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耀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活教育”是一种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活动的教育方法。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亲身参与,通过实践和探究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活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并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来掌握知识和技能。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团队合作和实践项目,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活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发挥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总之,“活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和亲身参与的教育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成为具有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终身学习者。“活教育”是避免读死书、教育僵化的一种教育方式。

根据“活教育”的目的论,在于“做人、做好中国人,做好现代中国人。”我们为了做好现代中国人,从三个维度来打造即心美、智润、身健的三好学生。再具体到核心素养便是对应这三个维度的六项精进:心美——文明行为、审美尚美,智润——自主学习、爱护环境,身健——善于运动、快乐生活。 “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训练学生做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中国人”,做这样的“现代中国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中心主任陈如平说:“时时处处有课程,一事一物皆教育。”“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和成长所需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也就说书本课程只是一部分,整个教育是包括方方面面的。

一、养成活学活用的习惯,把知识织成一张大网。
每一门功课都有其独特的连贯性和规律性。老师或家长可以让学生(孩子)把某一科目的知识,用图表的形式联结起来,呈现知识之间的关系。这能让分散的新旧知识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孩子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一旦将这种联系建立,孩子的学习就会变得轻松,学习积极性也相应提高了。
比如,三年级数学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 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是学习“体积”的空间认识的基础,是学习 “空间与图形”的基础。它们本身具有结构性。

此时“老师或家长应该及时指导孩子,全面地把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并把他们之间的关系,按照公式关系贯穿起来,把知识织成一张大网。当这些“知识点织成一张大网时”就可以轻松地将自己学会的知识运用到新知识中,做到融会贯通,深刻理解,真正把握。

二、养成活学活用的习惯,让学生做一些拓宽加深的计算。

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孩子已掌握的知识,可以经常适时地、 有限度地让孩子做一些拓宽加深的认知和计算,把新知识纳入孩子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扩展孩子原有的认知结构,把散乱的点连缀成面,把零散的知识连成篇;这本身就是一个将知识活学的过程。

比如,当学生在解“小红有5个苹果,小兰有25个苹果,小兰的苹果是小红的几倍?”这一整数应用题时,可以将整数应用题转化为分数应用题问一下孩子“小红的苹果是小兰的几分之几? ”
我们知道“整数倍数问题是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分数应用题是整 数倍数应用题的扩展和加深。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理解和掌握倍数 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且也为以后学习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作 准备。
三、养成活学活用的习惯,指导学生做一些动手小实验。

古人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说明直接经验的重要性。而知识和实践的结合,避免了盲目地记忆现成的死知识,将知识合成一个固有的整体,还给它本来的面貌。
在学习中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做一些小型、简易的操作、演示小实验,让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开发智力,将思想及时地由被动操作向主动实践转换“通过动手唤起孩子的好奇心”实现知识的活学。
比如,当孩子在学习小学科学课本上的“溶解”这一知识点时, 老师或家长可以让学生(孩子)将一些常见的东西放入手中,在一次次的动手尝试过程中,让孩子知道糖、盐、洗衣粉、醋等很多东西放入水中会溶解, 而筷子、铅笔、橡皮等则不会溶解。再如“铁生锈了”“筷子折了”“多彩的气泡”等知识,都可以通过动手小实验使“抽象的知识 变得具体、直白”便于孩子理解知识和记忆知识。
人大代表张志勇教授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

想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就要用“活教育”方式教书育人。“活教育”对教育的实际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生活教育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实践的学习方式。通过活动、游戏、实践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促进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活教育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倡导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活动和项目化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关联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能力。

3.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教育注重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实施,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锻炼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强调个性化教育:生活教育注重对每个学生的差异化教育,尊重学生的兴趣、天赋和个性发展。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任务,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潜能。

5.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活教育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合作项目等,激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而言之,“活教育”通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等方面的重点,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活教育”是解决读死书,不会做的问题

为什么研究方法的理论学得很纯熟,实际做起研究来却依然手足无措?为什么研究设计做得很完美,研究开展时却总是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看书能懂、上课能懂、一做就不会、一做就出错——这可能是许多大学生、研究生和青年研究者从学习社会研究方法到自己开展研究时遇到的巨大困惑。要解决这个困惑,我们需要搭建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广西师范大学讲席教授、南京大学特聘教授风笑天所著《看实例,学方法:从研究选题到论文写作》将通过拆解实际案例,围绕着“问题从哪里来”“研究如何做”“论文怎么写”,为我们答疑解惑,让研究方法的理论到实践顺畅过渡,让“做研究”不再艰难。

做社会研究,需要学习研究的方法。但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们常常是学了研究方法课程,仍不会做研究。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一方面,教科书上、课堂里的研究方法往往是标准的、一般化的、理想化的,而每一个研究者所面对的、所开展的、所打算进行的具体研究课题和研究项目,基本上都是不标准的、特殊的、现实的。在标准和不标准之间、一般与特殊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许多的障碍,存在很大的距离。这些障碍和距离就是导致许多大学生和研究生看书能懂、上课能懂,一做就不会、一做就出错的主要原因。学生们既看不到一项研究成果是如何从最初研究者头脑中的某种“想法”,或者眼前的某种“现象”,变成实际研究中的“问题”的,也看不到研究者是如何围绕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如何以及为何运用某种研究方法的,更看不到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是如何最终变成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或者出版社出版的著作的。现有的方法教材中缺少的正是这种讲解实际研究例子的书,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高校教学中一种比较普遍的状况:“方法课”的教学是一件事,学生实际“做研究”又是另外一件事。因此,教会学生“做研究”,才是更高层次的方法教学。

另一方面,方法只是做研究的工具,研究本身则是研究者集思考、选择、分析、设计、操作于一体的整个过程。特别是,方法是死的,而研究是活的。研究的这种“活”其实就“活”在方法的具体选择和应用上。因为每个研究者所研究的问题是不同的,可利用的资源和自身的条件是不同的,所面临的现实困难和障碍也是不同的,所以一项具体研究可以用什么方法、不能用什么方法,适合用什么方法、不适合用什么方法,在不同情况下是不一样的。没有一成不变、包打天下的固定方法。研究者的任务就是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手中的资源和条件,以及面临的现实困难,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选取一种合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