平台。这种活动不仅仅是一次实地锻炼的机会,更是一个展示自我、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
首先,挂职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与实际工作环境接轨的机会。在校园学习中,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挂职活动却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通过参与挂职,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其次,挂职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拓宽人际关系。在挂职期间,大学生不仅仅要与同学合作,还需要与基层员工、领导等各类人员进行密切合作。这种社交经历有助于学生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与不同背景的人交往,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提高团队协作水平。
再次,挂职活动还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发展方向。通过亲身参与实际工作,大学生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这对于他们未来的职业规划非常关键,有助于提前定位个人发展方向,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总之,挂职活动无论对青年大学生群体,还是对地方基层而言,都是双赢的选择,也是用一种新的方式探索基层团组织的建设。对大学生而言,可以磨练人生,锻炼意志,对基层社会而言,可以帮助基层搞活经济,带动百姓致富。
三、大学生挂职要避免角色失调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到基层挂职锻炼,存在一定程度的角色失调现象,致使在角色扮演中产生角色冲突和角色距离。
一是角色冲突。社会期待与角色规范发生分离就会出现角色冲突,一个人所担任的不同角色之间也可能发生角色冲突。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价值观、情感心理等方面尚处于“灌浆期”,在开展挂职岗位的工作中,大学生的语言体系、思维模式、社会认知等与现实工作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同时,对接收单位的工作人员来讲,一方面要成为挂职大学生的实践导师和知心朋友,需要通过各种工作任务和具体实践来锻炼大学生,另一方面,作为部门负责人,育人不能成为部门工作出错和失误的理由,可能出现“越帮越乱”、“想用不敢用”的糟糕情况。
二是角色距离。角色距离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大学生挂职过程中,接收单位可能对挂职大学生往往并不予以过高期望,较多的是以“部门工作有了新帮手”来认识对待,接收单位就成了“雇主”,对大学生使用的多、培养的少,交待的多、交流的少,指挥的多、指导的少,布置的多、关怀的少,有工作任务时想起没工作任务时忘记,甚至将一些本部门工作人员不愿意做的脏累活让挂职大学生完成,视之为“青年人的历练和考验”。同时,选派高校却可能过高估计挂职大学生的作用,或者过于功利的考虑问题,急于在短时间内取得可量化、有亮点、重创新的显性成果,忽视了挂职锻炼的育人效应和校地协同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使挂职锻炼的结果导向、任务导向过重,育人导向、能力导向偏离。
为了避免大学生挂职的角色冲突和角色距离这些问题,学校和基层单位应提供更加灵活的挂职方案,提供相关培训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环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此外,学校还用加强与基层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大学生自身也应该积极提高综合素质,端正挂职锻炼的动机,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从而更好的适应挂职锻炼的各种需要。(谢沁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