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型关大捷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型关大捷(又称平型关战斗、平型关伏击战),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平型关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倒马关,位于河北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关乡倒马关村,最初于战国时置,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亦名鸿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现存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后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平面呈东西长方形,分为上下两城。

雪琼笔记

《行走长城,敬仰文明》第二十二天

在茫茫的太行深处,有一条从晋北高原通向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这条道路上有一个的重要关隘—倒马关。倒马关山路险峻,马为之倒,故而得名。倒马关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唐县西北,东南为险要的十八盘岭。自古以来,倒马关就厄守战略要冲,倚峭壁,傍唐河,依势而建,形成山、水、关互为险阻的格局,可见古人选关址之前瞻。现存关口为明代建筑。

不同于其它关口,倒马关现在只剩遗址,唯有遗址,它的城门经历过滔天洪水的无情摧毁,加之修筑公路时的人工破坏,更有村民的房屋、院墙、猪舍、地埂……所有需要砖石的地方,都来自于顺手可得的长城关,形成一个纯粹的石头古村。从战国时,关城就有了雏形,两千四百年历程,倒马关几经修缮,几经更名,但在鼎盛时代的前夜,经历过风雨岁月的倒马关又没躲过人为损毁。现在的倒马关只剩一座翁城城门,一座水关关门,还有不足两百米长的砖包石城墙依然屹立。纯粹的石墙完形所剩无几,或隐入农舍,或伸向唐河两岸的高山。倒马关摇摇欲坠,坍驰一地,没有了千年的雄伟。

作为自然界最平常的石头,它参与过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伟大的建筑,亿万基石构筑起万里长城至伟雄关,它坍塌了,但精神依然巍峨。

千百年来,倒马关流传了千古传奇,赵武灵王灭中山,杨六郎抗辽,蒙元灭金,明王朝固边修关,一个个历史故事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令今人回味品鉴。

从倒马关到平型关的路上,遇见箭插岭长城,又一个石头古村落,又一处原始野长城。遥望远山,三座敌台和城墙保存相当完整,方方挺挺,基本无损,几眼瞭望孔如瞭望星空的眼睛,深邃透彻,洞见一切。一座五百年的石头建筑,屹立于危崖绝壁处,少了破坏,依然完好。

平型关,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取得抗日战争首场胜利而声名显赫。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士气,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声威,并为日后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平型关是一座英雄关,是先烈们用献血浸染过的,平型关壮我民族魂,“雄狮怒气冲霄汉,挥戈平型斩板垣。长城磅礴军威壮,誓扫倭寇山河还”。平型关一战首挫敌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古老的平型关口,艰苦卓绝的战争,鼓舞人心的大捷,精神威立,载入史册。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勇往直前行,不忘来时路,成为新时代中国人不屈不挠,砥砺前行的精神激励。